下游少利润,上游多风险
毛庄的黄瓜、新郑的豆角、中牟的番茄,这些生长在河南省郑州市外10公里范围内的蔬菜,当它们从田间来到郑州市居民的菜篮子里时,价格均翻了三倍。面对6元一斤的豆角和4.5元一斤的番茄,让许多郑州市民握着钱包感慨蔬菜“吃不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CPI(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其中仅蔬菜价格就上涨了20.5%。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呈超预期下滑的同时,蔬菜价格又是从何开始它的上涨之旅的呢?
从1.5元到4.5元,一斤番茄的涨价之旅
5月的一天,郑州市经一路南端的农贸市场,聚集着20多家农贸蔬菜摊贩。西19号店铺老板杨松的摊子上摆放着20多种常见蔬菜,其中番茄少有人问津,杨松将一箱番茄从不足6平方米的店内挪到了店门口,以便让更多的顾客看到。
两天前,这些新鲜的番茄被一位叫老韩(化名)的商贩以每斤1.5元的价格从10公里外的郑州市中牟县的菜农田中摘来。
老韩专做贩菜生意,与郑州郊区农村的蔬菜产区菜农都比较熟悉。他将番茄装车后,直奔中牟县县城南部的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再以大约2元/斤的价格转手卖给这里事先联系好的一级蔬菜批发商。这些批发商来自天南海北,既有专门在本市各市场贩菜的,也有从其他省份过来收购低价菜的。
老韩成功获得了每斤5毛钱的利润。而批发这些番茄的批发商,有些将四处购来的番茄运往了郑州市区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这是郑州市区的一个二级蔬菜批发市场,郑州市里的众多蔬菜市场都从这里进货。
24小时之内,这些番茄会被以3元至3.3元/斤的价格批发给郑州市各个街道的农产品商店,菜市场等,剩下的就在这个蔬菜市场里零售。一位一级批发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元的进价到3元多的批发价,中间1元多利润差会被运输费用和蔬菜批发市场的摊费给侵蚀掉一大半。”
一位专门负责从这个批发市场给市里各大型超市和农产品市场运输蔬菜的货车司机告诉记者,如果按照每车来算,他每运输一车蔬菜,需要从菜价上赚取每斤0.3元至0.5元的利润。
杨松就是这个货车司机的长期合作伙伴,他通常每两天收一次蔬菜,每次大概收二三百斤左右。最近的半个月内,他购买的番茄价格是3.3元至3.8元。这个价格之所以有较大差别,通常在于供货时间的差异,而菜价几乎每天都会有所变动。
这次杨松以3.8元的价格购进了100斤番茄,当有顾客来问价格,他综合成本,摊费,人工及蔬菜损耗,给出4.5元/斤的价格。“都卖这个价,基本上到我们手里也就赚个两三毛钱一斤,”杨松表示。蔬菜流通零售环节被视为蔬菜流通中利润最大的环节,但杨松却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杨松的店铺仅有6平方米,但月租金却高达800元,4年前这里的房租也就500元。在他看来,逐年上涨的房租让杨松卖菜的压力倍增,他们一家四口都以卖菜为生,在郑州附近租房住,他的妻子做他助手,两个孩子在上小学——外地人拖家带口,这也是郑州市大部分卖菜者的典型特征。
菜价的不断变化也让这些菜贩子承受着巨大的风险。5月2日,记者遇到了来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的曾广进,他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两天前他以3.3元/斤的进价从广西拉来一车豆角,希望以6元/斤的价格抛出。但市场行情变化很快,郑州市场的豆角近期迅速从6元/斤降至4元/斤左右,为此曾广进的5万斤豆角赔了3万元左右。
菜价上涨谁之过?
在蔬菜产业链的上游,菜农的日子也不好过。
中牟县官渡镇邱庄的邱兴社种了一亩黄瓜、一亩番茄和大蒜。他对今年的菜价比较乐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能够赚两三万元。但他也抱怨,这些年一直上涨的农资侵蚀了菜农大部分利润。
“这几年化肥从80多元涨到了200元一袋,塑料薄膜从几块钱涨到几十块钱一平方米,柴油价格也忽忽往上涨。”邱兴社感叹种一亩蔬菜每年光投入就得5000元,这还仅仅包括一年一换的草帘子、塑料薄膜和化肥农药。
而谈到收益,邱兴社表示即便赶上菜价行情好,一年也就能赚个两三万元,但种菜比种粮要累,这两三万元的收入剔除人力投入的话,不见得比外出给人打工挣钱强。“当初建一座蔬菜大棚的费用在8万元左右,这些成本也需要从每年的收益中刨掉,”邱兴社表示,他的梦想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然而资金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从田间到餐桌,蔬菜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蔬菜价格被逐级抬高。杨松认为,近年来摊位费逐渐上涨、大部分土地都被征用来盖商品房,农产品市场逐年减少也是菜价高涨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鲜农产品的蔬菜,订购、种植和交货周期长,极易产生供需扭曲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年和2009年中牟大蒜市场价格相差上百倍的现实。
据了解,在2008年因为大蒜种植量过大,当年河南省的大蒜价格仅每斤几分钱。大蒜价贱伤了菜农的心,在2009年又因大蒜种植面积大幅缩水而造成大蒜价格暴涨上百倍。
对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就公开表示:“希望能建立蔬菜国家、地方两级收储制度。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菜农的利益,国家可以储备一些。当价格暴涨的时候,国家又可以投放一些来抑制菜价。”
但菜贱伤农的事情每年都在上演。2011年,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仅售5分钱一斤。许多菜农懒得收割,直接用旋风耙犁到地里。最后中牟县政府出面,“委托”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托市收购。
“公司号召市场上的商贩以一毛钱/斤的价格收购芹菜,然后再向商贩们每斤补助5分钱,最后从农民那儿收到2000多吨芹菜,”万邦公司办公室主任毕学平告诉记者,为此在这场芹菜“收购战”中万邦公司倒贴了200多万元。
2011年12月3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此之前国务院也曾下发《关于建设蔬菜流通政策绿色通道,促蔬菜物流发展》的文件,文件中提到,将大力提倡农超对接,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加强产销地铁路专用线建设等。
然而时至如今,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显著。2011年郑州市政府表示将用一亿元资金建设“蔬菜流通专项补贴资金”,用于建设“农超对接”项目,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菜农对此积极性并不高。
“超市动辄一两个月的结账方式,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让许多菜农无法忍受。而通常来说,超市希望能从单个农户手中批量购买多种常见蔬菜,从蔬菜种类和总量上而言,一般小菜农也无法满足,”一位曾与超市合作过的菜贩告诉记者,他认为最终真正能和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的,还是有能力的大型蔬菜批发商。
由于农超对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让很多菜农望而却步。对于菜农来说,在超市卖菜意味着需要提供比农贸市场质量更高的蔬菜,以及承担各种检验和管理成本,而超市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尽量压低菜农的蔬菜价格,对很多菜农来说,这点点滴滴仿佛都成了不可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