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回放 生死转型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消费不振、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疯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环保措施从严、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货膨胀、银根紧缩、低人力成本成为历史……   2008年,所有不利因素集中爆发,无数企业被推到生死关口,倒闭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躲过这场危机的企业有何秘诀?中国企业群体性的转型出路在哪里?   《经理人》团队分赴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实地采访,试图为中国企业正在遭遇的转型生死战寻找到答案。   策划:本刊

  

  编辑部

  执行:陈振烨、曾立平、黎冲森、袁学伦、李薇、沈伟民、唐振伟

  要么转型,要么破产!

  奥运会前后一年是转型关键期,很多企业会从此消失

   文 / 陈振烨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回想亲临奥运会开幕式的感受,东莞某玩具企业主至今难掩激动,他向《经理人》表示:“中国经济再次崛起让我们在世人面前倍感自豪。”

  但这份欣喜很快就被冷酷的现实冲淡,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和运营成本上涨,他的企业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亏损,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和难以兑现的订单,他自己也不敢确信能不能挺到年底。

  与这家企业境遇相同的企业遍及全国各地。中国最大的缝纫机企业台州飞跃集团因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国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厂漯河华强在今年6月1日环保新政出台前倒闭,沃尔玛全球最大的烧烤炉供应商东莞金卧牛被迫停产。这几家冠军型企业轰然倒塌令人扼腕。

  北京奥运会绚丽的烟花表演震惊世界,开创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却少有人知道,7000多家烟花企业正挣扎在生死线上。中国制造业的桥头堡东莞已有几千家企业倒闭,这股倒闭浪潮还蔓延到“中国鞋都”晋江、“皮都”温州水头镇、“丝绸之都”吴江盛泽等经济重镇。

  中国企业正遭受群体性的大地震,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消费不振,新劳动法抬高人力成本、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疯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环保措施从严、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货膨胀、银根紧缩、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诸多不利因素这一年集中爆发。

  这轮危机中,加工贸易型、劳动和资金密集型、高耗能型企业,以及那些管理不规范、市场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将遭到最为致命的打击。2008年,这个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核心的喜庆元年,却成为无数企业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口。

  “北京奥运会前后一年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各行各业的洗牌中,有的企业会消失,有的企业会存活并成长起来。”一度流行于北京中关村的“剩者为王”论,成为很多企业生存的现实写照。

  “从目前的国际环境看,企业运营成本还将继续增加,油价、钢铁、劳动力这三项肯定还要增加20%以上。”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表示出他的担心。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也曾坦言,仅原材料价格上涨一项,就能够吃掉青啤一整年的利润。

  很多中国企业能否扛过这关的确令人担忧,而这也促使它们必须面对真实而又痛苦的抉择—要么转型,要么破产!为了探讨转型的出路,《经理人》不仅推出重磅研究报道,而且,2008年9月19~20日,《经理人》杂志主办的2008年中国CEO年会将以“开放创新驱动力—企业转型生死之战”为主题,邀请世界级管理大师与中国CEO共同探讨企业当前遭遇的困境及转型出路。这将是一场贴近企业命运的顶级思想盛宴,更加值得期待。

  倒闭浪潮袭来

  北京奥运会前夕,《经理人》记者分赴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实地采访。采访中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型、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普遍度日艰难,纺织、玩具、制鞋等行业是这轮危机的重灾区。这些企业有很多通病,如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不高,市场结构不平衡,管理水平低,等等。

  以纺织行业为例,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披露,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倒闭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万多家,另有2/3面临重整。全国同时期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在有“丝绸之都”美誉的江苏吴江市盛泽镇,有几百家纺织企业已经倒闭,占当地纺织企业总数的1/3。

  事实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论哪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31日,国家针对部分纺织和服装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由11%提高到13%。这一举措有利于缓解当前纺织业面临的压力。商务部也正式向国务院建议放慢人民币升值速度,同时提高服装、玩具、鞋类的出口退税率,以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和更多企业倒闭。

  再以浙江一家知名的通信器材制造商为例,这家企业每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每天现金流在3000万元以上,此等规模的企业每年实际利润却不到3亿元。一旦控制不好财务风险和成本上涨,这点利润顷刻间将化为乌有,危机必将随之而来。

  在广东东莞大岭山镇,聚集了500多家家具企业,90%的产品出口海外。这里的大部分家具企业度日如年,有的企业为了节省开支甚至不敢开空调。我们粗略地计算一下,人民币升值造成总成本增加3%,人工工资使总成本增加2%,出口退税率的减少也使总成本增加3%,这几项成本增加完全可以吃掉一家企业整年的利润。

  那些身处不同行业,却同属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企业,生存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病根在哪里

  这些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核心问题在哪里?华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佟景国将其总结为三点“缺乏”和三个“失误”。

  产品缺乏增值空间;缺乏高效率使用资源能力,存在惊人的隐形浪费;缺乏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思维。由此再来分析这三种失误。

  战略失误。中国企业多年来基本是沿着“抓机会”思路前进的,它们没有一个真正企业生存所必需的市场需求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价值创新能力,充其量是车间功能而已。只关注眼前收益,而忽略企业长期生存所需投入与经营。

  组织失误。在资金和人员等资源使用上从未过关。资金周转率远低于国际同行,而人员深层潜力尚未发挥。组织延伸向前未能与客户握手,向后未能直接控制资源—包括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

  价值失误。先花钱后算账,重视外部人力资源获取,轻视人员使用成本,重视高速发展,忽视风险预防,等等。将危机解决时间大大向后推移。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和驱动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外部环境在变化、人的行为方式在变化、政府管制方式在变化,很多企业面对这些变化手足无措,因此遭遇危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企业战略模式和成长模式也发生根本变化。大量过度依赖OEM业务模式的企业最终倒闭了,高质低价策略也不再屡战不败。企业今天面临环境与过去已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应对危机时,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常规做法,比如降低成本将利润空间消化在内部、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更加苛刻的要求。这么做都没错,但却不是根本。关键在于思考战略性的办法,实施企业整体的战略转型。

  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所说:“我们从不是通过节省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投资来解决问题,我们总是能够做长远的投资,而不是仅仅针对目前的问题,通过研发和创新,只有不断地为未来投资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赢得未来。”

  市场变化是最显而易见的。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竞争转变到全面竞争,企业要经营资本市场来获取成长所需要的资本,要经营人才市场获取各类人才,要经营知识市场获取企业发展所缺乏的专利和技术等。

  危机中寻找出路

  生死转型时刻,中国企业突围的出路在哪里?

  尽管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此番走访过后我们依然很乐观。江苏新扬子造船公司企业管理科科长张耀告诉记者,扬子江船业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2012年,当前这些不利因素对公司也有很大影响,但自身完全可以消化掉。拿其应对钢材价格上涨来说,扬子江船业通过与上游钢厂战略联盟、提前打预付款等措施,获得最优惠的钢材价格。

  与盛泽很多面临倒闭的纺织企业相比,同处一地的盛虹集团活得很滋润,这两年的利润率始终维持在11%~12%左右。盛虹集团董事长说,盛虹在议价能力上有优势。盛虹很早就意识到要调整产品结构,为此购置大量新技术和设备,从去年开始,盛虹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越来越高,差不多占到70%,过去这个比例不到30%。

  大岭镇也有少数家具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而这些企业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网络,产品附加值高,并且以内销为主。因而它们受影响相对较小。

  美国Reinertsen & Associates咨询总裁Don Reinertsen先生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认为,聪明而伟大的公司懂得如何顺应市场变化,它们总会在逆境中寻找到出路,主动的投资新项目而非一味压缩成本。一如当年快要破产的英特尔卖掉起家的业务转向CPU芯片,IBM卖掉PC转型IT服务,工业巨头GE开辟绿色业务,诺基亚转型互联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827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生死回放 生死转型》为网友独特风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