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才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撰稿/章友德
未富先老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的增长。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不仅如此,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同时,我国的“空巢”家庭的比例也有快速的增长。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龄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有65岁以上老龄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的地区,城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大大高于农村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城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生活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未富先老”。据统计,上海有超过40%的老龄人口处于“空巢”状态。专家预测,“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龄人口家庭的主要模式。 对于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未富先老”使我们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挑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型家庭、核心家庭所代替。城市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老龄人口,特别是“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如何面对老龄化和“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给老年人所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难和需求,只有加快我国养老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许多城市开始了多样化养老方式的探索。上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自1979年成为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目前也是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2006年上海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20%以上。2006年,上海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0.97岁,人口预期寿命等体现人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将近300万的老龄人口如何养老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1990年,上海开办了首家养老公寓---浦东老年公寓。目前,上海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床位数也只有5万多张,不到现有老龄人口数的2%,但按国际标准,入住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老人的合理比例应该约占老年人口数的6%-7%。与城市所面临的养老需求相比,城市现有基础设施的供给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城市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土地等要素的价格太高,劳动力成本价格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等都影响到城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 解决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我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养老院、老年公寓不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家居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才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真正能够满足老龄人生活和精神需要的,还是一种家庭式的社区关怀机制。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决定了这种养老方式的价值。在社区养老方面,上海等不同地区的城市已经开始了养老方式的新探索。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增加对社区养老资源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机制,应该是解决城市老龄问题的重要方式。 “9073”养老格局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在城市社区建立各种服务中心,大部分费用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承担,其服务范围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家务服务等。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的社区也开始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实践探索。如上海静安区建有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普陀区民政局为请不起保姆、住不起养老院、生活又不能完全自理的低收入老人,推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他还有如“社区网络呼叫系统”、“老年互助服务”及“时间银行”等,但大都是些零散的、自发的和区域性的行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未来城市“9073”的养老格局:到2010年,90%的老人将实现家庭自助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从2004年,上海政府每年所进行的实事建设,养老机构的建设是重要的内容。目前,上海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员2.5万名,到“十一五”末,将有25万老人受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上海快速老龄化的需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能满足多数老年人在家里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邻里资源、经济上具有可持续性等等,都使本地养老成为城市主要的养老方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城市有待拓展的就业领域。 上海的养老问题又不能仅仅在上海的行政区划内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使不同社会阶层老龄人的需求和能力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上海的土地面积有限,养老成本高,社会不同群体在上海养老,会受到收入等的影响,商品价格的不断上升也影响到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上海应该探索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在江苏、浙江区划中异地买房养老;上海的企业在其他地方投资共同建立养老机构等等,这些探索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异地养老的方式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又影响了异地养老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进。如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在长三角的不统一,老龄人所遇到的问题能不能在不同地区得到解决,多样化的养老方式能不能得到三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都直接影响到多元探索所取得的效果。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如何在更大范围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合作和交流,如何建立城市之间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成为政府共同讨论的议题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何做好本地养老和异地养老的有机结合,如何为老龄人口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不同地区的政府在推进城市社会、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老有所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们城市如何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社会应该积极支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城市养老模式,解决在创新养老模式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 中国人养老方式主要是传统居家养老,敬老院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三种模式。传统居家养老即老年人在传统的街坊、社区养老,缺乏医疗保健设施,不被老年人所接受;敬老院相对而言主要以孤寡老人养老为主,居住环境不完善,生活设施不齐全,专业护理水准欠缺,老年人没有家庭亲情感;老年公寓,多是烂尾商品房改建而成,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且收费高昂。以上三种养老模式,因种种弊端无法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