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宁
昨日,有移民加拿大的朋友打越洋电话来问我“华夏基金破产”的事,一瞬间竟把我吓了一跳:有这等事?还传到了国外? 当然,很快我便意识到这位朋友搞错了,其听到的消息应该是“华夏证券破产”后留下了66亿烂账的事儿,跟现在的华夏基金压根儿是风牛马不相及。朋友过去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财经圈外人,在我解释后还一直再问:“华夏基金和华夏证券是什么关系?基金公司会破产么……” 原来,他此前也悄悄买了一堆基金,如今也早已被腰斩大半,所以才异常关心起国内市场的动态来。 其实,“基金破产”也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儿,只不过,除了上轮熊市导致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等券商破产清算之外,类似的消息在这轮熊市里还只在美国等金融重灾区发生,中国基金业虽已亏损万亿以上,但凭着顽强坚韧的中国基民们的支持,2008年的中国基金公司还能扛得住。然而,现在不等于未来,今年不等于明年,2009年就不好说了。 对此,基民们只能反复筛选,用心慎选,不断精选,才可能成为跑赢大势的那个少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逆境也正好能让投资者的眼睛变得更亮些,也正好能看出中国各类基金们的成色:公募的,私募的,都会在这轮经济衰退中露出本来面目;最不济的,当然便难免破产清盘了。 如今,国人也大约已经知道,“破产”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甭说美国著名的“雷曼兄弟们”破产的消息如山呼海啸,我国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破产的消息也早就不绝于耳,近日美国个人破产宗数大幅飙升、三年来首破每月10万宗大关、日均破产5000人的消息,更让人感觉到了这轮金融海啸的残酷。试想,让一向骄傲的山姆大叔都大批承认“破产”,也不该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吧。因为这样做虽然会为债务免单,但个人信用却从此便没了——信用,这可是现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张“通行证”了。 说起来,这道理和我们在国内遇到的“大忽悠”一样,有人天天告诉你要“暴涨”,要“反转”,要“牛市80年”,结果呢,你一追便入套,如此几番下来,“大忽悠”的信用便没了。除了“范伙夫”那样没脑子没记性的,谁还会一而再二而三地被忽悠呢? 这便是“信用破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把这轮熊市的三大根源之一定义为包括监管信用在内的“信用危机”。 破产,将是一个在中国除了企业外个人也可能不得不熟悉的词汇。尽管现在,由于覆盖城乡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刚刚开始,我们中国人还不会也不能破产: 可以赖账可以要饭吃可以去救济站,可以跳楼、投河或自己了断,但没地方让你申请“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