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云创投)是中国最早成立、也是全世界首批专注于清洁技术的投资公司。作为环境投资的开拓者,青云创投秉持的理念是:“利成于益”。在这个理念旗帜下,他们在7年时间里完成了多个创新与第一:他们是第一家将风险投资的盈利模式嫁接到原本认为非盈利的环境产业,并创造了比人们预想更高的回报率的VC;是第一家将清洁技术概念带入中国的VC;是第一家被授予国际清洁技术投资先锋奖的中国基金公司;是第一家将三重底线的投资理念应用于风险投资领域的创投公司;是第一家以国内创投公司管理一支国际环境基金的公司。在这条既辛苦又充满挑战的投资创新路上,这支中外合壁的管理团队深切感受到中国清洁技术投资市场从冷到热的爆米花效应。为此,《国际融资》杂志记者再次走进青云创投
《国际融资》记者 李路阳
不超过10年,清洁技术会变成风险投资最大的市场 在青云创投总裁叶东的脑海里,有一幕挥之不去的画面:那是他看到的一个冰川退去前后的照片——10年前和10后的对比。目睹着那样的画面,让他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源自他多年来对全球环境、特别是中国环境变迁,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概念的发生以及产业崛起的深刻理解。 青云创投的前身叫清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创投),是一个严格按照国际VC投资管理模式,在清华控股下面搭建的基金管理平台。成立的时间是2001年7月13日。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就在他们庆祝公司成立的那天晚上,北京申奥成功。应当说,公司的成立也昭示着他们完成了一桩机构模式创新的大事。 虽然清华控股引进了像叶东这样具有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国际人才,实现了青云创投管理团队的中西合璧。但是,他们希望按照国外VC投资管理模式申请注册这么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亲历此事的青云创投董事长邓华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很清楚,这是一个按照国外VC投资管理模式搭建的平台,但当时很少有人懂什么叫创业投资,什么叫投资管理,而且还是中外合资。在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政策环境下运作此事,就显得非常复杂不易。因为当时没有这种类型的公司,只有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而我们坚持要设立投资管理公司,所以,在和政府各个部门打交道时,那解释性工作就做得老鼻子了。” 由于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他们的诞生要付出得就更多。但也因此为他们引进国际投资基金创造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体系。 2000年,互联网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潮,而清华创投成立之初的定位也毫不例外地会想到IT。但是,从美国硅谷回来的叶东却说服大家把投资重点放在环境领域。在他看来,中国未来的环境产业商机无限,而且清华大学拥有一批与环境相关的院系和研究所,聚集了一批国际水平的专家学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想法和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投资人理念不谋而合。像亚洲开发银行,就希望能够在中国找一家在环境领域有所建树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他们的投资。 选择了清洁技术作为投资目标,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环境风险投资基金,在今人看来,那是荣耀的光环,但从当时的市场环境看,青云创投就像一个独行侠,在一个无人问津的领域,开拓着一条艰辛的不归路。 2002年的时候,叶东多次在不同场合讲,5年后,清洁技术市场将成为投资主流。当时的他更像一个热情洋溢的布道者,未被接纳但不厌其烦地讲解无人问津的清洁技术。但那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的这个预言,甚至有人不同意他的看法。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中国还谈不上什么清洁技术市场,作为环保产业高级阶段的产物,清洁技术那时候还处在萌芽状态,占据环保产业主流地位的还是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由于这些领域单纯依靠政策驱动,市场增长非常缓慢。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2007年,时隔5年,清洁技术市场真的像叶东所预期的那样,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这验证了叶东当年对清洁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而这正是国际主流清洁技术投资人选择青云创投的原因。就拿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投资人—亚洲开发银行来说,他们选择青云创投管理他们的投资基金,除了看中他们是中国市场最早一支既有国际化的投资经验,又有本土经验的中西合璧的环境基金管理团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青云创投拥有的综合资源因素。这其中包括团队的理念,基金的投资方向,团队所具备的业内品牌,包括清华大学给与的无形、有形的支持,以及这支团队对中国清洁技术市场的理解和对案源把握的精准度。 一家投资人谈到缘何要投资中国环境基金时,说了这样两点:第一,青云创投是清华控股旗下从事创业投资管理的企业,而清华大学是中国环境相关学科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可以为青云创投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第二,以叶东为首的青云创投团队,拥有国际化的操作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验。 叶东说:“其实还有一点他没有说,那就是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和理解。”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对中国市场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对中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把握和理解,使他们的投资眼光比别人更独到、更敏锐。 如果说人的一生会有一次撞击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的话,叶东的内心深处那种被强烈震撼的感受,来自于他亲身经历了推动中国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从无到有的波澜壮阔的巨变。他非常形象地比喻了这一感受:“我们是在水温处于常温状态,或者说偏冷状态下,介入到这个领域的。现在,这水温已经从40度升到了90度100度,变得很烫了,而我们因为一直在水中,所以能够切身感受到水温的每一点变化。”青云创投对这个市场的大判断以及对投资领域的一系列不同的小判断就源自这样的心理体验。 当这些判断在市场中得到验证,当中国环境基金的投资获得回报时,叶东的内心被这一产业市场强劲的发展趋势深深地震撼了。对叶东来讲,这是很奇妙的个人体验。他涉身其中,强烈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心理的变化。他说:“环境投资的兴起,是从一批早期对环境、对资源保护有主动觉悟的人开始的,比如像中国环境基金2002、第二期中国环境基金2004的投资人就是这样一批有主动觉悟的人。而现在,很多不了解清洁技术市场的人,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环保意识的,也都加入到这个领域当中。环境投资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能动量,促进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强化。从国外到国内,从业内到业外,从创业者到投资者,掀起了飓风般的心理体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其他领域或产业,能够像清洁技术和能源环境领域一样,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不是互联网可以比拟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这个事业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观察思考,油价飞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阻,股票下跌,房地产拐点等等,这些都在传递一个重要信息:21世纪的人类,如何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使地球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已经超出了简简单单的投资范畴。实际上,它是影响人类的消费观和发展观的一场革命。”他非常自信地说:“根据我的经验和体验的判断,由于中国人均资源量比较欠缺,在国际大的环境背景趋势下,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发展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生态农业和水资源等,都有着巨大的市场。10年后,或许用不了10年,也可能就5年,中国清洁技术领域会变成风险投资最大的市场。就像2000年风险投资掀起的互联网热浪一样,10年之后,人们一提风险投资,就会想到清洁技术。” 只要是没有人做的事情,做起来肯定不容易 置身于清洁技术最前沿的青云创投团队,一方面他们对能够率先选择并亲身参与这场保护环境的革命,亲身经历整个世界的变化、产业的变化、人类消费观和发展观的变化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们为能够在这个被广而阔之的迅速传播、在更高形式上被大规模运转、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的清洁技术领域做更多的事情而感到骄傲。 叶东谦虚地说,青云创投只是在不为人知的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情。在这个市场刚刚萌芽的时候,率先撬动了冰山的一个小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冰山被撬动的部分正在迅速扩大,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内心体验和对这个市场的深刻理解。 7年前,叶东推出了一个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即用风险投资的盈利模式在中国市场运作原本认为非盈利的环保投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重底线的有效结合。应该说,这个理念的推出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创新。因为当时中国的环保产业主要是靠政府的补贴推进的,根本谈不上盈利。 7年后,我们看到,他们运用这一模式取得的实际投资回报已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时下说“创新”一词很时髦,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金融机构等都在频繁使用,但是,创新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什么样的创新生命力最强?这是值得思考的。在多次采访青云创投团队之后,从他们锲而不舍地创新实践中,《国际融资》记者感到,创新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能够对体制、对行业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具有可持续性。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彰显昂扬的生命力。但是,从中国当下回望,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具备了这样深刻而持久的内涵,很多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时髦。 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之初,为中国经济带来强劲增长的多层次中国制造,也为环境制造了巨大污染。尽管此前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制定了若干政策规定,民间亦有绿色环保组织主动地推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种种公益活动,但是,在当时,这种对环境保护有着自觉意识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在这样一个没有主动意识的被动市场中,或者说,在一个看去有着很好的市场愿景,但尚未形成起码的市场气候群的本世纪初,青云创投提出将国际VC成熟的投资盈利模式嫁接到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用风险投资的方法来做清洁技术投资的理念,无疑是一个创新,但同时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大的挑战。在这条具有高位市场风险的路上,他们走得非常辛苦。用叶东自己的话讲:“只要是没有人做的事情,肯定做起来不容易。这就如同路边树上长的李子,如果不酸的话,早就被人摘走了。我们的这个理念看去简单,实际上,生发出的命题是深远的: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融为一体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的商业模式。” 一打开青云创投的网站,就能看见四个大字跃然而现:“利成于益”。这是青云创投在创新实践中提炼成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利”是小到一个个体经营者的商业服务,大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必需。无论是可计算的经济之利,还是不可估量的荣誉之利,都是人们追逐的目标,而“益”是做善事,做有益于人类的好事。叶东这样解释说:“不论是为了做好事而获利,还是获利而后做好事,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你的利一定要来自于你对环境、对社会做的有用的事情中。我们就是要通过一种商业的方式,在做好事的同时,赚更多的钱,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从国际投资的成功经验看,从更高层面看,投资清洁技术领域可以带来比其他领域更大的利益。但是,在逐利过程中,必须能够满足非逐利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反过来在追求‘益’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也就是说,从‘利’接触了‘益’,从‘益’中获得了更大的‘利’。” 作为中国第一支环境基金,青云创投7年来投资的多个成功案例就实证了“利成于益”。 青云创投在2001年启动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时候,既没有自己的成功的案例,也没有他人的前车可鉴,因此,在基金募集的当时,找不到太多的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投资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的清华背景,他们对环境投资的认知,他们的管理团队,仍旧吸引和打动了对环境、对资源保护有主动觉悟的投资人。 为了实现青云创投的投资理念和商业盈利模式,他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和香港LESS公司一道,在全国各地一个一个地看项目,包括上海的垃圾填埋场,深圳的污水处理厂,河北的污泥处理厂等等。在2001年到2003年间,他们的考察历程从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固废弃物处理逐步走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更广泛的清洁技术领域。在这过程中,他们与投资人之间彼此加深了了解,在“利成于益”的理念下,慢慢形成了清晰的赢利模式。2002年完成了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1300万美元的融资。 叶东讲述了当时投资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佩尔优)的故事。那是在一个行业会议上,他们认识了佩尔优。这是一家中国领先的能源合同管理公司(EMC)。当时的佩尔优,不仅规模比较小,而且总部在广西桂林。2004年,在青云创投的投资和帮助下,佩尔优的总部从桂林移师北京,调整部署,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公司。青云创投又通过自己的资源网络,帮助佩尔优物色了包括技术、财务方面的核心团队成员。2007年,青云创投又邀请西门子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加入到对佩尔优的二期投资当中。现在,青云创投正在帮助佩尔优做第三次募资。在整个投资进程中,青云创投陪同佩尔优一路前行,帮助佩尔优完成了从地方性区域公司向全国性公司的蜕变,并使之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未来青云创投还要推动他们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谈到对中国环境领域企业投资的体会时,叶东说:“中国环境企业的整体层次远不及TMT领域,这是由企业自身存在的背景环境决定的。如果用专业的标准去衡量这样的企业的话,开始时根本就不知如何下手。但是,我们必须认识企业自身产生、存在的合理性,相信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会一层一层的蜕变,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可以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帮助他们采取更新鲜的思维、理念,更专业的管理,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在他们尚未达到规模的时候,跟他们讲那些超出规模的销售策略、内部管理、经营理念,那是没有用的。但是,到了那个极具规模化的状态时,再讲这些就有用,他们也才能听进去。在这方面,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尽管陪同企业一路走过来的过程很辛苦,但也很有收获。” 他又说:“实际上,风险投资是在光环笼罩下的一件很辛苦、很吃力、很费心的工作。因为你面对的可不止一家企业。就像家里养了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你怎么让他们扬长避短?这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有些问题也不是一说就能改的。与创业企业打交道,有时很苦恼,有时很气愤,有时也很欣慰,应该说五味俱全。” 青云创投在项目投资中,但凡发现企业内部存在不符合青云创投理念的东西,他们都会在投资前与企业沟通,坦诚相待,达成共识。如若涉及到投资方向的把握,他们一定会坚持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叶东坦诚地说:“实际上,青云创投的理念也是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的。比如说,对太阳能的投资,最初比较看好太阳能光热,因为中国的太阳能利用最成熟的市场是太阳能热水器,但是,经过青云创投内部对全球整个太阳能行业的研究,发现太阳能光电是更有前景的利用方式。这也正好和国际投资人的理念形成了共识。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思路,才有了南京中电、江西赛维和今年中盛光电的投资。其实,最初的青云创投团队,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出生牛犊不怕虎。而现在的青云创投团队,就像长大后的我们,虽然已经改头换面,但心还是一样的。” “那时候,中国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并不少,每年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也不少,但是,把它变成一种风险投资化的行为,是青云创投在中国的首创。”邓华如是说。 7年来,青云创投运用他们的投资盈利模式,为中国环境基金的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这让很多不太看好中国环保领域的投资人看到了一个事实:青云创投通过他们的投资,以及他们对市场的把握,把一个不被人看好、没有发展前途的亏本行业,变成了比人们认为赚钱的行业还赚钱的行业。同时,他们通过创新实践,通过他们投资的项目,把国际上一些非常前端的投资理念、投资方式带进了中国环境保护领域,使青云创投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实践更趋于丰富和完善,也使得中国环境基金投资人跟随着基金2002、基金2004、基金Ⅲ看到了中国环境投资领域里的巨变。叶东激动地说:“从七八年前的起于青萍之末,到现在浩大的完美风暴,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种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新的理念、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资金,也给中国清洁技术领域带来了一批明日之星。” 温度到了,投资就会像爆米花一样不停地爆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环境保护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一份厚厚的申办报告。其中,“绿色奥运”是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期间做出的郑重承诺。 上世纪末,由德国和日本提出的循环经济概念和实践被介绍到中国。经过环保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几年倡导,循环经济从一个陌生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首次提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之后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节约能源法》(2008)和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都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要求。2005年3月,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制定《循环经济法》;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循环经济法》列入立法计划,并责成全国人大环资委起草;《循环经济法》草案经过两次审议,有望近期出台。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绿色GDP联合课题组,中国从此建立起绿色GDP核算。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5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是第一次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作为系统整体提出。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其中提到: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家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将环境保护提到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对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出重要部署。 2008年“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就节能减排问题回答记者时表示,2008年中国节能减排将推进7项措施的落实。其首要措施是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 十分明显,从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第三个年头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立法速度,同时,不断推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减少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化,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整治环境。 “九五”(1996~2000年)期间,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累计达4500亿。 “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上升到7500亿。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将达到13500亿。 中国的环境产业,正在以最快的加速度经历欧美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各个发展阶段。 叶东说:“从环境改善情况来讲,我们目前是欧美发达国家10年、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水平。如果政府能够有足够的政策制定规则,有足够的资金导向整治环境,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更好、更高形式的环境变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他进而说:“从投资理念上讲,我们实际上并不落后,甚至超前。从投资领域看,中国是清洁技术最大的市场,而且领域更为广阔,技术市场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从投资优劣上看,我们掌握了发达国家没有的市场,并且,可以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方式去做投资工作。所以,我们相信,青云创投肯定有能力在中国市场做得更好。” 在近两三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府强力推进环保措施的落实和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加上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中国清洁技术产业的市场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急剧提速态势。而青云创投,这个最早推出中国环境基金的本土创投公司,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人的热捧,也受到本土投资人的信赖。叶东第一次享受到别人找上门来投资的个中滋味。 我们来回顾一下青云创投募集中国环境基金的全过程: 从2001年至2002年底募集的中国环境基金2002,募集历时一年半,募集资金仅有1300万美元,敢吃螃蟹的投资人仅有两家。 从2004年至2005年募集的中国环境基金2004,募集历时一年,比之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募集时间缩短了半年,募集资金却增加了1倍多,达3000万美元,投资人也增加到了6家。 从2007年至2008年募集的中国环境基金Ⅲ,募集历时不到一年,募集资金剧增至2.5亿美元,是前两期募集基金总额的近6倍,投资人增加到十几家,其中包括四类,第一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批开发银行;第二类是国际上的家族基金,像来自美国、欧洲、香港的家族企业基金;第三类是机构投资人,即以战略眼光,在清洁技术领域奠基了深厚资源的机构投资人;第四类是知名的跨国公司。 在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环境基金募集3期资金的巨大变化,恰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裂变。这就是叶东他们感受到的水温变化。叶东激情地说:“不过就是两三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对这个市场感兴趣了。”他接着说:“私募基金融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很难有马上就投资的,他们需要审慎地调查判断。这不像公募基金,贴个海报,愿者上钩。私募基金需要跟投资人一个一个地去谈,而且每一家都要谈上很多次。” 叶东是一位口才极好的人。《国际融资》记者问到他是否靠口才赢得了投资人的信赖?他冷静地说:“口才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青云创投的理念和业绩,用理念打动别人,用业绩证明理念。口才只是把我们的投资理念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夸张,也不能忽悠。因为在这些国际投资人中间,有很多在清洁技术领域比我们还有水平。” 在与投资人无数次的交流谈判中,叶东发现,在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类型的投资人对清洁技术领域发生兴趣。率先进入的投资人是开发银行和家族企业,第二批加入投资队伍的是跨国公司,第三批走进基金的是机构投资人。这些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也不同,有的投资人关注在基金中的战略位置;有的关注基金在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方向;有的关注投资回报;有的关注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价值。 由于叶东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他非常形象地比喻说:“投资人陆续走进清洁技术领域,就像爆米花,温度到了,就会不停地爆,现在还在爆。”(摄影王南海) 注:《国际融资》杂志2007年第12期发表题为《中国有一支致力于环境投资的国际基金》,对青云创投总裁叶东,以及中国环境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所投项目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青云创投:发力中国可降解材料 完全是一种偶然,《国际融资》记者在写作本文时,从《读者文摘》2008年第15期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塑料袋的意外诞生》。文中写到:“1899年,德国科学家汉斯·冯·佩克曼在试管底部发现了一种蜡状物质。他意外地制成了聚乙烯——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也最受争议的材料。”1935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开发了聚乙烯规模生产的方法。一时间,这种由石油通过裂解反应获得的聚乙烯原料,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聚乙烯高达6000万吨,每分钟全世界使用的塑料袋为100万个。每个塑料袋分发到顾客手中后,仅仅使用20分钟就会被丢弃;而塑料袋的降解却需要一千年的时间。这种塑料袋,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的同时,也因污染环境而备受媒体的抨击。 2008年3月27日,是塑料袋原材料——聚乙烯诞生75周年纪念日。但是,不会有人在这个发明纪念日赞誉这位发明者,因为人类正在倡导消除白色污染。 但是,这个纪念却被历史的无情之手,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完成了。就在2008年3月24日,也就是聚乙烯发明75周年纪念日的前3天,众多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青云创投管理的中国环境基金,和ChinaSpring、DSM、香港LESS、北极光和KPCB等7家投资机构,共同完成了对天津国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韵)总计超过2000万美元的投资,支持该公司自主开发出的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生物可降解材料,从中试走向规模化生产。” 如此众多的投资机构看好这个尚未盈利的项目,为什么?因为PHA带给中国的将是可降解材料领域的一场完美革命。PHA将给人类消除白色污染带来新的曙光,而聚乙烯将伴随着它的诞生纪念日走向夕阳。 叶东说:“青云创投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他们的跟踪调查长达近一年的时间。生物材料是青云创投最早看上的一个领域,4年来我们大约看过一二十家不同技术的同类企业,最后才选定了国韵这一投资方向和投资目标。我们认为,国韵的技术已经走入世界领先;在业内经验上,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在发展方向上,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青云创投负责该项目的合伙人张立辉详细地介绍了这个项目。他告诉《国际融资》记者,青云创投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可降解材料行业。这个行业最低端的叫改性淀粉,可以做成餐盒、牙签、花盆,混合添加剂后还可以做塑料袋。对这类清洁技术企业,青云创投做过相当广泛的调查。而这个行业的高端产品是PHA,应用非常广。比较而言,在这个行业里,青云创投更看重技术领先的项目,所以,作为可降解的生物基的高分子材料,PHA成为他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2007年夏,当国韵刚刚完成中试,准备为大批量生产建造1万吨的生产线寻求融资的时候,青云创投接触到国韵。接触中,他们发现,这家民营小公司拥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技术领先、管理团队优秀、政府关系以及合作伙伴关系良好。尽职调查之初,他们对行业内PHA的相关专利和技术做了认真的调查,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专业的国际专利律师来诊断国内PHA技术在专利和技术上的可能风险。调查结果表明:与国内国际同类技术相比,国韵有着明显的优势,专利风险最小。 基于过去几年对可降解材料的投资实践,并经过了周密的尽职调查,分析了可能的专利与技术的风险后,青云创投决定领投这个项目。 首先,他们看好国韵PHA专利产品的技术含金量。国韵的PHA产品是一种生物基、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他们看好这一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原料可再生性及其巨大的应用市场。用张立辉的话讲,PHA是一种革命性的、可降解的生物新材料,未来的应用领域将十分广泛。上游原料是淀粉,资源可再生。由淀粉经发酵萃取而成的PHA高分子基础材料,可以做诸如膜、胶、丝等不同产品的粒料。而需要不同粒料的下游市场,是做塑料膜、塑料袋、各种胶类、纤维、医用支架、餐盒等庞大的应用厂商。 第三,他们看重了国韵的战略眼光。国韵不仅完成了基础材料的中试,准备大规模投产,而且还准备和科研单位一道,共同开发出下游产品的不同粒料。比如餐盒的粒料等。 第四,他们看重了这种生物材料制成产品的价格优势。尽管PHA材料很贵,但是用它做成餐盒的粒料,和石油基材料制成的同类产品相比却具备成本价格优势,因为它是发泡的,4~5克就能做一个餐盒,而目前的餐盒材料14克才能做一个。 第五,他们看好国韵的管理团队。国韵董事长吕渭川原来是华北制药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在华北制药干了30多年。退休后,他创办了这家公司,成为民营企业当中少有的既有管理团队的能力与经验,又是技术出身,且在处理政府、投资机构、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游刃有余的一把手。 第六,按照青云创投“利成于益”的理念,这个项目给中国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PHA完全可以替代大部分的塑料制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同时,它的出现将以明显的价格优势取代不能降解的白色污染源聚苯乙烯(Hi-PS),同时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第七,尽管风险投资面对的这个项目刚刚完成中试,但是,如果大规模生产获得成功,它的投资回报倍数是惊人的,也是很难预估的。 根据近一年的尽职调查结果,青云创投完成了一份上百页的内部调查报告,提交给投资委员会审议,并最终获得了通过。 国韵这个项目,得到了其他几家投资人的认同。在今年的3月,青云创投、ChinaSpring和DSM代表投资人,和项目方一起开始谈判投资合同条款。谈判过程紧张激烈,曾经一次核心谈判历时11个小时。最终完成了数百页的文件合同,整个合同结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终于,一个由青云创投领投,ChinaSpring和DSM共同领投,7家投资机构总计超过2000万美元的国际投资为这场颠覆中国可降解材料领域的投资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李路阳撰文) 青云创投有一套评估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手册 青云创投有一套对企业项目从环境到社会责任的评估手册,叫《环境及社会责任指引》。这个手册是他们投资管理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册共分如下章节:指引目的、理念、目标、三重原则、落实计划。其中的三重原则包括: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管法;落实计划包括:认清目标、建立管理团队、进行审核程序、检讨工作、落实行动、深化教育、年终报告。 《环境及社会责任指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青云创投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公司,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社会及环境政策。从长远来说,是协助提升公司的价值。 青云创投是中国第一个将社会和环境标准应用于投资实践中的风险投资公司。 国家“十一五”发展目标 环境保护 城市污水处理率:70% 城市垃圾处理率:60%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 森林覆盖率:20% 节能和资源节约 单位GDP能耗下降20% 可再生能源 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10%,2020年达到15%。 (资料来源:青云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