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大国,像匈牙利这样的小国丧失银行控股权也同样危险。外资控制东欧银行业的后果,已经为中国银行业的下一步改革发展敲响了警钟
□ 吴志峰/文
当华尔街金融风暴迅速向欧洲蔓延之际,东欧国家迅速成为风暴的又一个中心。自8月底以来,匈牙利货币福林对瑞士法郎贬值16%,罗马尼亚列伊对美元贬值14%、对欧元贬值3.2%,波兰兹罗提对美元贬值17%、对欧元贬值6.8%,乌克兰格里弗纳相应的分别达到22%和11.5%。 为保护福林,匈牙利将利率由3%提高到11.5%,罗马尼亚更是把隔夜拆借利率提高到900%。在全球央行联合降息的环境下,东欧国家因财力孱弱不得不紧缩银根,以牺牲经济增长的方式来阻止资本外流。然而即使采取这些措施也无助于危机缓解,这些国家不得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洲中央银行,整个国家和人民正饱受金融风暴的洗礼。 外资挟持东欧银行 一直以来,东欧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很小,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2%升至2007年的9%,波罗的海诸国,如波兰、丹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更是高达18.5%。当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因金融危机大批资金回撤时,东欧国家无法像亚洲国家一样有大量外汇储备来缓冲本币贬值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近年东欧国家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用于购买房屋的私人借款大幅飙升,而且大部分是外币借款。 比如匈牙利,外币借贷占私人总借贷的比例迅速从3年前的33%上升到62%,罗马尼亚的私人外币借款也是2年前的3倍,达到360亿美元,波兰更是有80%的按揭贷款是瑞士法郎。私人之所以更愿意借外币,是因为利率低,比如罗马尼亚的欧元借款利率是7%,但本国货币借款利率则高达9.5%,由此导致借贷市场多以外币进行。 东欧国家居民之所以能便捷地以外币借款,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已基本由外资控制。 笔者在2006年曾发表论文《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专门研究了东欧国家银行的转型过程。笔者发现东欧国家银行改革,其实与中国前几年的银行改革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些国家改革前都面临着巨额银行坏账、糟糕的治理结构、国有银行垄断市场且效率较低、以及政府的干预等,改革的方式也是先剥离坏账、政府注资,然后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出售部分国有股份,最后发行上市。 但是这些国家在继续保持国有控股地位的第一阶段的银行改革,并没有提高银行绩效,最后只得继续开放,向外国战略投资者转让股权,导致了整个东欧国家75%以上的银行资产被外资控制。 控制银行“三步走” 接下来以匈牙利为例来描述东欧国家的银行体系改革过程。 第一步,剥离坏账充实资本。匈牙利1991年由政府为三家主要国有银行50%的不良贷款提供担保,1992年启动贷款合并计划,通过匈牙利开发投资公司以政府债券替换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其中布达佩斯银行获得了50亿福林的额度,使其资本资产比率得以由负值变为0。随后贷款合并计划得以扩展,银行部门获得800亿福林的补充资本,其中布达佩斯银行又获得了50亿福林,使其资本资产比率提高到4%。 第二步,引进战略投资者,匈牙利在1991年的银行法中允许外国银行持有超过10%的股份,其目的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治理、促进技术现代化并增加银行资本。但在银行改革之初,政府还是保留了约25%的股份。比如布达佩斯银行引入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GE Capital作为战略投资者,政府保留了22%的股份,其余股份在IPO时向公众出售。第三步,外资银行逐渐控制银行体系。由于在保持政府控制权情况下,银行经营绩效并没有大幅改善,于是只好继续向外资开放。匈牙利1996年进一步修正了银行法,对外资银行不再设股权比例限制,并鼓励它们积极参与。 政府允许将管理控制权交予外国战略投资者,并为以后增持股份提供期权,同时战略投资者在资产不良等情况下还可以向政府回售股权,比如GE Capital在布达佩斯银行只有27.5%的股份,但拥有全部的管理权,并约定可向EBRD和政府购入股份以增加股权比例。至1997年中,匈牙利前10大银行中的8家被外资控股。而到2001年,外资控股银行的数量已占到全部银行的60%以上,如果以控股的银行资产来衡量,则外资控股银行掌握的资产更是达到90%,可以说整个匈牙利银行业就是外资银行的。 相关数据表明:11个转型国家中225个样本银行的856个观察数中,外资控股的银行占到了60.4%(外国战略投资者53.2%+外国联合7.2%),最高的爱沙尼亚100%、匈牙利89.6%、捷克85.3%,最低的克罗地亚也有27.1%、斯洛文尼亚28.9%。表明整个东欧国家在最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私有化改革后,各方的动态博弈最终导致了战略投资者取得了在这些国家的银行控制权。 外资银行引爆东欧危机 外资银行自控制东欧国家银行业以后,开始了大规模对这些国家的信贷投放,由此也拉动了东欧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罗马尼亚至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达到9.3%,乌克兰6.5%,波兰5.8%。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表明,奥地利银行业向以匈牙利、乌克兰和塞尔维亚为重点的新兴经济体的放款总额相当于GDP的85%,这一数据瑞士为50%,瑞典25%,英国24%,西班牙23%。匈牙利和拉脱维亚的买房人甚至还从外资银行中借入了日元。 然而当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外资银行不得不大量抽离资本,在全球“去杠杆化”的浪潮中,美元、日元急剧升值,东欧货币大幅贬值,由此迅速增加了东欧借款人的债务负担,毕竟他们赚的是本币。而当人们发现无法再从银行借到外币资金、本币借款利率又是出奇的高时,这些经济体就面临巨大无比的麻烦。 由此可见,在东欧金融危机中,实质上外资银行是幕后推手。外资银行先给东欧国家吃点甜头,大量放贷使人们及时买到住房、带动了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一旦外资抽离便好景不再,等待人们的只有负债累累的痛苦。 对于转型经济来说,银行由外资控股虽然提高了银行经营效率,但付出的代价就是一国丧失了对银行业的控制,而丧失银行控股权对于大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大国,像匈牙利这样的小国丧失银行控股权也同样危险。外资控制东欧银行业的后果,已经为中国银行业的下一步改革发展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