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梁志坚/文 对于信用证融资危害的强度,各界的看法不一。 一些人认为,利用市场自身调解力量会自动化解。“现货市场平衡被打破,将有利于比价的回落,进口亏损逐渐变大,信用证便不再具有吸引力。” “融资性进口应该看作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还不足以扰乱整体的价格市场。”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从出开信用证到整个贸易过程,最终再到回收款,都有监控,银行会防范风险。 世华财讯分析师吴粤也认为:“融资性进口短期可能改变国内的供求状况,令国内价格承受压力。不过,随着价格的下跌会导致融资条件破坏,市场的力量将会减少融资性进口。” 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李富有则表示,信用证套现可能会扰乱金融市场,根本就不该使用。他将信用证“滥用”的现象归咎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杀伤力过大,导致企业心理预期和经济行为严重受到打击。 持这种观点人士认为,融资性进口,一方面规避了国家宏观调控,套取银行信用,不计成本盲目进口,极易引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融资性进口完全不顾中国市场承受能力,将一些行业滑向生死存亡的边缘。 信用证融资是否会像疾病一样,向其他更多行业传染,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和观察。但紧缩政策如果持续,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将不会改变,至于企业采取何种融资手段,则取决于该手段的融资成本企业是否能够承受。 对于信用证融资泛滥,银行的态度并不明朗。银行人士表示,这种融资方式本身并不违规。国际信用证属于贸易授信,为银行的表外业务,银行有整套的风险防范措施。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出台任何限制性政策,银行在企业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还是要为其办理。
![备用信用证如何融资 信用证融资的监管膏肓](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94375530613.jpeg)
另外,通过这项业务,银行向企业收取保证金、开户费,并赚取兑换的差价,可以获取更多利润,由于业务的惯性,一些银行还鼓励优质企业开展国际信用证业务。 银监部门也表示,这属于民间的借贷行为。而他们监管的范围只是银行,企业间的信用证租借行为并不在管辖范围之内。 但在广东、浙江、上海等信用证融资较为泛滥的地区,银行已开始采取措施,截断了一些业外企业的信用证业务,银行被授权开出的信用证的额度已经在减小,开证的审核条件也更加严格,采取了缩短信用证有效使用期限、提高保证金比率等措施。银监系统也开始向银行警示风险。 但对于这项国际通用的支付工具,只有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银行才能做出有效限制。 据悉,国家发改委和银监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调查信用证套现问题。但具体会出台何种政策也将是个难题。 因为,如果任其发展,信用证套现风险将会进一步积累,最终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而如果采取极端的限制政策,问题会马上暴露出来,一些套现企业的资金链将立即断裂而导致死亡,银行最终要为此埋单,而对产业的影响有多大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