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周星驰的搞笑背后有难言的悲哀。
BY马莅骊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个珍贵的人。 那天看完《长江7号》,从电影院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暖。我刚刚笑过,也哭过,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觉。这句话忽然在我的脑海里跳出来,而且翻滚着。 评价常常叫我心虚。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毛病,打小就种下了。小时候看书,总要先翻到序言里先把作家介绍、故事内容和中心思想看个明白,然后才肯阅读。书读完后,再温习一遍故事梗概与主题,检验一下自己看得对不对,看懂了多少。 ——对于《长江7号》,我也是一样的不自信。也许是因为这部电影是被人当作儿童片来看待的,情节和主题都那么直白简单,而网上已经充满了此起彼伏的失望的批评声。可我还是喜欢。我觉得,《长江7号》可以算做一部好电影,它的珍贵在于周星驰的表达和徐娇的表演。 电影上映的日子,正好是春节,电视上照例要炒星仔的冷饭:《情圣》、《九品芝麻官》、《家有喜事》……那时的周星星不过是一个无厘头明星;直到《喜剧之王》,再到《功夫》和《长江7号》,他似乎终于找到了表达的方式。虽然表达不是很稳定,比如,《少林足球》就有点不知所谓;有时表达还很浮浅。似乎是一个出身不好的人,早年结交了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所以那些坏习气影响至深,根深蒂固,一不小心就流露出来。他的电影里也常常有缺少节制的搞笑和搞怪,这是早年粗俗猎奇的商业片给他留下的印记。《长江7号》中也有这样的印记。学生打架的场面让人联想起《逃学威龙》,足球场上的对决则是《少林足球》里那些恶俗情节的翻版,当然还有《功夫》里的如来神掌……让人一时辨不清,星爷是出于自恋而有意为之,还是纯粹的想象力匮乏? 但是,《长江7号》有它的动人之处。一个民工,倾其所有把儿子送进贵族学校,为了给孩子找到一双还能上脚的运动鞋翻遍垃圾场,结果遇上了一条有着特异功能的外星狗七仔。这个情节似曾相识,《聊斋》里的穷书生不也是幻想着美丽的狐仙在夜间翩然而至,不但愿嫁作君妇,而且许以富贵吗?小狄遇到七仔之后,也盼望着扬眉吐气——这是穷人最高的想象力。可惜的是,七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威猛:耀武扬威的经历只是南柯一梦。梦醒了,老爸依旧没日没夜地敲钢筋,儿子则憋憋屈屈地交白卷……和《喜剧之王》和《功夫》一样,《长江7号》里的人物命运也是一波三折,似乎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似乎喜极悲来,又总拖着一个光明的尾巴。 欢笑中常含着眼泪,快乐里也藏着悲哀——父子俩一边吃晚饭一边打蟑螂的情节,是周式幽默最出色的体现。而当小狄得知爸爸死了,哭着把老师赶出去,抽抽噎噎地说“老师,我累了,要睡觉了”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当然,比起小狄的眼泪,更打动我的却是当他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欺负时,依然乐观开朗的样子。他的眼睛里有着充满希望的微笑,延续了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的百折不挠。 贫困里的自娱自乐,艰难中的乐观和盼望,周星驰让我忽然想起了安徒生——也许是我的年纪大了吧,我开始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的情形了。我也想到了吴克群的歌:“他名叫周星星,用眼泪玩游戏,一两个小时只不过想逗逗你开心。”——他在镜头前面搞怪,把人逗笑,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把火柴里面的美好幻像全都端到了银幕上,可是火光一暗,他依然是一个不开心的人。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周星驰的搞笑背后有难言的悲哀。要是周星驰能够忘记哗众的本能,忘记自己曾是个无厘头起家的演员,他的电影或许会更加精彩;至少,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