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金融海啸让我们了解了商业周期的真面目,也认识到了宏观调控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真能量
文 | 王巍 看到《中国企业家》策划的“反周期”题目,很有兴趣,也凑上来表达一些“专家”的观点。 第一,我们有商业周期吗?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节律,美国二百多年里出现了大约五十次不同程度的商业周期,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管理规则和政策调整等等重大变迁都是在这些商业周期中实现的。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波动也有六七次之多,但我们称之为“宏观调控”,名副其实。我们基本上是用政治和政策手段来控制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幅度,通过监管精英们的判断和操作来制造经济起伏,或者是大干快上,或者是软着陆。商业周期与宏观调控的差别是泾渭分明的:到底是市场的力量,还是政府的力量使然。 过去,我们与世隔绝,市场的波动与我们无关,可以隔岸观火。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了,至少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入世之后,全球商业周期对我们的冲击公然登堂入室,直攻内腹。我们曾经屡试不爽的各种调控政策忽然失灵了,无论在地产、股市和信贷领域里。多年来我们的高层人物大谈的监管理念一下子大转弯,瞬间便是冰火两重天,促成了从上到下的集体恐慌。甚至导致一时间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都汹涌泛起。这次金融海啸让我们了解了商业周期的真面目,也认识到了宏观调控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真能量。 第二,都是金融海啸的罪过吗? 尽管主流传媒不断渲染,但业界中人都还是看得很清楚:我们今天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汇率结构,产业升级,人力成本,投资效率,能源与资源瓶颈等都与金融海啸不直接相关。特别是江浙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产业的困难由来已久,是多年政策失误,市场失察,无所作为的后果。另一方面,金融海啸中这么多华尔街顶级金融机构破产,而我们的金融界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国内金融机构的垄断利润并不会因为客户的衰退而有多大风险,居高不下,旱涝保收。即便有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我们的金融家们都可以得到政府的高调拯救、新的注资,丝毫不必担心有辞职下台的事情,甚至大可以屡败屡战地去海外抄底。 把全部问题都推给金融海啸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当然是明智之举,但不免会掩盖我们多年来不绝于耳的“中国国情”,仿佛我们突然就与全球市场全面接轨了似的。这种指鹿为马的做法必然带来更大的误导:美国政府的国有化政策成了我们官员制定政策的楷模,美国企业家的动作成了我们企业界的样板,大洋彼岸的“反周期”策略成为我们反周期的指针。我们果真可以如此了吗? 第三,我们可以“反周期”了吗? 如果还没有真正体验商业周期,我们如何去反周期?当垄断企业集团仍然操控产业进入门槛和价格体系,不能形成市场信号和资源调整通道的环境下;当企业家和金融家还是处于依靠发改委、国资委和各级政府来确立自己的战略方向,不必对产业竞争和企业利润承担责任的环境下;当宏观调控仍然主导市场演变,监管者并不需要自下而上地体察商业律动的环境下,我们的商业周期还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要反周期,请先允许我们有一个真正的市场周期。 对于大多数本土市场化的企业家而言,反周期是把握变化,窥测方向,努力在全球化送上门来的商业周期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中求得生存空间,甚至获得意外的机遇。对于少数非常聪明的企业家和金融家,反周期的论点除了证明自己的独特视野和过人胆识外,还可以收购扩张,放手一搏,超常发展。然而,最令笔者担忧的是,那些拥有巨大垄断能量和产业特权的企业绑架政策和资源,以大国崛起的姿态到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去抄底。这种反周期的学费恐怕就要很高了。 (作者为万盟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