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文/本刊记者8194;纪8194;亮
当山寨企业直面品牌与速度的矛盾之时,该如何抉择? 曾经被品牌制造商嗤之以鼻的山寨企业,其实“造反有理”。 好一个“快” 山寨手机很好地继承了珠三角的经济特点:快! 一是商人对市场的反应快——某个赚钱的产业一旦出现,无数的商人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另一个是执行能力快——作为老牌制造业基地,珠三角的企业在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协同作战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理顺产业链条,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速度成了克敌制胜的杀招,也正是速度,让国产品牌感到了恐惧,甚至诺基亚、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也为之动容。能让武林高手感到恐惧的,往往不是比自己更强大的外敌,而是身边潜力无限的徒弟。 视品牌如粪土? 然而,快并非没有代价。一味求快,使山寨企业把许多东西选择性地加以忽略:知识产权、质量保障等等。更令人扼腕的是,品牌在他们眼中并不重要,山寨企业主更趋向于变成精明的商人,而不是有担当的企业家。 山寨企业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山寨主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做品牌,可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利润、效益、盈利。做手机与种白菜,在他们眼中本无不同,都不过是商品而已。客观地说,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这是一种悲剧。 这意味着手机产业的资源将被肆意挥霍,缺少了对未来的约束,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建设性问题,无怪山寨企业被传统品牌制造商视为毒瘤。 它们更需要扶持 接下去的选择无法回避:山寨企业,是将其纳入整个产业之中、融为中国制造的一部分,帮助其转向品牌经营,还是任由其自生自灭、经受市场的洗礼?毫无疑问,前一种选择比后一种需要整个行业付出更多的努力,难度也更大。但倘若成功,则极有可能为中国制造增添一支生力军。 一直以来,政府、品牌厂商、媒体,似乎都站在山寨机的对立面,无数次地希望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以期维持我们认为平衡的市场结构。但我们却忽视了,正是山寨机的异军突起,为整个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国内品牌与外国品牌对峙的局面被打破,更多的竞争因素使得旧有力量不得不紧张起来。至少到目前为止,山寨手机代表的都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革命本色”不可丢 早在5年前,海尔CEO张瑞敏就曾对本刊断言:与跨国公司竞争, 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核心技术,中国企业都无法与之相抗衡,我们唯一可能拥有的法宝,就是比对手“快”!而山寨企业正是依靠速度,让国产手机重新夺回了阵地,5年来首次验证了这一观点。 但在现实中,品牌与速度、规范与灵活、高端与野战的矛盾不可避免。于是一方面,正宗“山寨”一味的游击生存方式,在几年后势必面临调整;另一方面,转而塑造品牌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则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延缓企业运作的速度,而速度的延缓又将使这些本不具有品牌优势的山寨企业面临不上不下的尴尬,反而丧失竞争力。这才是决定山寨企业是否应该转型的关键所在。 转型的过程,可以是山寨企业从低端到高端、从杂牌到品牌、从混乱到秩序的转变,曾经身上积淀的山寨匪气可能都会逐渐褪尽,但所有山寨企业,绝不能丢弃自己赖以起家、扩张、王天下的秘诀——山寨速度。 当部分山寨企业中的佼佼者开始不自觉地向品牌靠拢、向主流回归之时,我们只能希望在自我壮大和提升的同时,“山寨精神”依然不倒,“山寨速度”依然矫捷,以事实证明自己不是一现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