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vpn 搜罗“历史的喉咙”



 中国的无线电收音机发展史,几乎与世界的潮流同步。

    撰稿·王悦阳(记者)

 搜罗vpn 搜罗“历史的喉咙”
  走进张明律先生位于上海泰康路上的家,更像走进一座“民间收藏馆”。放眼望去,明亮的客厅里,几乎有一面墙大小的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无线电收音机。这些,都是张明律费尽心思淘来的。

  曾几何时,大大小小的“方匣子”是上海这座城市必不可少的传播工具,神奇的小盒子里时而传来最新的市井新闻,时而飘出悠扬的评弹,不时还会蹦出一段段俏皮的上海话,那是滑稽演员们正在撩拨整座城市的喜剧神经……如今,“话匣子”早已不再时髦,这些老态龙钟的收音机,承载着久远的记忆,成为珍贵的收藏。

  摆放收音机的架前贴有一张醒目的字条,上面写着:“张无线电”。张明律笑着,不无自豪地说道:“这是我的品牌”。当年,在收藏“无线电”的最初阶段,张明律常常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古玩店和旧货铺老板,“天长日久,他们往往会忘记你是收集哪类藏品的,我就给自己起了‘张无线电’的名字,这样一来,大家就很容易记住了。”没想到,这个“浑名”如今竟成了张明律的“雅号”。在上海收藏界,有些人对张明律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只要提起“RADIOZHANG”圈内人几乎都晓得三分。因为,退休以来的8年时间里,张明律已经收藏了2400余件收音机,几乎囊括了自收音机发明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般系统的收藏,在全国收藏界也堪称数一数二了。

  张明律对收音机有着特殊的情结。出生于1945年的他从小最喜欢摆弄家中的电器,而他最心爱的,莫过于父亲房中英国产的“艾美牌”老式座机式收音机。“当时,正好是无线电最普及的时候,不少家庭都有收音机。听广播可算得上是当时最大的乐趣了。”张明律记得,当时每天放学回家,小伙伴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聚在收音机下,兴致勃勃地收听广播节目。这段美好的记忆成了张明律收藏收音机的动力。但,“光凭儿时的情感还不足以促成我搜罗这么多的收藏品”,张明律颇为激动地说道,“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无线电收音机发展史,几乎是与世界的潮流同步的!这多么令人自豪!”

  从奢侈品到消费品

  张明律介绍说,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历史可直接追溯到1923年,与美国开始广播的1920年相较,仅晚了短短4年,发展至今已有整整84年的历史了。

  1923年1月,美国人E.G.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所属广播电台开始在上海播音,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电台同时出售收音机,这些售品基本以美国生产的机器为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均属于“直接放大式”机器。当时所生产的这类机器,造型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翻盖式,也叫“木盒子式”,一般体积较小,仿佛一只方形木盒。这类机器机身并不配置喇叭,一般都需要单独配上石簧喇叭,或者是如今描写老上海的电影中时常可见的旋转式“蜗牛喇叭”。而另一类机身庞大,造型豪华,一般都做成落地式,并严格按照高级家具的制作方法,造型仿佛家中的一只橱柜。张明律就有这样一款绝品收藏,在这个融合了收音机、唱片机双重功能的独特的“橱柜”上,每一扇柜门都雕了花,四个棱角处也都雕刻出“巴洛克式”古典风格图案。在当时,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要价不菲,但依然受到了一些新派上海人的欢迎,不少豪门旺族、政界名流都纷纷购买,以显示独特的身份地位。因此,在当时,收音机还属于极少数人能够拥有的奢侈品。

  啼声初试有了甜头,美商新孚洋行、开洛公司等也相继在上海设立了广播电台。当时,北洋政府主管无线电事宜的交通部曾多次以其违反《电信条例》规定为由勒令拆除。但听无线电收音依然是上海社会高层的一种时髦。直至1924年8月,交通部公布了中国第一个广播法令——《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开始允许民间购置收音机。无线电广播这才真正地走入民间,影响渐大。

  随着国外无线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上海的收音机生产始终紧跟潮流。1925年,拥有短波功能的“超外差式”机器在上海大量生产,逐渐替代了“直接放大式”机器。1934年,中国人苏祖国、苏祖圭两兄弟等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从仿制到自行研发,全新的“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收音机”夺人眼目。同时,在机器的造型上,也逐渐有了新的式样。出现了相对小巧的“墓碑式”、“教堂式”机器,造型别致,功能齐全,价格适中,很受当时上海市民的欢迎。根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1936年全上海收音机拥有量已达10万台,而全国也仅20万台左右,上海堪称当时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半壁江山”。

  抗战过后,百废待兴,许多厂家学习美国的流水线操作法,加快收音机生产速度。由于塑料的广泛运用,此时收音机外壳几乎都是塑料制成的。据统计,1947年上海的无线电工商企业就有235家,收音机在短短20余年内,从富室豪门的“奢侈品”,迅速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多元生存重焕活力

  1952年7月,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正式成立,一年后,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大量投放市场。之后,音质、功能更为完美的“半导体”出现了,

  更将收音机产销推向高潮。数据显示,至1987年全国已有收音机2.6亿台!数量之巨大令人咋舌。

  然而,收音机的“黄金时期”却并不长久,上世纪80年代末,收录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收听播放的节目,而是希望自行选择娱乐方式。当时,上海几乎每个区都有数家街道工厂或生产组,夜以继日地大批量生产着两用“收录机”。电视机的普及更加速了收音机市场的萎缩。收音机在时代的舞台上越来越落寞……

  上世纪90年代或许是中国人的“视听史”变动最迅速的时期。收录机暂领风骚,录像机异军突起,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风靡让录像机成了家家户户的向往。落地式音响功率庞大,低音丰富,效果逼真,也成了市场新宠。还不到3年,小巧玲珑的CD、VCD、DVD机器相继出现,磁带几乎彻底被光盘所取代。收音机也越来越小巧精致,可惜盛况难再,乏人问津。

  今天,便于携带的MP3正在被“随身看”MP4所取代,人们的视听享受已经空前繁荣,收音机也渐渐以更为多元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手机上、电脑中、车厢里……收音机已经不再单纯地以一种形式服务于生活,它学会了“变脸”,因而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使用空间。

  “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我相信,收音机永远不会被淘汰。回顾收音机的发展史,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动人而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卷。”张明律微笑着说道,而他身后那些老机器,此刻也仿佛一个个都鲜活起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9256.html

更多阅读

历史的警告 党员受到警告处分的

历史的警告巫溪庐径..2015-06-02 23:56“天灾”和“人祸”相比,最可怕的还是人祸。而人类所有的“人祸”,包括战争、经济危机、股灾等等都是由“贪婪”引起的。所以,人类最大的天敌是贪婪,以及是不劳而获的本性。试想:如果每一个人不

关于世界历史的推荐书籍清单 好看的历史书籍推荐

前几天乘飞机把一本希罗多德历史(上册)遗忘在飞机上了。我甚至打电话去南航的机上清洁队试图找回,未果。今天只有去书店再买。上下册不拆开卖的,只能花68大元又买了一套。列一个书单,说说我的世界历史的脉络是怎么理清的。<人类的故事

声明:《搜罗vpn 搜罗“历史的喉咙”》为网友孒冇丶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