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打工皇帝”的成功之道:唐骏模式》
“勤奋固然很好,但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光靠勤奋也是不够的。所以在职业生涯当中我一直有规划,我在微软的时候我就有规划,我说我要成为一个技术管理者,当我成为技术管理者我也不满足,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独立部门的管理者。所以我到了上海做了全球技术中心,可到了上海我觉得这个还不够,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者。在微软做总裁以后我就发现我也想做一个上市公司,做完上市公司,我现在想做一个集团公司,这就是我一步一步在规划,我也朝着这个规划一步一步在走。” 另外一些人的职业规划太长,“比如说有些人刚进公司,就说我要成为一个CEO,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个规划,因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一个CEO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把自己的规划定得太高,你会发现经过两年的努力,离CEO的距离跟两年前是一样的距离的话,那个时候你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很多人说,我不管,我自己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你没有目标地工作,再怎么勤奋,也是没有方向的,而且五年十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努力工作。” 人生在于规划,在于主动地谋划。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你应该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①本人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②本人所在公司能否提供这样的岗位以及职业通路;③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 研究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①本人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②本人的职业性向;③本人的技能;④本人的职业锚;⑤本人的职业兴趣。 人生有四个职业发展阶段:①探索阶段:15~24岁之间;②确立阶段:24~4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工作周期中的核心部分。③维持阶段:45~65岁之间;④下降阶段。根据自己目前的年龄,判断出自己属于哪个职业发展阶段。假如你已经60岁了,就不要做过多尝试了;假如你已经30岁了,就别考虑做运动员了。

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他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①实践性向;②研究性向;③社会性向;④常规性向;⑤企业性向;⑥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通过一系列测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职业性向。 职业锚/动机(Career Anchor)是职业生涯规划时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①天资和能力;②工作动机和需要;③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埃德加·施恩在研究职业锚时将职业锚划分为如下类型:①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②管理型职业锚;③创造型职业锚;④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⑤安全型职业锚。 职业规划还要考虑本人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喜欢住在中等城市;不想为大公司工作;喜欢穿休闲服装上班;不喜欢整天在桌子后面工作等。 当然,本人具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忽略,如果你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你带来极大的价值,那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然后,考虑你所在的公司有没有适合你从事的岗位,或者说,有没有可能提供适合你的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就应该考虑换工作了。 最后,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你现在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