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同逢年过节,国家都会安排财政资金救济中低收入群体一样,购物券如果能够针对这部分群体以“送温暖”的形式定向发放,货币幻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避免。
撰稿·马红漫 专栏作者,经济学博士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危机压力当前,各界高人出谋划策者众多。日前,经济学界大名鼎鼎的罗伯特·蒙代尔在“走穴”时,就给出了一个应对危机的“高招”。他建议中国政府给每个公民发放面值为100元人民币的购物券,鼓励民众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以此来拉动内需。按照蒙代尔的测算,如果发放的购物券在3个月之内被消费掉,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差不多1.33万亿元。这相当于中国一个季度GDP总量的18%。 蒙代尔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然而遗憾的是,蒙代尔大法师此次建议却背离了经济学理论的常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基本成形。这一理论揭示了在信息失灵或者完备的不同情况下市场表现,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该模型描述的就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两个囚徒最终放弃相互合作的最优解,只能选择一个更差的结果——双双锒铛入狱。 其实“囚徒困境”更重要意义在于硬币的另一面,那就是如果相关信息能够被市场各方清晰完备地知晓,则该信息就不再对市场发生影响。举个例子而言,比如某商品由于成本激增而确定将从明天开始全面提高价格。一旦这个消息被市场双方所共同知晓,即便提价时间还没有到来,市场就会把这一信息充分体现出来,也就是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市场上今天已经没有该商品在供应,出现供给短缺;其二,要想得到该商品,就必须按照提价后的高价给付。当然,还有存活在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就是通过内部关系去囤积居奇、谋求价差暴利,这如同当年价格双轨制时所出现的腐败是一样的。 信息的作用就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古典经济学坚定地认为,在信息完备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完全能够自动出清,也就是在瞬间形成供求间的平衡。蒙代尔的购物券正是在这一经济理论上开了个玩笑。事实上,无厘头的百元购物券一旦为全民所拥有,那么马上就可以看到几乎全部的商品价格都会出现上涨,而不同商品的涨价幅度则会根据购物券持有者的青睐程度有所不同。其中,老百姓最希望用购物券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将会率先上涨,并且涨幅将把购物券持有者所获得的政策福利全部吃掉。 说得更极端一点,购物券游戏就如同央行把每个人的银行账户全部增加一个零,但结果就是所有商品价格会同步提高十倍,人们只是把形式上的交易货币由百元变成千元,货币真实价值贬值为十分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具体商品供求关系因为购物券出现造成的影响理解不同,会在短期内出现价格错乱。但从长期看,购物券只能发挥出准货币供给增加的作用,而且因为购物券属于“软通货”,最终必然会被官方货币所挤出。现实中的例子是,我国台湾地区11月18日宣布,将发给每名居民3600元新台币消费券,预计每户可领近万元,使用至明年年底。但消息甫一确定,市场就敲定了消费券的真正价值,那就是只能以面值七八折的价格兑换为官方货币。因此,理性的消费券的持有者都将尽快兑换成为硬通货,最终结果就是消费券贬值还将继续,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继续,直至购物券带来的货币幻觉消失。 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全盘否定购物券的作用。事实上,购物券的意义在于结构上而不是全局上,也就是不能够以普涨形式去构筑虚假繁荣,但能够成为弥补社会保障不足的有效手段。正如同逢年过节,国家都会安排财政资金救济中低收入群体一样,购物券如果能够针对这部分群体以“送温暖”的形式定向发放,货币幻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避免。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反思如何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而不是去玩什么货币技巧花样。市场从来不会被人所愚弄,从来只有市场去愚弄人。当下中国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在于国民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了财政和企业手中。只有踏踏实实把提高居民财富水平作为长期政策目标,依靠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的通力配合,最终才能够让老百姓的消费欲望真正提升。这才是真正拉动消费需求的突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