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现存最早中外合资企业——
人民日报记者 秦京午/北京报道
成立于1951年6月15日的中波轮船股份公司(下称“中波公司”),是新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波兰两国政府在对方国家最大的投资企业。今年9月底,中波公司中方总经理孙敏到欧洲参加中国与波兰股东会议。会议上提到:中波公司从2003年以来利润以每年超过20%以上的速度递增,航线从最初的亚欧扩展到遍及亚、欧、美、非四大洲,已成为在国际航运界享有盛誉的重大件设备货专业化运输公司。中波公司这5年的改革和迅猛发展博得了双方股东一致好评。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航运业造成的重创,中波公司表示“早有预测并已做好相应准备,前景依然光明”。一项新的扩张计划已然出炉——投资23亿元,打造世界最大的重大件设备货专业运输公司。 成立之初的使命——为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1951年6月15日,中波公司,这家由中国和波兰两国政府本着平权合股原则共同组建的远洋运输企业,以8000万卢布购买的4艘旧船起家。当时,中波公司的成立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和外交意义。它的成立,打破了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扬起了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风帆。成立后仅一年时间,该公司就为新中国运回了26座工厂设备,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实现了“当年成立、当年运营、当年赢利”的奇迹。 中波公司的组建牵动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心。毛泽东主席曾批示,这个公司要“好好办!”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批准成立中波公司的文件,并为其制定了“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合资方针。当时主管经济的中国政务院副总理陈云为中波公司签发了营业执照。新中国的远洋运输从此起步。 “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方针一直贯穿在中波公司的合作历史中。1961年,中国遇到困难,急需从美国、澳大利亚进口粮食,当时从经营角度上说运粮食肯定亏本,中国决定由中波公司承运,而中波公司的原则是平等互利,亏本波方会同意吗?波方表态:“为了兄弟的中国人民有饭吃,亏本也要运。”7条船直航美国、澳大利亚,不但运回了大批中国急需的粮食,还运回了急需的棉花种子和化肥。1980年,波兰遇到困难,食品、猪肉供应短缺,波兰请求中国予以支援。中国以无息贷款方式支援波兰8万吨冷冻猪肉,中波公司承运,8条有冷冻舱的船全部出动,到达波兰港口时,波兰人奔走相告:“中国兄弟送猪肉来了,中波公司送猪肉来了。” 如今,中波公司已从成立之初的4艘旧船,发展成为目前拥有22艘现代化配备船用重吊的特种船队,运力达50万载重吨,航线从欧亚航线发展到遍及亚、欧、美、非四大洲。57年来,中波公司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远洋航海人才,为中国日后组建中国远洋和中国外运储备了人才;积累了办好合资企业的丰富经验,曾被中国领导人誉称为“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 中波公司原定合作经营12年,由于双方合作愉快且效益显著,曾于1959年、1964年、1970年三次签约延长了合作期限。1971年是中波公司成立20周年,中波双方在多年后首次实现了部长级互访,并决定延长合资期限,到1976年中波双方决定实行无限期合资。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运输方式和市场定位的“两个转型” 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而坚持下来的中波公司,在改革开放后又遇到了市场风险考验。1989年苏东剧变,同年8月中波政府签订条约,改易货贸易为结汇贸易,与苏东其他国家也签订了类似协定,苏联、东欧与中国的易货贸易运输几乎是一夜间消失,运输量下降到只有原来的1/30。 上世纪90年代末,又遇上世界范围内的航运大萧条,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集装箱运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以及散货运输的规模化扩张,中波公司的传统件杂货运输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只能在集装箱船和散货船的夹缝中求生存,再加上中波船队结构日趋老龄化,可谓雪上加霜,经营利润逐步“趋零”。 2001年,孙敏成为中波公司总经理,“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调研,他毅然提出要实现运输方式和市场定位的“两个转型”:即运输方式由传统件杂货运输向重大件设备专业化运输转型;市场定位由亚欧航线区域性运输向全球运输转型。孙敏有敏锐的市场预测,“据目前国际航运市场货源形势判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必定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基地,在转移的进程中,重大件设备货的运输量势必逐渐增加。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发挥中波公司50多年来积累的运输超长、超高、超重以及成套设备的丰富经验。”孙敏还提出中波公司将力争更好地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做出积极贡献,为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从2002年开始,中波公司抓住航运和船舶价格低迷时期,投资建造了中波太阳、中波明月、弗奥尔坎、莱斯塔夫等4艘装备640吨重型吊机的3万吨重吊船,该型船舶荟萃了当今世界最新造船技术的精华,船舶自身最大起吊货物能力达640吨,创造了目前国内外杂货船单船之最,被称为“海上大力士”,可以停靠不具备大型起重设备的中、小港口,完成重大件设备的装卸,为拓展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新船创造了同类型船舶主机最先进、航速最快、技术最新、起重吊最大的四项世界之最,配备了无凸轮电喷环保主机、一人驾驶操船装置等先进设备,曾在当时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重大装备创新研制项目”。同时,中波公司还将原有的3条船装上640吨大吊。中波公司由此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重大设备货运公司之一。 在这一批该型船舶中,第一艘投入营运的“中波太阳”轮首航次就创造了中波公司单航次运费收入和航运利润两项新记录。 新船投入运行,进一步优化了中波公司的船队结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该公司陆续为江苏沙钢运输了整个德国克虏伯公司卷板轧钢厂,为南京汽车集团从英国整厂搬迁了罗孚汽车生产线项目,为山东兖州煤矿运回德国一个现代化炼焦厂,为山西神头电站运输了50万千瓦发电机组,为日本、内蒙古、新疆等地运输了多套风力发电机组。 今年上半年,中波公司重大件运输比例超过55%,运输方式的战略转型宣告成功。 开辟新航线,是中波公司战略转型的第二战役——由亚欧航线区域性运输向全球运输转型。 中波公司经营传统亚欧航线已长达50多年,拥有长期合作的稳定客户和完善的揽货网络,在当时亚欧航线货源充足的情况下,中波公司毅然开辟从未涉足的美国、墨西哥湾航线(下称“美湾航线”),孙敏认为,传统亚欧航线虽然货源充足,但其重大件设备货比例偏低的货源结构已无法满足花巨资打造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船队的需求。而美湾航线货运量增加迅速,尤其是高运价的重大件设备货居多,更适合中波公司重吊特种船队的需求,可以有效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中波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05年,中波公司成功进军远东-美湾地区重大件设备货运输市场,形成了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环球班轮运输航线,标志着中波公司向全球航线的转型开始,为企业拓展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美湾航线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中波公司以其传统的品牌优势、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先进的船舶性能,抢占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当年开辟新航线,当年盈利的良好开局。据统计,2005年中波公司美湾航线的设备货占航线总运量50%,而传统亚欧航线仅占16%;中波公司在美湾航线投入20%的船舶创造了40%的利润。随着远东-美湾市场的成功开辟,中波公司与通用电器、日立重工、现代重工、西门子、ABB等世界知名机械设备制造商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中波公司提供了广阔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承运超长、超高、超重、不适箱的重大件设备货物,具有装卸难度高、运输风险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国际航运界普遍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这正是中波公司多年积累的特长与核心技术。运输庞然大物,需要“精心呵护”,对船舶的性能和船员的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经过50多年的运输重大设备,中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成功运输上海地铁、葛洲坝电站、三峡电站、上海宝钢、金山石化、山西神头电站等工程的重大核心设备,以优质承运重大件设备货闻名于世。值得一提的是,中波公司历时10年为上海运输地铁列车。由于地铁列车的长、宽、高规格比较特殊,同时又造价昂贵、设备精密、外表全部裸露,中波船员精心伺候,戴着雪白的手套进行装卸、绑扎,让地铁列车“入包厢”、“进雅座”,被上海媒体称为像“捧鸡蛋”一样把地铁车厢捧回上海。从德国汉堡运回的53列地铁列车,共318节车厢,成功率100%,创造了远洋运输的奇迹。 今年中波公司将投资23亿元再建造6艘重吊新船,在对3艘现有船舶完成重吊改造的基础上,对另外4艘在营运船舶进行加装重吊改造,至2010年中波公司将拥有17艘重吊船,届时中波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重大件设备货专业运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