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份,已有私募产品连续3个月净值低于50元,有些私募基金已到达清盘的临界点。
作者:朱军/文
“如果净值突然增加或者减少,那就说明他们开始建仓了!”一位投资界人士看着深国投证券信托产品的净值列表告诉《证券市场周刊》。 他说的正是江晖领军的星石投资旗下的多只基金产品,在同类型私募证券投资产品纷纷跌破面值的情况下,星石1-7期产品的净值始终稳稳地站在100元以上。 6个月可以亏多少?答案可能是10%,也可能是50%。在2008年的熊市中,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成绩完全取决于仓位,而不是选股能力。江晖之所以成绩出色,就是因为他选择了空仓。 “看看他们最近6个月的收益率就知道,不是在打新股就是在买债券。而我们比较保守,留了20%的仓位,结果净值还是赔了7%。”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江晖的空仓在圈内人所共知,不过据一位了解他的朋友透露,江晖在保持着不亏损的荣誉的同时,也备受空仓的煎熬。当然,这种煎熬和那些重仓持股的私募基金经理的煎熬不是一回事。 在去年底和今年初股市转折时期,也恰恰是“阳光私募”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单只私募产品的融资规模甚至可以达到5亿元以上。一些基金经理拿到资金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股票,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买股票,其结果是:目前累计净值亏损超过40%,甚至超过50%的信托产品比比皆是。 “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和江晖都是在赌,只不过一方是赌股市涨,一方是赌股市跌。成王败寇,胜利者将获得荣誉和财富,而失败者最终只能被迫出局。”一位业内人士感慨。 追求绝对收益 2004年2月20日,赵丹阳旗下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信托基金募集成立,私募基金这个群体首次为公众所知。此前,私募基金的生存状态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他们行事低调,不事声张。 2005年以来的牛市,曾经缔造了众多成功的投资者,“阳光私募”模式逐渐成熟。而大量公募基金中的佼佼者也纷纷投身到私募基金,试图在新的体制下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的加盟也带动了私募整体水平的提升。其中的多数人不约而同打出了价值投资的旗帜。 按照开放式私募投资基金的契约,投资者每年要缴纳1.5%的管理费并将盈利的20%分给基金管理者(投资顾问和信托公司)。实际上,管理费的大头是信托公司和托管银行,私募基金管理者只能拿到0.25%管理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投资利润的分成。 一只5亿元规模的私募基金公司(相当于业内的中等规模),在前两年的牛市中,获得100%的年投资收益率并不稀奇,依靠17%的分成,私募基金公司收入可达1亿元。而在当前股市状况下,利润分成只是妄想,同样规模的私募基金每年125万元的管理费,连支付公司日常费用都不够。 规则使得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和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完全不同——他们必须追求绝对收益;业绩表现超越大盘没有意义,不断盈利才是最终目的。当然,追求绝对收益并不意味着私募基金的投资会更加激进。 于是,我们看到了私募基金特有的空仓现象:在牛市末期赵丹阳保持空仓,在熊市中江晖也是保持空仓。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尽量不让客户的资产出现损失。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由于有着这种激励机制,私募基金才可能做到真正为客户着想,而不会像公募基金在投资中采取“随大流”的策略。也正是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近两年大量公募基金人才进入私募,江晖正是从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的位子上去职后投身私募的。 不过,如今的股市寒风凛凛,那些从公募基金中出来的基金经理一定在怀恋公募基金的旱涝保收了。2006年到2007年,有200多名公募基金人员离职,其中很多是基金经理,甚至是投研总监一级的高层人员。按照规定他们将不能返回公募基金工作,而是继续面对滔滔的商海。 潮退洗牌 中国的私募投资行业不仅要直面股市的巨大波动,还要克服财富管理市场的不成熟,近期私募产品发行节奏明显放缓,甚至有个别产品在发行时,私募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得不出资认购半数基金份额(按规定只需认购10%即可)。 熊市可能还会持续,而私募机构的大洗牌已经开始。“我们是经历过上一轮熊市的,在牛市中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扛个四五年。”上海证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合伙人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当前市场中一些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可以达到四五十亿元甚至更高,由于资产规模大,前期收益丰厚加上管理体系完善,在熊市中受到的冲击较小,而涌金、景林等一些机构同时还在进行港股的投资,进一步分散了经营的风险。这些机构已经成为中国私募机构的第一梯队。 此外,一些能在熊市中保持正确的投资策略的机构,一旦股市稳定下来,他们将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品牌和资产规模,构成了私募中的第二梯队。而那些本来规模就不大,前期投资损失巨大的基金,其命运将可能是清盘。 一位信托公司的人士表示,根据一些私募机构和信托公司的协议,一些私募基金正面临被强制清盘的风险。据了解,私募信托产品契约条款会有差别,其中相对严格的规定如果连续6个月基金净值低于50元(损失初始资金的50%),或者连续3个月总规模低于2000万元(基金的设立规模最低5000万元),都将被强制清盘。截止到8月份已有私募产品连续3个月净值低于50元,另有多只产品的资产规模大幅缩水,可以说已经到达清盘的临界点。 当前的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应验了巴菲特的名言: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股市牛人和荣誉满身的基金经理,谁能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