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产皮毛,但是平均3秒能生产一个票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这里就是拥有“中国皮革之都”美誉的浙北小城海宁,是浙江省“零资源现象”的一大典型。
没有皮料资源的海宁是怎样把皮革业做大做强的?为此,记者专访了多位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创新观念成就资源优势 为何有资源的地方没有发展好,没有资源的地方却能发展好? 海宁中国皮革城管委会主任、海宁市皮革协会理事长任有法谈起在资源大省吉林省考察时感慨地说,吉林省有很多优势,比如草原的优势,皮的优势,但唯独缺少发展的优势。他举例说,这个情况在国际上也是如此。韩国、日本和新加坡都是资源小国,但是却能发展得很好,这说明资源是流动的,而且资源只向附加值高的地方流动。他一针见血地点破这个看似矛盾的论题。“海宁人转变观念,挖了一个吸引高附加值的坑,资源会自己流进来。”任有法概括了“无皮”的海宁能成为中国皮革之都的“三个一”:一个领头羊,一个好品牌,外加一批好企业。 据任有法介绍,海宁的制革历史要追溯到1926年,当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3个海归大学生回中国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机械制革厂。3个人,每人拿出26块大洋,买了3台机器,各在海宁、湖州、上海三地开办小工厂。值得欣慰的是,已故的前辈们都后继有人,他们留下的技术种子在海宁大地开花结果,形成了千百个民营企业。 在改革开放之前,海宁的制革产业主要以猪皮为主,当时的蝴蝶牌皮革,曾在国际上拿过银奖。蝴蝶皮革厂之后更名为海宁皮革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行业的发展,更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海宁皮革的名气渐渐在全国打响。中国皮革协会主任卫亚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宁皮革厂起到了“黄埔军校”的作用,为当地哺育了一大批制革人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雪豹作为领头企业的带动优势逐渐凸显出来。雪豹的出身是乡镇民营企业,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销率,变成了乡镇企业,最后转制成为民营企业。该公司培养的各路人才的输出,为海宁皮革业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海宁皮革业的初创10年时间,一个厂,变成了550个厂,雪豹公司的员工变成了各个乡镇以及民营企业的骨干,这种“到处开花”局面,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海宁皮革业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当地政府持续的支持,另一方面源于海宁企业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调整战略布局,以思维的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双方的共同努力让海宁皮革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卫亚菲说。 紧跟时尚找准市场定位 海宁皮革航母的飞速远航,离不开“时尚”这面大帆。自上世纪90年代,“时尚”开始引导众多企业创品牌。21世纪开始打造时尚皮都,而今从品牌发展到创意产业,中国皮革协会主任卫亚菲认为,海宁皮革业每一步都紧跟“时尚”的节拍,找准了市场定位,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众多皮革市场发展树立了样板。 从1994年9月开始,海宁先后举办了15届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从1997年开始,又举办了“真皮标志杯”全国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和皮革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使得海宁逐步成为皮革服装流行趋势的发布中心。 海宁对于皮革业的推广活动,开始从最初的本土推广、媒体推广、网络推广,逐渐挺进到中国时尚之都上海。2003年在上海成功举办“海宁之夜”时尚皮衣发布会;2004年起连续两年,海宁皮衣组团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占据了1号馆3层,设立皮革服装专区,并成功组织 “皮衣时尚,潮起海宁”的时尚皮装秀,参加中国服装市场热点品牌展演系列品牌发布活动,成为博览会一大时尚亮点。以更时尚的展品、更完美的形象向人们展示 “海宁皮衣”的品牌魅力。 2004年10月,又以一场名为“海宁皮装时尚万里行”活动,搭起了海宁皮装最大的有形展示舞台:皮装“大篷车”途经了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西安、成都、武汉、合肥、南京、杭州等10个重点城市,担当起海宁皮装的品牌推广大使,进一步唱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宣言书。 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王新元评价说,海宁代表的皮装时尚,已经成为中国时尚不可或缺的“晴雨表”,无论设计还是制作,都有明显的国际化倾向。 时尚激活了皮革服装产业,也引导了人们对皮革服装的消费。而今海宁又建立了创意中心——中丹合作的“海宁·哥本哈根毛皮学院”。据任有法介绍,两国皮革行业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丹麦优质毛皮资源顺畅进入中国市场,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引进世界一流的时尚消费理念,引导国内皮革流行趋势,为海宁作为世界皮革产业制造基地服务。 卫亚菲认为,海宁通过与哥本哈根毛皮公司合作,创新了自己的经营模式,颠覆了国际毛皮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影响了全球的时尚消费。这种经营模式创新,必须抓住大众时尚市场,并具备4种能力:一是创新的信息分析和收集能力;二是创新全球的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创新品牌和市场运作能力;四是产品快速设计能力。 走“制造业+旅游+文化”特色路 卫亚菲认为,海宁皮革业的兴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制造业+旅游+文化”特色之路。 长期以来,海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商品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打造旅游购物中心。2007年海宁中国皮革城获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荣誉。为加大旅游促销的力度,海宁中国皮革城以4A级旅游景区的全新形象参加了苏州全国旅交会和浙江省旅交会,与各地旅行社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与同行景区建立了友好合作,提升了皮革城的形象。在积极参加旅交会的基础上,海宁大力改造旅游接待设施,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管理办法,充实旅游营销队伍。先后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台州、绍兴、临安等地主要旅行社进行签约合作,共70多家,仅2007年就与1400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全年接待旅游团队1.5万批,比2006年同期增长20%。 “海宁花了大力气打造市场,那里不仅有生产园区,还有出口加工区。然而,要打开销售的局面,不能只靠销售,海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即制造业+旅游+文化,这就是在全国皮革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一支独秀的原因。”卫亚菲说。 以集群经济促区域品牌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海宁十分重视皮革业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 为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海宁对皮革市场的建设、培育和管理,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进驻皮革城,做好监督和服务,银行、电信、邮政、货运等机构为皮革城做好一条龙服务。海宁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化发展,并对创立名牌的企业进行奖励;皮革城管委会也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扶持。到目前为止,已有蒙努、雪豹两个品牌成为中国名牌,白领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诞生了一大批浙江省的名牌。海宁在积极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引进了诸多知名品牌,并造就了自身的品牌效应。而部分皮革企业还引进和嫁接了国内外知名品牌,海宁品牌已成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集团军。 海宁还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商品,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同时也要培育大量中小企业所为之配套生产的中心,以此来实现集群的转型发展。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从OEM(贴牌生产)阶段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OBM(自有品牌的供应商)阶段发展。形成开放系统,积极引进全球品牌OBM企业,加快产业集群的转型提升。抓好品牌集群建设,使集群从全球低端制造型转向高端创造型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打造品牌集群的核心价值是形成区域品牌,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最终发展成为区域品牌经济。”任有法表示。 “海宁已经成为了皮衣流行趋势的发源地,皮革博览会、中国皮革时尚周等一系列活动已经形成品牌。”卫亚菲认为,在当下企业转型期间,政府应该在相关配套政策方面下功夫。卫亚菲建议,海宁在皮革人才储备方面还有所欠缺,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还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市场上还处于被动地位,政府在打出海宁这个品牌的同时,要打出品牌的厚度,使皮革城发挥持续有力的生命力。 海宁皮革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业界公认的业绩。卫亚菲表示,海宁坚持拓展皮革发展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内部管理,加快人才培养,围绕“四个中心”(世界皮革加工制造中心、中国皮革展示交易中心、中国皮衣时尚发布中心、长三角旅游休闲购物中心)建设,打造“三个市场”(品牌市场、人文市场、和谐市场),必将再次书写中国皮革业发展的新篇章。(梁颖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