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思 一家被称为是偏执狂的公司、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亚洲OEM制造商、一家曾被竞争对手赶下台的公司,如何上榜世界科技百强企业名单?其成功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 今年五月美国《商业周刊》如常发布了全球信息技术百强企业名单。尽管当下各种榜单满天飞,今天500大、明天1000强,然而《商业周刊》的这份榜单却格外有分量,并以数据硬而著称。排名以上市公司公布财报为基准,其统计数据涵盖总收入、收入增长率、股东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换言之,它基本上告诉我们谁最会卖产品、谁成长最快、谁最会赚钱以及谁最值得投资。 抛开国字号电信运营商不谈,从30500万多间公司脱颖而出的这100家,大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常客IBM、埃森哲;异军突起的苹果、任天堂;新入围的三星、LG。 尽管在榜单中起起落落并无稀奇,但是今年的变化令不少人咋舌,甚至包括制榜者《商业周刊》自己。至于原因,《商业周刊》倒是在开篇给出了一段短评:11年前榜单初次问世,北美公司还占据着榜单中大部分席位,但是拜全球化、外包和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所赐,今年北美公司所占的比重由去年的43%(10年前这个数字是75%)下降到今年的30%。还有两个改变令榜单的制定者《商业周刊》都觉得惊讶:微软由去年的第9下降到今年的第23;思科由第20下降至第39,还有已经跌出榜单的重量级电讯公司Verizon。《商业周刊》把他们排位下跌和出局的原因归结为:反应迟钝。
![回归用户体验:世界100强的榜上密技](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94538524833.jpeg)
中国科技企业路在何方?破解两个难解难分 当然,有沉就有浮:同是美国公司,苹果由去年的第6位蹿升至榜眼之位;任天堂由第8位升至第4位并成为软件类企业第1位(超越了微软);还有去年名落孙山的三星今年更是杀至第34位。 正如《商业周刊》短评所讲,与国内科技公司面临的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汇率调整的宏观背景变化一样,全球范围的公司也不得不应对整个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IBM认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而外包似乎与中国制造难解难分:一间工厂中工人背靠背守在不同的流水线上生产李宁与耐克的运动鞋,这种说法家喻户晓,而就本刊记者所走访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业工厂也常常能看到,宜家、苹果音响等等这些品牌的商标。 当然服务外包与印度同样紧密相连:打给欧美电信运营商的呼叫中心,结果接电话的是印度人,这样的情景也不再稀奇。 尽管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改变,中国科技企业究竟路在何方?似乎可以借鉴苹果、任天堂和三星的做法。 三家企业凭什么崛起?揭晓异曲同工之处 几个月前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苹果面向全世界发售的100万台iPhone中有近40万部在中国移动网内运行,尽管这只是传闻,事实无从考证,不过看着地铁里、大街上、办公室有人拿着iPhone早就不是新鲜事了。iPhone并没有在中国正式发售却拥有如此多的用户,这只能说明受市场追捧的产品从来就不用为渠道发愁。 《商业周刊》对于苹果的上榜也丝毫不意外:并且毫不掩饰对苹果的钟爱,并抛出“说不定明年它就是第一”的推测。 说起苹果,就不得不说三星,这个同样倡导设计战略的韩国公司,从去年开始,三星赖以成功的设计战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点燃战火的正是苹果公司。2007年1月9日,当苹果公司向世人展示它的新产品iPhone时,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手机的终极幻想,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等几大手机制造商的霸主地位也受到了冲击。 遭遇设计强手挑战的三星,加大了创新力度,力图不落后于苹果。今年6月,就在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公布3G版新iPhone的细节前不到24小时,三星抢先发布了一款新的全触摸屏智能手机Omnia,这无疑是对苹果新iPhone的有力反击。 如果说苹果太远,中国的科技企业可以以三星为师。面对原材料成本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冲击,过去以低成本取胜的中国电子制造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品牌”二字的份量。树立品牌则是三星刚刚走完而国内电子制造业要开始的路。 20年前,三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亚洲OEM制造商,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三星手机在全球的份额已大幅超过摩托罗拉,以15.4%的份额成为仅次于诺基亚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 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他们正在向用户体验回归,在设计理念中贯穿对个人用户的尊重,而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公司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就是历经一百多年,又逢九死一生的任天堂,它存活下来并且跻身榜单前十的原因不是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是整合旧有技术,满足游戏玩家最真切的需求——乐趣。 如今任天堂总市值已达到79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丰田(TOYOTA)的日本市值第二大公司。截至目前,Wii累计销量2962万台(日本643万台,美洲1311万台,其它1008万台)。DS累计销量7754万台。而同一季度,与任天堂竞争的索尼出品的PSP出货量只有372万台,PS3更是只有156万台。 但在2001年,市场格局恰恰相反。全球三大电视游戏公司任天堂、索尼和微软分别推出Gamecube(简称GC)、PS2和XBOX在市场上拼杀,任天堂的GC被索尼和微软打得一败涂地,被从老大宝座上赶下来。 一家被称为是偏执狂的公司、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亚洲OEM制造商、一家曾被竞争对手赶下台的公司想必他们曾经的境遇并不比当下的国内科技企业好到哪儿去,让他们重新跃然榜上的或许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回归用户体验”这一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