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那两人窃窃私语好半天了,还捂着嘴笑!很可能是在说我什么……没错,一定是在谈论我,办公室就我们三个人他们还能说什么,你看他们为了避嫌还故意不看我。
睡不够,我一天睡12个小时还是觉得睡不够……我中午12点起床还是觉得没精神。 真烦!我老觉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这真让我心烦意乱。 啧,我怎么不确定大门锁了没有,还是再上楼确认一下吧。你说我这猪脑子,又得爬一次5楼…… 总是觉得很疲惫,每天都感觉自己是强打着精神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别说做饭,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周围的人越热闹,心里越寂寞。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晚上一点儿声响我就得醒,醒了就很难再睡着,前几天买了两条鱼,晚上它们在水面吐泡泡的声音都能把我弄醒,真的,我发誓我可一点没夸大其词! 近来是怎么了,完全对“那事儿”提不起兴趣…… “最近免疫力下降,我都带状疱疹了我!”,“不新鲜,我们公司仨儿!一个长在后脖颈,一个在大腿,还有一个最严重,‘缠腰龙’!” 胃疼。没辙,坐办公室的人,有几个胃没毛病。 我告诉自己必须睡着,可闭上眼睛就跟睁着眼睛一模一样。 又又又感冒了,我那些防流感的疫苗算是白打了。 我看问题总是容易想到它不好的一面,我也知道自己这样很消极,可是控制不了。 我也知道压力管理,我也知道要把事情分出个轻重缓急,可事实是眼下的每件事情都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我就像个陀螺一样被这些事情赶着走,从这里奔到那里,简直跟流窜犯一样,人生过成这样还有什么意思。 咦?我刚刚明明听见手机短信响了,怎么什么也没有?文/王舒婧
欢迎对号入座。 是否觉得上述独白离你一点儿也不遥远?你也许会在看到某一条的时候在心底大呼:呀,这不是说我么!(我在写它们的时候,也被自己符合其中不少情境这件事给吓到了呢)基于以上缘由,我希望我说这句话的表情足够严肃:轻易不要以为上面这些情境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论是其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还是生理反应都在指明:你的心理在对你发出警报。 我不想夸大其词,把这件事情说得多么严重和不可救药,也不想装大尾巴狼,自诩过来人那样告诉你,“没事儿!每个人都这样,既然是大多数人的问题,那就不是个问题。”不,当然不是这样,你完全可以有更智慧的选择。因此你有必要知道,以上这些情境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而你要怎么做才能摆脱,或者说不让这样的情境恶化,同时让自己过得更好。 一般应激综合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二平和他的学生在全国24个省市做了一项调查,通过调查他发现,中国人患有“一般应激综合征”人群的比例非常大,“几乎百分之百,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罢了,当然其中也有不同年龄组和地区的差异,一般来说沿海城市比中西部地区患者人数要多,症状也更突出;而25到45岁年龄段的职场人则是其中的典型。” 那么,一般应激综合征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王二平对此做了详细的解答:“基本上,所有和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都要从这里讲起,如果人们持续处于一种紧绷状态下,比如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容易诱发该症。临床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比如失眠、睡眠质量不佳或者过度嗜睡,以及偏头痛、呼吸道过敏、消化系统疾病、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带状疱疹、容易感冒、伤口不易愈合、容易留疤、性欲减退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这些纯粹只是生理疾病,其实不然,这些都属于‘心因性疾病’,归根结底是心理问题造成的。心理的病根儿找不到,哪能治得好?” 除生理反应外,它还伴随一些心理活动上的表征性体现,比如人际交往兴趣减退,社会适应困难,亲友、同事或邻里关系不和谐,负面情绪较多,无所适从,总觉得活得太累,工作效率降低,以及抑郁等情绪障碍。 现在你多少应该明白,符合本文开头的那些情境意味着什么了吧,是的,你已经不同程度地患上了一般应激综合征。 “病”非“病”一般应激综合征值得我们给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敲敲警钟,但还不至于为此紧张万分,在较浅的程度内,它所衍生出的抑郁、焦虑等倾向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而只是“心理问题”,所以大可不必为此兴师动众地去找医生,随着你阅读本期特别策划的进度,将可以有效缓解这些心理问题(但话说回来,如果上述症状已经比较明显地影响了你的正常社会功能,请一定找心理咨询师)。 “中国人在心理层面一直带有讳疾忌医的态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新说,“我们迷信‘躯体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要去看医生,但诊断的结果又证明自己没病;另一方面总以为不舒服是‘身体虚,要进补’,觉得‘吃’可以弥补一切,这种心态也变相造成了中国补品市场的发达。但本质上是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这是心理问题。” 印度首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Gandhi)在评论该国必须承认孩子个性这个问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对于我们“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这个话题来说同样受用,她说:“人们意识到,不承认它,不辅以必要的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失败才承认的。” 同理,对于这些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心理问题,我们也应该承认并辅于探索的行动,找到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源并着手解决改进,才能防患于未然。 “压力”,心病之源 “一般应激综合征的主要诱因是压力。”王二平说,“大家常讲的‘压力’,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应激’。职场白领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而这种状态对其损害非常大,它会导致人的内平衡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风水学上所谓的“峦头”,即引爆点——比如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者挫折,就会发生所谓的一般适应综合征。伴随而来的还可能有各种情绪障碍,“通常会表现出抑郁、躁狂、焦虑等倾向,严重的就会引发诸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既然我们感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情况都越来越坏,大脑好像日益萎缩,身体机能也逐渐走向衰竭,那为何不勒令自己改变?毕竟,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可以背包远行,远离颠倒梦想;或者是放弃身前身后名利,跑到尼泊尔去放羊——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真正能做的,是从此刻开始,让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