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小裁缝,如今,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二十年前,他居于农村的一角,现在,他已经把公司总部搬到了大上海,并以179亿元财富总额荣登“胡润服装富豪榜”榜首
作者:罗 薇
对于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来说,2008年8月28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美特斯邦威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在当天晚上的庆祝酒会上,周成建激动得哭了,他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觉得很不容易。 周成建读书不多,只有初中文凭。二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小裁缝,如今,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二十年前,他居于农村的一角,现在,他已经把公司总部搬到了大上海。这二十年来,他与中国的众多民营企业家一样,没有背景,只靠自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书写了一部个人奋斗史,但,过程并不轻松。 背负20万元债务闯温州 周成建的老家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石坑岭的一个小村庄。周成建家开了间小杂货店,初中毕业后,他就在家帮忙打理。日复一日,生活没什么变化,周成建坐不住了,他想学一门手艺。 周成建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当时在农村,只有三门手艺可以学:泥瓦匠、木匠和裁缝。周成建决定学裁缝,“布料摸起来总比烂糊糊的泥巴和硬邦邦的木头要舒服得多。”他笑着说。 主意一定,父亲把周成建送进了当地的一家裁缝学校。就这样,周成建入了裁缝这一行。很快,他的天赋开始显现出来,一般人几年才能出师,周成建只学习了一个月,就跟着师傅上门给人家做衣服了。他挑着一副裁缝担,跟着师傅走村串户。 周成建的手艺渐渐娴熟起来,他有了新想法。周成建的父亲是公社一家算盘厂厂长。受父亲影响,周成建也想办一家小厂。1984年,不到20岁的周成建,在农村老家和几个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他们召集了一批裁缝,有本村的,还有邻村的。 办厂的条件很艰苦,当时石坑岭村还没有公路,也没有通电。活忙的时候,需要加班,就只能点煤油灯。据周成建回忆,当地到1997年才修了公路,1998年才通电。 开工不久,周成建签了一个几十万元的大单。他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赶工交货。货交了,对方却拒绝付款,硬说衣服质量不过关。这让周成建始料不及,原材料的钱付了,工人工资付了,辛辛苦苦那么长时间,一分钱没赚,还欠银行二十几万元贷款。 周成建说,当时在老家,种小麦、种番薯,一年的收入也就50元钱左右。20多万元,是一笔巨款,什么时候才能还上?周成建和家人的压力非常大。周成建急于寻找一个翻身的机会,他想出去闯闯。 此时,周成建还剩9000元钱。要不要还给银行,他举棋不定。还,只是杯水车薪。再说,自己要出去闯荡,手里没钱怎么行?他决定留下。1986年,周成建带着剩下的9000元钱,背负着20多万元的债务,离开老家奔赴温州。 借他人工厂,做自己的品牌 到温州后,周成建借住在舅舅家,然后开始找工作,但连连碰壁。工作没找着,周成建交了不少朋友。有一个朋友看中了他的裁缝手艺,让他帮着做服装加工。 周成建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活儿非常珍惜。由于服装加工量比较大,他从老家又叫来了几个裁缝师傅,帮助自己一起干。为了尽快还上拖欠的贷款,周成建起早摸黑,加班加点。周成建告诉《新财经》记者,当时加工一件衣服只赚几角钱,多的也就1元钱。 有一次,由于劳累过度,周成建出了差错。他把一批西服的袖子截短了一大截,损失惨重。老板很生气,要他赔钱。他哪里赔得起?他想办法弥补。一个念头闪过,他索性把西装袖子改成了夹克袖子,西装改成了夹克。没想到,经过这么一改,这批货竟成了畅销产品。 周成建用了一年时间还清了拖欠的全部贷款。无债一身轻的周成建萌生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那时,温州的服装厂大多生产西装,款式也基本一致。在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外的休闲服品牌。周成建觉得休闲服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他决定做休闲服,并于1994年创立了美特斯邦威品牌。 决定自己创业时,周成建还没有很成熟的想法。如果从设计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全做,投资会很大。怎么办?带着问题,周成建开始考察其他地方的服装基地。在广东的一次考察中,周成建发现当地不少企业长期给国外服装品牌做代工,拥有很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由于订单不足,机器经常闲置,类似情况在沿海其他地区也存在。 周成建想到了代工,“国外服装品牌可以采用,我们也可以。” 周成建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并与广东等地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这样,服装加工厂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找到代工厂之后,周成建又找到之前熟悉的专业的服装批发商,让他们转为美特斯邦威的经销商,他们后来成为美特斯邦威最早的特许加盟商。 很快,中国的服装市场出现了一个很洋气的名字——美特斯邦威。开始许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外来品牌,事实上,它是一个出自于温州的地地道道的本土品牌。 周成建的做法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很多人提出质疑。有人说,没有自己的工厂,这不是搞皮包公司嘛!有一次,全国服装行业协会到周成建的公司考察,看完之后,有一个人笃定地说:“像美特斯邦威这样,工厂也没有,办公楼也是租的,我用头担保,也就只能维持三年。” 周成建没有反驳,对于企业“只能维持三年”的定论,他更愿意用行动予以驳斥。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还不成熟,资金实力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