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 现代农业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



    文/赵翠萍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民,用培养的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 现代农业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
  可见,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不仅包括现代的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还包括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同时,也给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以目前农民所具备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养,显然难以胜任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首先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终极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应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应该通过外部的努力与引导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明白互助、合作的境界与魅力。因此,培养新型农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发挥高校“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建立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稳定渠道。

  二、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民之间的距离

  高等院校,作为目前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知识传播为己任。发展至今,高等院校的职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科研、教学和服务,还承担着以其科学、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因此,高等院校无疑应该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其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而且大多在农村地区建立有教学科研基地、科技培训点。因此,更应该通过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搭建起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多元化渠道,发挥其在培训新型农民主渠道方面的功能,多层面服务于农村。用高等教育具有的独特辐射力、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去推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农村引导形成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期真正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养。然而,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路径极其狭窄,各类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仍然非常遥远。

  首先,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面临招生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为目前统一的高教入学考试仍然是大多数农村考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农村地区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的农村考生难以接受到高水准的中学教育。但是,我国实行的却是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将农村考生的分数与城市考生的分数一样对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农村教育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其次,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面临着农村低文化素质的挑战。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整体上仍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也比较低。据2004年中国科协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14%,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心态。最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还面临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渠道不畅的障碍。有关数据表明,由于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较差,农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的约13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仅有15万人。目前,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

  三、高等农业教育应直接通向农村

  提倡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其实并非一种新的观点,也不是一种新的思路。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有一些仁人志士进行过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探索。比较著名的有: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山西、江苏进行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在上海郊区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的试验区,梁漱溟在河南和山东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等。当今学界也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路径进行了多方面的设想和尝试,比如,有人主张高等教育要面向农村扩大招生,通过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完善贫困资助体系、改革现有高考制度,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创办大学;有人主张高校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把高校毕业生落实到农村就业作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目标;有人主张要推出能直接为农村所用的科研成果、向农民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为农村选派得力的技术推广人才,通过一些合作项目组织高校教师为三农服务;有人主张应该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为主体,建立一种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具有改良性质的各种尝试都未能持续下去,而现今的很多设想又缺乏一种高等教育切实接近农民的普及性和有效性,针对农民进行的培训虽然次数频繁,但这些培训往往看重的是短期效应,缺乏跟踪服务和继续教育。因此,关键是要以高等农业教育为依托进行多方面的切合实际的探索,创建能够切实把农民纳入其中的多元化教育渠道,能够以某种稳定的组织形式为依托向农村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清泉,使得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农民的渠道能够得以持续,从而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一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通过志愿者积极参与等形式,在促进农民合作、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推进扫盲运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河北农业大学率先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突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针对一些实用技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望在当地农村留住一些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再比如,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实施“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工程”,依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把农业科技辐射到广大乡村等。

  总之,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首先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要放弃一直固守的纽曼式的传统大学思想,使自己成为大众的知识服务站;其次,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既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两者不可偏废;再次,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成功的前提是要适应农村的实际需要,这不能依靠合理的想象,必须建立在详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最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不仅仅意味着高等学校设法把毕业生送往农村就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必须参与其中,真正搭建起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之间的桥梁,使高等农业教育真正通向农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一种持续的智力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0464.html

更多阅读

贯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方案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委、办、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全国现

转载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 农业现代化概念股

原文地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作者:孙家文化生态创意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一、现代农业的不同概念1、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

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大型先进的机械自动化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小型农机将越来越没有实用价值。 大型机械自动化产生农业的规模化,因而,农业的企业型规模化发展才可能形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早在14世纪,英法国家就开始出现家庭农场、合作农场

杨凌农高会:为现代农业定位

     此次杨凌农高会,亮点纷呈,在项目投资洽谈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西安展团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园区建设,并主打休闲观光农业,成果丰硕。同时,淘宝网“试水”陕西农业,与杨凌的优势结合令人期待。  “在科技方面,有很

声明:《高等教育现代化 现代农业建设与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为网友痛快笑与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