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周刊特约作者 纽约人(美)
一百多年来,华尔街一直是美国的财源。私人企业需要资金,前来华尔街上市;政府没钱了,就到华尔街筹资;政客们想竞选总统,首先拜访华尔街的财神;想淘金的人,也纷纷到华尔街碰运气。甚至纽约市出现财政危机,也请华尔街投资银行理财专家出山,帮助市政府理财。 但是,华尔街过去几个月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发生重大变化。曾经让人仰望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投资银行竟在几天内倒闭,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各大媒体披露的华尔街人的贪婪让人不敢相信。最为过分的是,过去趾高气扬的老牌投资银行竟然请政府出钱相救。 可以说,现在的华尔街不再是那个充满创意和活力、能够点石成金、拥有用不尽金钱的华尔街了。源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把美国带进经济衰退。大多数美国人拥有的退休计划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让普通民众对华尔街产生怨恨。美国政府也准备对华尔街动大手术。11月28日出版的《商业周刊》报道,财政部正在利用这次出资援助计划,重塑美国的金融业。 高薪厚禄吸引人才 华尔街的工资是美国各大职业中最高的。工资到底有多高?一般来说,入门的普通职员年薪约有7、8万美元,工作几年可以拿到十几万美元,升到一个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每年拿回几十万美元。如果为公司赚了大钱,还可以分红几百万美元。 因为工资高、待遇好,许多才华横溢的青年人向往华尔街,尤其是美国常春藤八所大学的毕业生。在华尔街,金融专家、数学专家、工程专家比比皆是,甚至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有的公司甚至聘请70多个数学博士,专门在世界各地市场寻找赚钱机会。 据纽约市政府估计,在华尔街工作的人有20多万,占纽约市就业人口的5%,但其纳税却是纽约市税收的25%。华尔街公司一倒,使纽约市2008年的税收少收几十亿美元。为此,华尔街交易员出身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表示,为了应付因华尔街税收减少的情况,纽约市政府将进行裁员。 华尔街左右了美国人的就业取向。过去,美国华人总是希望子女学习医学、法律和会计。但是这些专业后来被认为读书久、花钱多、赚钱少而不再受到追捧。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读金融。 我有一个华人朋友的儿子高中成绩位于其所在州的第二名,学医出身的父亲坚持儿子学金融。我认识一对华人母女,俩人现在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公寓里。其母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女儿正在名校读金融学硕士,“快要毕业挣大钱了”。 金融华人逐渐增多 美国华人进入华尔街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蔡志勇。当年蔡在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富达基金出名,后来脱离富达创办“曼哈顿基金”。蔡出道前,华尔街投资风格极为保守,但在60年代中期,蔡通过“快速交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他投资者纷纷跟进。因此,60年代被称为“快速交易年代”(go-go years)。 众多华人进入华尔街的时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中大多数是于80年代期间来美留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许多人的本科专业并非金融,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学科,受到华尔街高薪的影响,他们放弃专业,改学金融或电脑,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最后在华尔街谋到一份工作。 有人估计,金融风暴前,在华尔街公司工作的华人近2万人,约占华尔街总人数的10%。他们大多数从事分析师和电脑工程师的工作,其中,担任基金经理的有100人左右,但担任交易员的很少。这主要是华人数学很好,但英语不行。 许多华尔街公司倒闭后,华人员工失业的不少。有的到外州发展,有的回到中国,也有的赋闲在家。究竟有多少人回国,目前没有统计数字。我认识一位被解雇的华尔街华人。他在华尔街打工十多年,“挣了几百万”,现在在家“管管钱”。 损失惨重 声誉受损 过去,人们对华尔街人充满崇敬之情,因为他们是投资专家,能够帮助人们赚钱,他们也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次金融危机让他们面临困境,有的基金经理甚至跑不赢大盘,很多普通投资者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 大多数美国人都加入雇员退休计划(401(k))。美国政府为了减轻向退休人士提供养老金的负担,鼓励人们在工作时存钱,并给予延税的优惠,等将来取出时才交税。这些存款都由美国金融公司管理。人们总认为,这些钱通过专家理财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事实却让他们失望。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退休账户纷纷跳水。我的许多同事很早就向该账户存了几十万美元,打算退休后“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但是,他们的“401(k)变成201(k)”,有的甚至变成“101(k)”。因此,许多人很后悔,说与其存钱变少,还不如当时花掉。许多投资专家现在都不再发声,少数人建议“这些账户现在最好不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