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医疗产业第三者



     名目繁多、价格不菲的医疗检测业务,医院会拱手让人吗?迪安诊断,一家提供医疗诊断外包服务的独立医学机构,用一种皆大欢喜的方式,分了医疗诊断与检测的一杯羹。

 迪安诊断:医疗产业第三者
  联合小医院,服务大医院;产品先行,服务在后。从诊断设备,到配套诊断试剂,再到提供诊断服务,迪安与客户的关系由松到紧,市场渗透能力逐渐加强。然后再辅以连锁复制模式,迪安践行了一条独特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生存路径。

  从产品代理转型诊断服务

  迪安诊断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医学实验室。独立医学实验室因其专业、高效、公正的属性,在国外与各类医院互补互利,已然是融洽的鱼水关系。在国内,医疗领域政策性强,对给现有医疗体系、临床检验和运营模式带来冲击的第三方机构,带有一种先天性的敏感警惕。

  但形势也正在起变化。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民营资本涌入医疗市场,社区医院急需扶持,于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力不从心,前者需要分流压力,后者想要提升水准。而迪安敏感地感受到了这种分化。

  创办于2001年,迪安本是一个诊断产品代理商,把仪器、试剂等“体外诊断产品”卖给大小医院。检验仪器贵贱不一,在真金白银的考校之下,大小买卖背后自然有不同的诉求。产品代理销售业务让迪安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而且也感知了各不相同的消费需求。

  大医院买得起昂贵的设备,但是耗不起有限的时间,数量少、利润薄的检验业务有如鸡肋;中小医院有心无力,想提高诊断范围和水准,却承受不起高昂的成本,借用大医院设备送检又要看别人脸色;至于各种诊所、体检机构更是庙小养不起大佛,借力是其生存信条。

  于是,旁观3年后,迪安成立了检验中心,开始涉足诊断服务外包。仪器、试剂的钱要挣,诊断服务的钱也要挣。

  但设备销售只需性能数据过关,而服务外包则要看医院的信任。对具备一定实力的医院来说,医疗检验项目或是内部消化,或是借力同行。将检验业务转让给第三方,有无必要?是否可靠?

  还好,看在迪安硬件产品的份上,医院将少量的标本拿给迪安,自己同时也做个检验作比较。两相对比之下,一来二往,迪安的业务也就渐有起色。

  迪安最初拿到的项目,一般是低端的、利润微薄的项目,或者是医院暂不愿冒风险的新项目、高端项目。比如,简单的有血常规检验,复杂的有癌细胞的筛查等。这样,迪安与医院就建立了一种互补关系。在大医院,数量小、利润薄的检测项目,医院外包给迪安,两者按约定比例分成。对于中小医院、社区医院,迪安可以提供完备的诊断与检验服务,以弥补其检测设备与能力的不足。

  这样,迪安的业务就进行了升级,在销售“体外诊断产品”之外,增加了“医学诊断服务”,上升到“医学诊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层次。

  “产品+服务”粘住客户

  但凡所谓“解决方案”,一般都是产品和服务融合在一起。针对“解决对象”的不同,方案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花样。

  在产品层面,迪安有两种盈利模式。第一种是“单纯销售”,向客户销售所代理的体外诊断产品,赚取进销差价。第二种是“联动销售”,即公司免费向客户提供检验仪器,并提供后续的试剂供应及技术支持服务——这个,不免费。此种模式下,提供试剂,要约定客户每年的最低采购额度;提供技术服务,则要对仪器产生的诊断收入进行分成。

  服务层面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比较简单,在医疗机构诊断项目的收费标准,或自主确定的收费标准的基础上,以一定比例向医院收取医疗服务费收入。通过与众多医院合作,采集更多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以获得规模效益,并盈利。

  免费租赁给医院的仪器,部分是迪安自己买下再出租,部分是直接将上游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出租,迪安不需添置众多固定资产。比如,供应商上海罗氏拥有仪器产品的所有权,通过迪安与医院达成“联动销售”协议,将仪器免费租赁给医院。迪安提供安装、保养、技术支持等服务,并赚取试剂差价与费用分成。

  在“产品+服务”的模式下,迪安粘合了上游供应商、下游医疗卫生机构,将价值链条变得更灵活。同时,“产品”与“服务”二者又可以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

  首先,迪安通过代理体外诊断产品,可以从上游供应商取得更低的采购价格,进而使医学诊断服务具备成本优势,也更直接地获得与产品相关的临床技术。其次,“产品”业务与“服务”业务能够共享营销资源、客户资源,降低营销费用。迪安可依赖大品牌的设备仪器敲开医院的大门,再用“整体解决方案”,来促成更深层次的合作。最后,迪安可以根据客户的成本、技术、规模等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下游客户与迪安的黏性。

  模式中,诊断服务外包和体外诊断产品代理,可以采取相互独立的运营核算方式。不同的方案,服务多层次、多方位的不同需求。

  在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并非只有迪安,大大小小已有百余家,有广州金域、杭州艾迪康等综合性的实验室,也有专业的、小规模的实验室。而迪安的特点在于“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大多数实验室并不具备这种优势。

  2011年,迪安的诊断外包服务业务中,三级医院占比 12%,二级医院占比 40%,一级或其他无等级医疗机构占比 48%。所有客户群体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15%。

  连锁扩张布局服务网络

  商业模式使迪安具备了较强的纵向行业渗透能力,连锁复制则使迪安增强了横向扩张的能力。

  全国分散、地区集中。像医院的急救服务一样,独立实验室也有自己的服务半径。为追求服务效率,实验室得减少标本检验周转时间,节省物流成本,所以,独立实验室就需要有个合适的服务半径,既能囊括足够多的医疗机构,又能将服务周转时间降到足够低。

  这样,独立医学实验室若要拥有更大的规模,大范围的连锁服务网络就成为突破地域性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并购是迪安连锁扩张的主要方式。百余家中小型独立医学实验室遍布各大城市,虽然他们有先发优势,但他们往往资金有限,诊断与管理水平有限,是合适的“连锁对象”。并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规模,还有先发优势。实验室有很强的排他性,“一个省的市场有两到三家的生存空间,第三家就比较困难了。”迪安的创始人陈海斌说。

  2007年,迪安开始进行连锁复制扩张,到2010年在全国不同省份有8个实验室。2011年,成为业内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更加快了扩张。2012年,迪安已经有11个实验室,覆盖医院超过3000家。但迪安并不是没有对手,广州金域已覆盖南方市场,杭州艾迪康也已经覆盖了15个省份。迪安不只是要巩固自己的地盘,还得继续攻城略地。

  迎合未来的商业形态

  2009~2011年,迪安的收入分别为2.6亿元、3.4亿元、4.8亿元。当前,在迪安业务体系中,医学诊断服务所占的比例在56%左右,每年保持稳健的成长速度。

  红火的不只是迪安,整个独立实验室行业都在发展。独立医学实验室可以对医院、诊所的检测标本进行集中诊断,可以帮助医疗行业摊薄成本,缩短诊断周期,提高诊断结果的质量。这对中国医疗行业而言,昭示着医疗体制已发生变化,那些中小型医院、社区医院,无须再建立“大而全”的诊断体系,便可以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成本低处在“云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昂贵的检验仪器和诊断试剂,并不是每个医疗机构都可以单独完成的。实验室可以将“低成本”传递给医院,医院再将“低成本”传递给大众人群。而独立医学实验室实际上是云商业的一种,医疗机构、法律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用低成本获取尖端设备与技术的支持。

  而且,独立医学实验室消除了一个很大的行业弊病。各医院之间因设备与技术存在诊断水平差距,各自的检验结果也就无法实现彼此认可和相互通用。病人转院就诊,常是再三折腾,效率低,成本高,且服务结果很难规范。

  独立医学实验室恰恰能够消除彼此的隔阂,国际与国家标准的管理认证,使其因水准和标准而产生了公信力。迪安也一样,其检验报告可以在合作医院间互认通用——这就像是一个“大数据平台”。非合作医院不会直接认可迪安的检验报告,但随着医改与行业分工的深入,“大数据平台”的想象并非遥不可及。

  把独立实验室定为一个物联网平台行不行?它可以“以医疗物联网行业的链接者、整合者的角色,将患者、医院、线上咨询、支付方(保险公司)等相关方连接在一起”,随着商业生态的进化,迪安对未来的畅想并非空中楼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741.html

更多阅读

《艾诺迪亚2:罗恩流浪者》主线攻略四

Inotia: A WandererofLuone作为艾诺迪亚编年史中的第二章,讲述了又一次发生在广阔的艾诺迪亚大陆的史诗冒险。 本作中玩家可以在骑士、法师、牧师、盗贼以及圣堂武士5种职业中选择一种开始自己的旅程,游戏中包含了200个以上的单人任务

声明:《迪安诊断:医疗产业第三者》为网友吴世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