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情境二:觉得事情都很重要,不知道应该先着手解决哪一件。
文/王舒婧
“每件事情都很重要”是个伪命题。对我们来说,仅仅“奔跑”还不够,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跑向哪里。 在我们头脑中应该对“任务”这个概念有以下四种情境区分:“重要且十分紧急”(A类)、“重要但不那么紧急”(B类)、“不那么重要但十分紧急”(C类)、“既不重要也不那么紧急”(D类)。这样区分的结果有助于我们选择对待当下事件的态度。 “优先性矩阵” “时间教皇”罗塔尔·塞韦特用“优先性矩阵”对上述四类任务做了象限划分,A类任务被他称为“麻烦和危机”,涉及的往往是一些紧急或突发状况,比如“重要客户的电话投诉、下班前领导必须带走的计划书、明天要用的提案被电脑意外删除”等等,这些属于真正棘手的问题,必须立即处理。 B类任务则属于“潜在的A类任务”,如果我们不对其拟订一个完成时间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它就会变成火烧眉毛的紧急事件,原则上讲,重要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紧急。因此对于B类事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及时规划”。 C类任务属于“颇费时间但又收效甚微”的事情,对于这类事情,罗塔尔·塞韦特的建议是,“尽量减少和排除,或者委托他人处理,这些一般会占据我们时间预算中绝大部分的事件其实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时间储备库,如果能合理地分配,我们的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D类任务在罗塔尔·塞韦特眼中还有另一个代名词:“垃圾桶”。对于这类任务,完全可以直接忽略掉,“比如拆阅邮箱或是办公室里的广告信”,或是“参加一场可去可不去的发布会”。当然,上面所有提供的例子和其归类都只是一个“比如”。“拆广告信”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无是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理解可以不一样,因为我们赋予任务的任何意义,完全取决于各自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