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计划出售海通证券股份3.8亿股,占海通证券总股本4.63%,系公司所持有的全部海通证券股份。
作者:杨练/文
民生银行在上半年曾两度公开拍卖海通股权,但最终都以流拍结束。业内人士认为这两次并非“动真格”,只是做给管理层看的。民生银行紧紧捂住海通股份不放手,关键是看上了“券商”这张牌照,为在今后的混业经营留下先发优势。 在两度拍卖无果的情况下,民生半年后再次提出处置海通证券股权,而且不限于去年底到期的部分(其中有1.12亿股的最后处置日期为2009年6月27日),并表示将采取“监管部门允许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处理。 业内人士分析,这显示民生已改变初衷,不再执着于券商牌照。 时机之谜 民生大有“清仓甩卖”的味道。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最糟糕的时机。海通从11月21日至12月29日,面临三批总规模超过30亿股的解禁压力,这将导致海通现有流通盘猛增15倍。骤然增加的解禁压力已在股价上得到反映,11月3日、4日海通证券股价两度以跌停收盘,5日在大盘上涨53点之际再度下跌了6.76%,收盘价为13.93元。 限售股股东减持只会加速其下跌,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海通的最低股价在8—10元左右。 “民生银行为什么要凑热闹?”与其在此时清仓,还不如当初把拍卖进行到底。两次拍卖民生均坚持整体拍卖,这让市场人士颇为不解,“看上去像是故意设置障碍。”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 早在今年5月,民生银行拟通过公开竞价整体拍卖持有的1.9亿股海通证券股权中的1.34亿股,叫价约50.4亿元,即每股作价37.464元。 6月,民生再次宣布要处理该批股权,由于5月22日实施10送3转增7股派1元,因此拍卖股数由1.34亿股增至2.68亿股,新底价为每股11.68元,总价31.4亿元,依然无人应拍。 “民生前两次拍卖给人印象是诚意不够。”中投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虽然当时民生拍卖海通股份时,设定的起拍价分别较拍卖前最近交易日海通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低30%和50%,从绝对价格看并不高,但当时市场已显熊态,尤其对于券商股,财务投资者已不敢介入,因此更有可能接手的是有意进入海通证券的战略投资者,而这部分投资者通常会要求更高的折扣,但民生的定价几乎没有考虑战略投资者的需求。” 博弈政策 民生银行持有的海通证券股权来源于抵债资产。2004年和2005年,民生银行分别以抵债资产获得了债务人3.87亿股和1.62亿股海通证券的股权,并分别于2005年11月14日和2007年6月27日完成了对上述股权的过户登记手续。由于海通证券的借壳上市以及分红除权,最终上述股份分别转换为2.68亿股和1.12亿股,共计3.8亿股,约占海通总股本的4.63%。 据天相投资测算,民生持股成本约在2元/股。 本来按照规定,银行因抵债获得公司股权的,必须在两年内出售。民生持有的2.68亿股必须在2007年11月14日之前脱手。但直至2008年5月,民生才公告要拍卖处置。 “这两次拍卖就是做给管理层看的,拍卖流拍正好——不是我不卖,没人买不是我的错。”一业内人士说。 但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打破了民生的幻想。 此前虽然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但在国际上金融混业已是趋势,国人一致认为今后大的方向是混业经营,因此民生银行一直渴望券商牌照。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混业监管的质疑使中国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步子放慢了。 现在管理层对中国金融混业政策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因此目前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政策上,管理层都没有放开银行持股券商的可能。 可能在二级市场出货 民生这部分海通股权本来会在12月29日解禁。此次民生未公布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处置全部股权,业内估计以在二级市场抛售的可能性较大。 公告显示:“处置授权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为期一年。”而前两次民生银行拟拍卖股权时的授权有效期均为“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两个月”。 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与证监会今年4月份对于存量股减持的新规有关,即《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今后凡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因此,民生银行可能会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要全部减持持有的4.63%海通证券股权至少需要5个月时间,再考虑到实际操作中需要减轻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减持行为只能是“缓释”而不能一蹴而就,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授权时间长达一年,而不是两个月。 相比其他机构,民生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减持仍有可观收益。以即将解禁的保险资金为例,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太平洋、华泰及泰康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海通的持股规模大约为5.8亿股,平均持股成本大约在18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