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檀

新股不分质地好坏如此下跌,除了市场的恐慌性情绪之外,与新股发行体制直接相关,流通股规模被人为缩小在20%的范围内,这使得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价都是堰塞湖当头。 面对股市堰塞湖首发限售与配售股,媒体报道称,有监管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上市的公司股票之所以没有全部立刻进入流通领域,是因为《公司法》之失。《公司法》规定,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发行的股份上市一年后方可转让。 事实怎样呢?《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应占到公司总股数的25%以上,但总股数超过4亿股的,该比例为15%以上。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不要说以前沪深两市存在股本结构不符合要求的轻工机械等少数公司,股改之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石油,A股流通比例仅在6%左右。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搬出《公司法》来,正言厉色地要求这些公司,赶快把流通股比例提高到15%以上,或者采用缩股等办法满足法律要求呢?当法律出现例外,出现对特定公司豁免的时候,那些豁免者就是法律的违背者与法律精神的嘲弄者。 我们承认,如今25%与15%的底线,没有反映市场的真实状况,存在有意抬高上市溢价之嫌,这直接导致全流通时代新股炒作盛行,股市急涨急跌的现象。法律规定的只是底线,但大多数上市公司只肯以底线要求自己,可见对于上市溢价、非流通股溢价心知肚明。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9月5日收盘,今年以来72只上市新股中已有36只破发,其中威华股份甚至较发行价跌去近50%。今年上半年上市的4只沪市大盘股已全部破发,这4只破发的新股分别为:以7.13元发行的紫金矿业、以16.57元发行的金钼股份、以9.08元发行的中国铁建和以16.83元发行的中煤能源。统计还显示,2007年以来193只新股中破发数已达80家。 新股不分质地好坏如此下跌,除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之外,与新股发行体制直接相关,流通股规模被人为缩小在20%的范围内,这使得每个上市公司的股价都是堰塞湖当头,让投资者处于恐惧状态。 这不仅因为时间的锁定不能削减市场的风险,更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缺少市场化机制,只有非流通部分的价格因素能够彻底体现在市场定价机制中,市场的价格才能趋于合理、理性。 最近的二次发售、可交换债等政策之所以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就是因为没有市场体现出对市场规则的尊重,也是因为有关方面固执地以时间换空间的结果,他们以为延后一年流通就能产生奇迹。残酷的现实是,所有的股票只要有大笔非流通股存在,解禁之日就是下跌之时。2007年牛市末期那些高价减持的大小非之所以成功获厚利,只是因为其时民众还沉浸在股改红利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