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是时候摘掉有色眼镜,重新审视“山寨”问题了。巴掌大小的手机背后隐藏着一条极有可能代表着中国制造希望的产业链。山寨精神,正在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文/本刊记者8194;纪8194;亮8195;特约记者8194;柯8194;浪
仅仅三年时间,中国手机市场的旧格局便被彻底打破了。 一份来自赛迪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手机市场的容量将超过5亿部,即便以平均每部手机2000元的零售价格计算,其蛋糕之大都足以让每一个参与者兴奋异常。 然而,国产品牌手机商却对此面无喜色。进入2008年,这些曾经扛着民族品牌大旗与外国手机巨头对峙的企业纷纷蛰伏起来——波导出售手机合资公司,持续亏损让企业不堪重负;创维甩卖手机业务80%的股权;夏新连续两年巨亏9亿元;TCL2007年财报显示,TCL通讯全年营业额为49.71亿港元,比2006年的55.02亿港元减少10%;就连财大气粗的联想也将手机业务从上市公司剥离,因为截至2007年12月的财季里,收入下滑到仅有1.1亿美元,这只是2005年年中的水平。 除了外国巨头的强势,新的威胁来自于山寨机。这股让国产品牌手机制造商极其头疼的力量异军突起,用令人瞠目的速度抢占着市场。 通常认为山寨机有三种,一种是以贴牌起家的企业,早年由于受手机牌照的制约,这些企业无法推广自己的品牌,以天宇、金立为代表;一种是代工企业,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国外;而最后一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手机”:这类企业以地下生产为主,逃避政府管理,没有入网许可证,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 但是现在,山寨机这个概念已经无限放大,似乎一切对传统发起挑战的企业,都有资格被冠以“山寨”的名号。 山雨欲来风满楼。 品牌商们的愁容已不能代表中国手机业的整体表情。中国手机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变革和洗牌。 山寨主的幸福生活 与国产品牌手机节节败退的局面相比,李德望的山寨机厂生意却越发兴旺。“我最近准备再上三条生产线。”他踌躇满志地对《中外管理》说。 李德望经营着一个山寨手机工厂,这个工厂以平均每天6000台的速度向外供货。他说:这在深圳只能算中等规模。在珠三角地区,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 在李德望位于深圳福田区的工厂里,三条手机生产线在日夜不停地运转。超过600名工人实行两班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李德望很少来工厂,他把管理工厂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侄子。“我只思考一些战略性的问题。”他说。对他来说,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如何扩大产能。李德望的手机主要销往中东和非洲,山寨手机在这些地区受欢迎的程度并不亚于国内。甚至在市场相对规范的欧洲市场,中国的山寨手机也逐渐打开了销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山寨机就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质量和品质都难以保证。尤其是在国产品牌手机厂商的抱怨与渲染中,山寨手机已经或多或少地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阴影,几乎成了黑手机的代名词。 但事实不尽如此。 厂房车间宽敞明亮,内置空调,外设水帘和空气过滤系统;必须更换防静电工作服,佩带口罩和防护帽以及经过空气净化过滤消毒之后,才允许进入车间;从仓库到车间有多道质检工序,零部件在生产中已经伴随制程检验,进仓还必须抽检,然后分类分区建档存放;每种材料都配有材料卡和台账,详细说明型号、规格和数量。“我们执行的厂房标准,和药品企业一样。”李德望介绍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想到声名狼藉的山寨手机的生产会有如此严谨的程序,更让人惊讶的,是其背后庞大的产业链条。 一项两年前的统计表明:深圳的手机生产企业当时已近140家,与之配套的方案整合公司36家,主板研发企业140家,外观结构设计企业50家,蓝牙厂商近300家;渠道上,深圳共有国包商约250家,省包商1260至1300家,整机贸易公司20家,手机卖场100家,零售商150家及物流配套企业150家。随着山寨手机销量的增长,依附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李德望的山寨厂,不过是这条产业链上的一环而已。山寨手机的制造,从研发到销售都有专人分工,包括:液晶屏、耳机、电池、充电器、手写笔甚至摄像头镜片、防尘网等都有专业厂家在做。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芯片提供商:联发科。 “乱”起联发科 联发科是个让国内许多品牌企业头疼的名字。 早在2001年DVD刚刚风行市场的时候,联发科就成功地将视频和解码芯片合二为一,并且为了帮助研发能力较弱的下游厂商,还提供了软件解决方案。联发科很快占据了内地DVD市场60%的芯片供应量。同一时期,全球80%的DVD由中国内地提供。无数的DVD生产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市场当中,其效率与模式与今天的山寨手机,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尚无“山寨DVD”的称呼。 五年之后,2005年,联发科将转型产品MTK手机芯片推向市场,又一次引起了大地震。仅2007年,联发科芯片出货量已达到了惊人的1.5亿颗——其中国内的山寨企业,消耗了近1.2亿。而这一年,权威部门对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耗量预计,不过是4.5亿部。 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主因此受益。“拿1000万建一个组装工厂,所有的配件都可以采购成品,每天可以达到15000部的出货量。而利润,是100%!”负责某山寨手机华北地区销售的经理常大海告诉《中外管理》。低门槛、高回报,使得这个产业中迅速聚集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尤其是2007年10月,国家实施长达9年的“手机牌照”制度取消,更让一些山寨企业浮出了水面,摇身变成了正规军。 联发科的芯片,让手机市场的技术壁垒轰然倒塌,同时使得各自为政的山寨企业开始思考自身的出路——在这个没有技术障碍的市场,同质化竞争势必日益激烈,如何能够在这片红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山寨猛于虎 巨大的市场需求、良莠不齐的参与者、国内外品牌企业的压力,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却并没有让山寨企业迷失方向。 “除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者,这里大多数的企业都很正规。”李明是深圳最大的手机集散地华强城中颇具实力的代理商,代理着两家中等规模山寨机的销售。“这些企业,无非就两条路:一是做工业品牌,代工贴牌,替别人打工,好处是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风险,销售、研发不需要自己费心。”李明对《中外管理》说,“而另一种,在谋求转型,希望能彻底‘洗白’,做自己的品牌。金立就是他们的榜样。” 从贴牌代工到自立门户,金立堪称山寨手机转型的典范,作为最早一批山寨企业的代表,如今的金立已经“修成正果”(详见后文)。而与金立同行的还有天宇朗通。自2006年拿到手机牌照,天宇迅速崛起,2007年更是一举拿下国产手机销冠美誉,全年销售达到1700万部。天宇的名字,开始变得家喻户晓(详见后文)。 以致于当下,《中外管理》记者在国内二三线区域路边,竟能不时看到直接将“天宇”、“金立”比肩“诺基亚”、“摩托罗拉”同列为“知名品牌”的手机卖场广告牌。电信专家阚凯力是力挺山寨手机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山寨机作为一种新的市场力量,不仅将使得手机行业的竞争更为活跃,更是世界级品牌孕育的温床。“美国的硅谷是近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在硅谷,每年都有上万个公司死掉,正是通过高度的市场竞争,才造就了从英特尔到惠普,再到雅虎、谷歌这样的产业巨人。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山寨机也有点像中国手机行业的硅谷现象。我们可以预期:在今后几年时间之内,肯定会从中涌现出中国的诺基亚。”阚凯力非常乐观。 无论在惨烈的竞争过后,山寨企业能否存活下来,发展状态如何,山寨力量在中国刮起了一阵旋风已成事实。而支撑这种力量的,不仅是外人眼中的钻法律空子、不正当竞争和损人利己这些灰色手段,更多的是山寨精神。 山寨精神 “山寨精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品牌生产商所重视。迅捷的反应速度、超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于成本的严格控制,都让品牌企业汗颜。在山寨企业通行的经营模式背后,山寨文化正在蔚然成型,甚至堪称品牌企业学习的榜样。 分析山寨手机的生产流程,《中外管理》惊讶地发现:许多正在从国产品牌厂商身上消失的美德,正在山寨企业中大行其道。 山寨手机的生产模式通常是:生产商看中了最近市场上流行的某款手机,就会把这款手机买下来交给专业的手机设计公司研究。这些公司对手机进行分析之后,会出具一个类似于“仿制报告”的东西,这个报告通常包括主板设计、软件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方案——这一过程通常需要8天时间。在设计方案敲定后,接下来的10天就按照这个方案设计主板、开列零部件采购清单,进行软件编写,让各项功能顺畅衔接。在第18天左右,能够提供第一套样机给渠道客户,看市场反应。如果客户认为可行,下单定货,一般在第45天左右就开始批量交货。 依靠这样的反应速度,山寨机能第一时间捕获并满足市场需求,在低端市场的惨烈竞争中占得先机。速度,成为了山寨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而“拿来主义”,使得山寨企业可以节约大量的研发成本。早在国产手机起步之初,联想、海尔、波导等品牌手机的身上,不也时常可以看见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的影子吗? 反观此时的国产品牌,追求“中国创造”的目标已经成了一种无形的成本压力,自主研发这种曾经引以为豪的方式使其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某业内人士对《中外管理》分析道:“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高精尖的高科技产业,相反,这里是一块红海,而且是竞争尤为激烈的红海,脚步稍慢,便会被市场淘汰。” 是时候摘掉有色眼镜,重新审视“山寨”问题了。巴掌大小的手机背后隐藏着一条极有可能代表着中国制造希望的产业链。这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以目前引人注目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已经从产业的谷底,爬升到了半坡之上。山寨精神,正在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脱茧蜕变? 然而,和哈姆雷特一样,山寨机也同样存在出路问题。 是继续目前的快速仿制、疯狂出货之后又继续寻找下一个仿制目标,犹如潮水般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犹如名字中的山寨二字,成为产业游民而最终迅速消亡?又或者利用销售收入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充研发投入,针对不同市场不断开拓,把握契机,在合理合法的同时,创造新的产业契机? 摧枯拉朽的他们,正在斜坡上跋涉前行。抛开成见,我们有理由对他们给予尊重,抱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