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构建留学人才回国机制势在必行



    有统计显示,从1996年至2006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回国率达97%,自费留学人员回归率近年来也开始回升

    文/本刊记者 郑立捷

  “我现在已经有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毕业之后在这边找份工作安家不成问题。”

  刘雷,24岁,本科就读于苏州大学,大三那年办理出国留学手续,入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专业,本硕博连读,一共需要花费9年的时间。

  “当初放弃苏州大学的本科文凭,选择到维也纳重新开始,这对于我来说无外乎巨大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公布了中国28年来最新海外游学人员回国率为25.77%,这意味着超过七成游学人员滞留海外。

  蓝皮书指出,自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海外游学人员约有106.7万人,学成后回国工作的游学人员约有27.5万余人,仍在外的游学人员约有79.2万人,其中,20余万人在海外工作并已获外国永久居留权或已加入外国国籍;另外还有因配偶、子女探亲或移民等事由出境并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当地工作的约30多万人。

  也就是说,在过去将近30年时间里,每十名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中,只有不到3个人选择学成回国。

  统计数据与印象的偏差

  为什么大家印象中回国的留学生数量很多,而官方统计出的数据却显示不多,二者存在较大差距?

  一位长期从事留学政策研究的专家向记者介绍说:留学回国人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大城市,存在明显的“六多”和“四少”现象:

  “六多”是指媒体关注多、重复报道的人物、事件、文件和数据多、内容雷同的文件出台多、政府中低级官员炒作多、表面轰轰烈烈的所谓创业大会、招聘大会、交流大会和大赛等活动多、报喜不报忧的多。

 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构建留学人才回国机制势在必行
  “四少”是指深入研究留学现象、问题与政策的少,不被政府所关注、扎实做落实和服务工作的少、妥善解决普遍存在于出国留学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与现实困难的少、向公众和媒体介绍真实情况的少。

  同时,这位专家介绍说,由于近几年来自费生占整体留学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年平均在90%以上,且自费生中的多数人具备了个人或家庭的经费投入大、在外时间久、学习周期长、移民或在外就职的意图明显等共性,决定了自费留学生的大部分人不会马上回国,因此在回国总量的年度显示上,就会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滞后效应”和中长期的“不确定性”。

  对比1978年-1990年以及1991年-2007年期间出国留学生与回国留学生不同数字会发现,出国留学总量越来越高,而总体回国率仍不高。“其主要原因还是受自费留学人员总量的左右与影响。”

  但与“总体回国率”的变化曲线逆向运行的,是国家公派留学生的高回归率。

  据教育部对1996年—2006年9月底的综合统计,在此期间国家公派各类留学人员总数共有26658人,到期应回国22984人,实际回国22331人,到期回国率达97.16%,未按协议到期回国者多数履行了赔偿手续,履约率达到99%以上。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国际政治格局基本平稳、国内社会持续稳定、中外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及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协议书”的严格执行与管理。

  两相综合,我国近30年来的总体回国率偏低,约为25.77%,是因为自费留学人员整体回国率较低,而导致整体回归率被拉下。

  最优秀的20%仍在海外

  “在我看来,普通自费留学人员回国与否,那是个人的私事,国家难以干涉;而不论是自费还是公费的高层次留学人员的流失,却涉及我国的留学人才安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留学人才安全”这个概念是于2006年7月由学者首次公开提出来的。

  “我国27年间的出国留学回归率应该是在25%,即1/4左右。”有关研究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工作,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在2:1是较合理和有利的,而目前中国却呈现1∶3的倒比现象。

  这位学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外流的状况后果严重,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结构失调”、“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缺失”、“国际竞争力受损”、“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受制”等。

  中科院某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媒体援引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神经学家饶毅的说法作为例证。这一说法认为,在美国有800名至1000名来自中国的顶尖科学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这些人不太可能回国。

  据报道,香港科技大学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也表示,他有数据表明,中国留学人才中最优秀的20%还在海外。

  但据2007年1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届二次会议提供的数据,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有4000万人,“居世界前列”。而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内我国的技术引进又创新高。

  恐怕很难否认的是,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且由于各国高科技后备人才紧缺引发并波及全球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留学人才、特别是高端留学人才始终是西方发达国家猎取的重要对象。

  对策研究

  高素质“海归”带来的良好效益,有目共睹。

  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都是“海归”。

  近10来年,回国创业的“海归”四分之三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通讯等行业,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

  2006年11月,人事部制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在5年内“使留学回国人员新增数达到15万—20万,争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20万人次”的目标,以应对我国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严重不足。

  有学者认为,要保障中国留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稳定回归率,应该构建留学人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即对留学人才安全体制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性评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期性评估,以及时掌握和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为国家准确采取危机防范措施,避免可能遭遇的风险提供前瞻性政策依据。

  这个体制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留学人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留学人才安全信息统计调查体系、留学人才安全监测预警模型、留学人才安全应急预案和留学人才安全监测预警的长设机构。

  同时,要切实落实各项吸引在外留学人员的政策措施。

  我国政府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一些大中城市先后设立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基金;比如中国教育部近年来多次组织留学生回国招聘团远赴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纳贤;比如中国人事部最近制定的一项计划,希望通过高薪、福利、住房和子女教育等优厚条件在2010年前吸引十五万到二十万名海外学子回国。

  另外,有关部门在提供优厚条件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把海归派和本土人材不必要地对立起来。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注意到留学生队伍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现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9658.html

更多阅读

英国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英国归国留学证明

关于办理留学人员事务的重要提示(自动回复邮件,但请仔细阅读)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每天接到大量的关于如何办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等问题的咨询。为了确保教育处的工作正常运转,提供工作效率,我们将最常见的问题集中答复如下,请您耐心仔

建立多元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深圳市人才评价机制有了新突破:传统人才认定模式将被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所取代。日前,12位劳动模范被深圳市政府破格认定为高级工或高级技师。此次破格认定为高技能人才的12位劳模,都是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广东省、深圳

一个团队里,人分五种:人渣、人员、人手、人才和人物。

1、人渣就是无事生非,拉帮结派,挑起事端、吃里趴外、破坏分子,只知道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总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阳奉阴违,佛口蛇心。2、人员就是只领工资不爱做事,安排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愿干,属庸人之列。3、人手就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安排绝对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北京市留学生人才引进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发起成立的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四月九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该基金会是面向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公众的公

声明:《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构建留学人才回国机制势在必行》为网友痛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