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有关国家羽毛球队广告的玩笑,就让总教练李永波与记者当场翻脸……
撰稿·晨曦
3月中旬,有“小世界杯”之称的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在伯明翰落下大幕,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羽毛球队仅获两块金牌。一时间,总教练李永波以及整个羽毛球队遭遇“信任危机”。事实证明,国羽毕竟尚不具备像国乒那样见谁灭谁的实力。因此,要想在北京奥运会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必须在这以后的5个月时间里,正视每一次失利,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保持一颗平常心,谨防在奥运会上“翻船”。 难以正视失败? 作为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李永波雷厉风行、治军严格,这16年来他与助手一起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选手,尤其是女单和女双两个项目,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羽毛球最可靠的拿分手段。然而,正是由于这几年国羽实力出众,也使得天生爽朗豪放的李永波多了几分张扬和轻狂。甚至在国际大赛上丢掉冠军之时,我们听到李永波总结失利原因多是强调伤病影响、21分制的偶然性、场地等一些客观原因,却听不到国羽从根本上汲取教训、认真总结的声音。 3月10日,英国的伯明翰简直成了中国羽毛球队的“滑铁卢”。中国羽毛队在实力最强的女单和女双两个项目上意外丢金,男双选手则连决赛的门槛都没有摸到。可是,李永波还是那么自信:“中国队仍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队伍,奥运会夺金目标不变。现在暴露问题不是坏事,这样我们才会在奥运之前集中解决,为奥运会打下更好的基础。” 记得去年世锦赛,国羽混双无缘冠军,当时李永波给出这样的点评:“我觉得大家一定要理解高崚,确实很不容易,这么大年纪的队员,快30岁了,兼着两个项目,而且两项都打进了决赛,直到最后体力透支。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发前一周,她脚踝受伤,不能训练。出发前一天才恢复,活动了一下,就来了。她一个星期没训练,就来参加这个高强度的比赛,再好的运动员,如果没有系统的、高水平的训练,也是难以拿到冠军的。”这样的回答显然让人难以信服。作为总教练,李永波为什么就不能从根本上寻找中国羽毛球队失利的原因,而这么固执地满地找借口?为什么总是那么“不服输”? 能让李永波有这样的自信,除了中国队整体实力的确强大外,或许也在于最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总是有“意外之喜”:2000年悉尼奥运会,作为替补征战的吉新鹏意外夺得冠军,混双选手张军/高崚在刘永/葛菲出局的情况下同样意外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男单和男双选手相继出局,可是状态不佳、并没有夺冠把握的张军/高崚再次笑到最后。尽管如此,可谁又能保证未来的奥运会上,国羽一直能有好运相伴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羽毛球界的一位老专家。对于国羽的现状和李永波对待胜负的态度,他的看法是:“以中国羽毛球队目前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3枚甚至是更多的金牌,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羽毛球队必须正视失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算中国羽毛球队实力再强,也可能出现翻船的情况。”这位老专家的话可谓是语重心长,在最近几年的国际大赛上,国外选手一直都抱着研究学习中国、冲击中国的心态登场亮相的,并且已经对中国羽毛球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国羽真该向中国乒乓球队好好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让球”应把握尺度 雅典奥运会后,国际羽联对羽球选手的奥运会参赛资格进行了全新规定:在2008年4月30日奥运积分赛结束之前,一支队伍只有在某个单项的世界前四名中有3个(对)或3个(对)以上的选手,该队才能够得到3个满额的奥运入场券;另外,只有在某单项世界排名前13的选手才能直接获得奥运会的入场券。这样的规定也让国际羽联系列超级赛(奥运积分赛)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参加更多比赛、获得更好名次的选手才有望参加奥运会。可是,这样的规定也直接导致了“让球”现象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消极”比赛,势必也对运动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既影响团结,同时整个队伍还要承受着来自外界舆论的强大压力。“退赛”、“让球”一直是近年来国羽饱受争议的焦点。在这次全英公开赛男单决赛中,已经锁定世界排名前三的林丹就有“让球”给队友陈金“之嫌”,整场比赛几乎没有一次杀球,而在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拼搏了7年之久首次获得全英赛冠军的陈金竟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在赛后的领奖台上陈金和林丹都是面无表情。显然,这一切都不正常。继全英赛后,3月14日的瑞士羽毛球公开赛上,中国羽毛球队再次出现了大面积的“退赛”现象:在两场“中国德比”中,蔡赟/傅海峰退赛,“成全”了郭振东/谢中博晋级,何汉斌/于洋也因郑波/高崚退赛,“轻松”顺利地进入下一轮。 瑞士羽毛球超级赛是奥运积分截止前的最后一站超级赛,各队都十分珍惜赢取奥运入场券的最后机会。结果,国羽的瑞士“退赛”现象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的焦点。在一片质疑声中,国羽教练组给出的“伤病退赛”的解释显得实在苍白无力。或许,李永波也有苦衷,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执教这么多年,我并不赞成让球,每场让球都有人受到伤害,但在国家羽毛球队,我们的目标是国家利益。”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上,国羽肩负“保三争四抢五”的重任,首要任务就是拿到足够的奥运参赛席位,于是,国羽的“退赛”和“让球”显得“冠冕堂皇”,国羽教练组们也能理直气壮,球员也无话可说。可是,“让球”后遗症却是无法避免的。 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羽毛球运动将这样被毁掉!”当“退赛”事件频频出现,国羽又将走向何方?“国家利益”可以一直是让球的借口吗?奥运会后,世锦赛、公开赛等一系列赛事,是否还将继续“让”下去?“畸形”的退赛不但亵渎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也伤害了像叶钊颖、周蜜等这样无辜的高水平运动员。一时的“战术安排”的确可以让运动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这样的举动实在有悖体育精神。当年何智丽事件已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国乒现已逐渐远离让球的争议和风波,国羽为何还要步其后尘? “心魔”最可怕 “心魔”是非常可怕的。在球员的培养方面,我们看到乒乓球队硬是把“千年老二”王皓的“心魔”除去,把他从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国乒的领军人物。然而,在中国羽毛球队中,“千年老二”鲍春来就是无法走出“心魔”的阴影,暂且不谈他与林丹交战的尴尬记录,致命的是需要他在关键时刻挑大梁之时,他总是哑火。于是,这位优秀的羽球天才注定只能扮演配角。这是鲍春来的悲哀,更是中国羽毛球队的悲哀。 雅典奥运会时,志在夺金的中国男单选手林丹由于心态不好,竟然第一轮就被对手淘汰出局。紧接着,实力不俗的中国第一男双组合蔡赟/傅海峰也很快被淘汰。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赛后竟然有人把中国羽毛球选手相继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央视长期播放的一段广告,这段广告内容为:国家羽毛球馆内,队员挥汗如雨苦练,负责清洁场地的大妈正在拿着扫帚打扫卫生,这时突然飞来一只羽毛球,那位大妈抡起扫帚,来了一个漂亮的杀球动作,把球打回场地,并冲着李永波说:“教练,我能去雅典吗?”本来这段很有意思的广告,在国羽输球后,被人指责说“都是那扫帚星闹的”。更滑稽的是,当时一位不知其中缘由的中国记者在奥运村门口遇到李永波,本来想和祖国的教练开个玩笑,就重复了那句广告词“教练,我能去雅典吗?”,结果李永波当场翻脸……3年前,中国女双所向披靡时,李永波在接受采访时曾无比自豪地说:“中国女双的训练手段是最先进的。”可是几年后,当韩国女双表现出“叫板”中国的强大实力时,我们还是听到李永波带着“自恋”的盲目自信说:“中国女双还是最好的。”显然,目前国羽的心态需要调整。 展望北京奥运会,我们期待国羽能多一分从容,少一分急躁。战胜“心魔”的国羽才是最难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