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忠 我岳母家雇了一个保姆,每月工资1200块。就这样,人家还“牛”着呢。家里多来一个人,人家就不高兴,因为要多做一个人的饭;搀着老人下楼活动一下,人家也不高兴,索性撂挑子不干了。要问保姆能干什么?真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什么都不会。昨天晚上我看电视上说,保姆,不,家政服务员,稍加培训,每月工资就能拿到一千五! 两会期间,一位从事医疗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议案——谨防新的“脑体倒挂”。据他讲,促使他提出议案是两件他亲自经历的事情。一件是,他碍于面子,接收了两位中医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这两个年轻人既没有从医资格,也不能给病人把脉问诊,更没能力参与科研——只能每个月从治疗中心领取400元的生活补助费。另一件事是,有一对来自贫困山区的表兄弟。表弟是一位装修工,每年干八个月左右的活,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后来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近两年以来,经常有媒体报道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不如保姆。2006年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25个省、区、市的5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期望值平均达到1100多元。而众多大小规模的调查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2006年降到1000元左右。去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对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一千至两千元之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在下降,保姆的工资水平在上涨,两者已经不相上下。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用费劲就能知道,供求关系在起作用。换句话说,现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相反保姆、农民工等却求大于供。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就摆在这里。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供大于求,为什么保姆等工种又求大于供? 说实在的,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教育部去年9月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3%。我们的邻居韩国在1995年就达到了50%。国际上根据毛入学率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到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跨过精英阶段的门槛就过剩了?近年来社会反映告诉我们,大学生月薪预期看跌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某些环节与社会实际脱节。社会不是不需要大学毕业生,而是需要那些具备符合社会需要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城市人观念的变迁,受苦受累的工作很少有城里人问津,这样便给来自乡村的保姆和农民工提供了机会,甚至不用具备任何技能就唾手可得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这种状况很难改变。若要大学毕业生的月薪预期提高,有两个问题先要解决。一个是高等教育的注意力从只重视专业教育变为通过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总和素质,另一个问题,大学毕业生自身也要及早适应社会,不仅观念要适应,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在社会派上用场。这样兴许会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还兴许会减缓社会对农民工、保姆的巨大需求。 说一千道一万,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个人来讲,需要调整心态,需要调整生活目标;从国家来讲,需要调整教育,调整就业方式,调整养老模式。

回过头来说,“脑体倒挂”真的会重现吗?我觉得不然,如今,“读书无用论”再难掀波澜。至于大学毕业生薪水不如保姆农民工的原因,人们会从深层次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