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友来自武侠时代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



       经济“冬天”为什么把你吓住了?

  在新的章节开始之前,我们再来做一道思考题:你打算怎么应对全球经济的“冬天”?

  这问题,大概是见仁见智,各人看法不同。在我们身边,常有一些技术型的专家,给人们指点迷津,说遇到如何如何情况,可以如何如何应对。他们说得都不错,但是,看经济大势不能这么看。

  要有望远镜的眼光,会看几千年,那么看透未来几年肯定不成问题。

  要有夜视镜的眼光,看问题看到本质里去,那么看清楚未来几十年也没问题。

  做人不能做“乒乓球员”,只会推挡;要做“国际象棋手”,会看棋路。

  据说北京、广州的白领,目前掀起了“一百元”运动,也就是一周只支出一百元。

  这是为什么?恐惧!

  可是,令人恐惧的情况,能因为你恐惧而消失吗?不能。

  你恐惧了,你的困境就能减轻一些吗?也不能。

  那么恐惧还有什么用?

  反正以你自己之力,已经没法改变现状了,那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做一件事:

  ——沉思。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的一位皇帝。皇帝日理万机、戎马倥偬,尚且有时间想问题,我们平头百姓就更应该想问题。

  上帝把人类的脑容量打造得这么大,就是要我们用来想问题。

  你想想,贝币的出现、金属货币的出现——这些新型货币的出现,都是什么时候?

  都是在新旧经济形态的转型之交,都是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崛起、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成熟之际。

  贝币,是商人阶层从农民阶层里彻底脱离出来时出现的。夏朝没有资料,但商朝肯定有了专职商人。《尚书》里说,商朝有一批人“牵着牛车到远方去经商”,各地互通有无,靠的就是这些专职商人。

  金属货币,是西周“权贵经济”衰亡、春秋战国“平民经济”崛起时出现的。到了西周灭亡,东周列国崛起的时候,商王朝留下来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全面瓦解,土地私有制——“私田”遍布天下,诸侯国开始向私田征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由此,开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么今天,电子货币刚刚兴起,正是信息时代新经济革命方兴未艾的表征,怎么可能有一个漫长的经济“冬天”来临?

  所有的这一切,只不过是局部降温,高热气候还在后面,而且说来就来。

  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新旧交错中旧的那一部分。垮掉的,是为新崛起的让路。

  预言资本社会就要灭亡、就要崩溃的次数太多了,哪一次也没应验。再说,就算是资本社会要消亡,也是先从它内部生长出一个更强大的经济形态,来渐进式地取代它。怎么可能一朝崩溃,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沉思录》说:“所有的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变成仅仅一种传说,完全的忘记亦不久就要覆盖它们。”

 我女友来自武侠时代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
  是的,经济“冬天”也会很快就过去。它不过是要洗一次牌,洗掉无数的经济“近视眼”,为先知先觉者开道。

  当“冬天”变为过去的传说之后,能仰天大笑的,只有“沉思者”!

  

  钱从一开始就是“老大”

  好了,还是先讲古吧,我们现在已经从西周来到了东周。

  至于西周是怎么灭亡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闹出个“烽火戏诸侯”来,失信于天下。结果犬戎后来攻破了首都镐京(今西安附近),西周玩完。

  第二年,周平王即位,把都城往东移到了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不过东周的周王室可没那么大权力了,诸侯列国,征战不休。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生气的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时,商人比以前更牛,有的大富豪还控制了国家政权。比如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鲍叔牙,就是商人出身,从政之前两人曾一块儿做过生意,算是一个合伙公司的。

  东周时期的商业也更加发达了。齐国的临淄当时是商业中心,繁华得产生了中国最初的交通拥挤问题。著名纵横家苏秦说,走在临淄的大街上,只见“马车轮轴相撞,人肩膀挨着肩膀,大伙举起袖子来就成了帐幕,一挥汗就如雨”,这还了得吗?

  商业发达,货币的流通量也就加大,贝币不够用,金属货币——铜币,于此正式登场。

  那时候的青铜铸造手段已不成问题了,各国都能自行铸造。不过诸侯国太多,铜币没办法统一,形制不一样,流通范围不一样,货币体系也不一样。

  那是一个古代货币 “百花齐放” 的时代。

  首先我们要讲一个问题——今天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钱”,就是在东周时期出现的。

  钱为什么叫“钱”?说来话长。铜质货币已经不是自然物了,是人造物,那么它究竟应该采取什么形状为好呢?不同地域的古人,思路几乎一样,就是选用了生产生活工具的样子。

  首选是农具——铲子。

  那时候有一种铲子叫“划”(读作“摇”),铸成这种铲子形状的铜币,一开始也叫“摇”,后来转音为古音相近的“钱”。这就是“钱”的来历。

  “摇”——“钱”,真是不摇不来钱啊!

  看来,古代人民还是朴实的,知道是劳动创造了财富,铸造货币还不忘做成劳动工具的样子。

  钱,从一开始就是“老大”。谁有钱,谁就比你大一级。

  为什么这样说?有典故。

  我们把比自己年长的同胞兄弟叫什么?叫“哥哥”,古人也叫做“家兄”,是吧。

  好,我告诉你:这个“家兄”,原本不是指哥哥,而是钱的别号。因为哥哥在家中为大,弟弟妹妹都要恭恭敬敬地对待他,就像对待钱一样,所以古人就把哥哥称为“家兄”。

  还有一个说法,咱们姑妄听之,就是哥哥原本也不是指兄长,“哥哥”也是钱的别称。

  根据何在?你看,繁体字的钱,是写作“錢”。这里又要考你的智力了,看出来什么没有?

  ——把“錢”字的三个偏旁部首拆开,念,是什么?

  金、戈、戈!金哥哥!

  过去用贝币,称呼心肝宝贝的人就叫钱。现在用铜币,称呼哥哥也叫钱。

  钱,你的确是老大!

   从钱型上也能看出楚国人最有才

  自从世界上有了钱,钱就同时成了幸福和苦恼的源泉。成语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钱也是,越多越好,世上没有嫌钱多的人。

  可是取之无道怎么办?有的文人想钱想疯了,就制造出美丽神话来,起码可安慰一下自己。

  西汉初年,淮南王、也就是汉武帝的叔叔刘安,找了几位门客,一块儿编了一本《淮南子》。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远古南方有一种水虫,叫“青蚨”,又名“鱼伯”。形状像蝉或蝶,个头儿还要稍大一点,翅膀就跟蝴蝶一样,颜色鲜艳。

  把这种虫子的子母各取相等的数量,放在瓮中,埋在背阴的东墙下,三天以后再打开,一母一子就时刻相随了。

  然后,你就可以变魔术了,把母血涂在81枚钱上,把子血也涂在81枚钱上——把这钱拿去买东西吧。

  用钱的时候,或是把子钱收好,用母钱;或是把母收好,用子钱;不管用哪一种,凡是用出去的钱,都能自行回来(以其钱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也)。

  这会飞回来的钱,好吧?领一个月的工资,永永远远也用不完了,所以古人叫它“神钱”。后世把钱叫做“青蚨”,就来源于此。古时候商人们都愿在钱柜上贴个红纸条,上写“青蚨归来”,好图个吉利。

  不过,再好的神话,一到当代也就都不灵了。你要是把钱不问青红皂白投到股市或基金里,一多半的“青蚨”就再也飞不回来了,不管上面涂了多少你的血汗!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知道凡是神话,都有现实基础。比如这个把虫子血涂在钱上的神话,就有现实的根据。因为这时候的钱,已经是一枚一枚的铜板了。上面有文字和花纹,凸凹不平,往上涂血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要是贝币就不行,过水不沾,古人就是再聪明,在贝币时代绝想不出这样的神话来。

  铜质钱虽然大部分都是铜板,但形状很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在某一个地区,以其中的一种为主,与其他的种类交错使用。

  布币在铜币中这一种出现得最早,西周就开始使用,不过很粗糙,也就是金融学上所说的“原始布”。这个“布”,就是铲子,古代把铲子叫“鎛”,后来转音为布。还有另一种铲子前面说过了,就是“钱”。

  到了春秋战国,这个形状像铲子的钱,变得非常精致了,上面还真的有个装木柄的库,这叫“空首布”。发展到后来,形状变得抽象一点了,全是扁平的了,这叫“平首布”。

  刀币 这种钱的形状,就像个切菜刀。那时候渔猎和手工业发达地区,有一种小刀叫“削”,刀币完全就是“削”的样子。那时候齐国的国力强盛,铸造的“齐刀”最为精致。

  圜钱 圜(huan)钱也叫“圆钱”,这个钱型来自纺车上的轮,样子基本上与后世的铜钱一样了。圆形的,中间是圆孔,后来演变为方孔。钱的边缘,原来是秃的,后来有凸起的边儿。

   这些钱上面都有字,有的是国名,有的是产地名。

  此外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质货币,样子最为奇特,这就是——

  蚁鼻钱 这钱的体积非常小,只有西瓜子或者衬衫纽扣那么大。样子呢,实际上就是微型的铜贝币。

  为什么人家的铜钱样子都变了,楚国的单单不变?这时因为,楚国离海南近,贝币来得容易,还在广泛通行,因此铜币必须做成贝的样子,才有权威性。不过楚国的造币部门也很聪明,把铜币造得小小的,节省成本啊!

  这种小钱,上面也有字,不过却是“阴文”,也就是凹进去的字。花里胡哨的,像人脸,因此俗称“鬼脸钱”。

  另外,其中有一种上面写着篆文“各六朱”,写得像个蚂蚁,又像人脸上两个大鼻孔,因此称为“蚁鼻钱”。

  那时候楚国的疆域非常大,最大时占有现在的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几乎是半个中国了。所以它的蚁鼻钱发行得就多,分布得也广,今天还能经常从地下挖到。

  楚国真是个浪漫之国,不单是楚辞写得好,连钱币也做得这么漂亮。所以我老早就有个想法:楚国没有统一华夏,那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遗憾!

  “黄金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把东周之初到秦灭六国的500年,写得波澜壮阔。

  春秋战国时代,也确实如他所写,群雄辈出,思想活跃,人性和人的能量充分释放,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如果说,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春秋战国就是咱们的“黄金时代”。

  而且黄金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登场,也是在这个时代。

  ——名副其实,怎么论都是!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黄金铸币的,就是浪漫的楚国人。

  楚国是南方大国,从西周时候算起,到它被秦国灭亡,一共雄踞南方800年。它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消失,起码咱们现在还有个民族节日,就是发源于楚国的——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楚国地大物博,盛产黄金,所以由它来开创“黄金时代”,是理所当然。

  楚国的金币成色相当足,为93%到99%。形状有的是金饼,有的是一整块金版,可以切割,估计就跟巧克力似的,用一块就掰下来一块。

  金币上一般都有方形印记,写的是“郢爰”两个字。郢是楚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爰(yuan)”是重量单位。因此,现代金融学界就把这种金币叫“楚爰金”。

  在《战国策》里,曾多次提到过黄金,说是“多少多少金”,或者“多少多少斤”,这俩概念是一样的,都是指一斤黄金。不过古时候一斤没现在多,大概有五两的样子吧。李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只花掉了五百两。

   楚国的黄金矿藏很多,不亚于现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没挖完。在楚国亡国1100多年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到楚国旧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镇,还能看见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写的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写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时候,就是现在,也还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县有个“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捡到金屑。据说这里原来就是楚国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来到了春秋战国,金子就比“宝贝”更牛了,后来凡是好时代都叫“黄金时代”。

  不过要注意的是,金属货币特别是黄金,虽然流通的历史远比贝币流通的时间长,但是贝币流通时,正是汉字形成期,因此汉字里带“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财产”、“财经”有关,而带“金”字旁的,多数只跟冶炼、武器和金属有关,跟财产反而没多大关系。

  这就叫文化传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围内,究竟是哪个国家最先铸造金币的呢?

  一般公认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这个古国早就灭亡了,要不是咱们太爱黄金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爱琴海边上。

  吕底亚国是一富国,首都萨第斯宏伟壮观,富得流油,堪称远古“第一牛”都城。这个古国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开始铸金币,可是咱们的楚国,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铸金币的。因此谁是“金币老大”?还不一定呢。

  这,有待你们大伙去考察吧。

  秦始皇究竟是谁的代表?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春秋战国时代,钱币的形制“百花齐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极大的不便,就是币制太复杂了。

  你们看,光是铜币,就有四大类,有的两三种在同一个地区平行使用,互相间就要有个兑换率。

  不同国家的钱币,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兑换。

  这时候除了唱主角的铜币之外,同时流通的,还有珍珠、玉器、贝币、金币、银饼、锡块,它们和铜币之间,都要有严格的兑换率。

  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少量银币。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古城村,就发现过18枚银质的布币。虽然出土银币的案例极少,但说明那时候已有银币。

  同时布匹也作为实物货币在继续流通,诗经《卫风·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布匹去买东西。而且各国的布匹多宽多长为一匹,都不统一。

  这样一套复杂的兑换率体系,恐怕仅仅长一个脑袋都记不住!

  那时候的国君,甚至也有在货币兑换上做文章的。魏国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就发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贸币”,比国内发行的铜币分量要轻,专门用于“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这种特殊的外贸货币,不仅重量比面值要轻,而且含铜量也低。

  大梁那时候是商业中心,商誉很好,不怕各国商人不来做贸易。魏国在进口商品时用外贸币支付,货币成色不足,就等于压低了人家的价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这样混乱的货币状况,再加上关税壁垒、战争频繁,那时候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赔个底朝上!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来解决。

  最后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现在一般都把他的动机解释为代表“地主阶级”,想建立大一统帝国,以促进生产力。其实,他不消灭六国,“地主阶级”也照样从事农业生产,而最急于打破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说是商人阶层。

  早在春秋时,商人就已经很有政治影响力。《左传》上说,晋国的商人“能用金玉装饰车辆,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能向诸侯行贿”——官商勾结,早已有之!

  越国的范蠡在弃官经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当时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往来于齐鲁之间经商,所到之处,国君都和他行平起平坐之礼——可见有钱就是大爷。

  那时候的群众,也就是所谓的“小人”经商的更是遍地都是,连孔子都肯定了他们脑袋瓜聪明,说“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喻”,是通晓之意,他是说:“人民群众真懂得赚钱哪!”到后来,不知怎么的,人们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贬义的话了。

  这样大的一股群众力量在推动,500年间水滴石穿,最后终于接近了目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谁来统一只是历史选择的问题。

  请问,是谁把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护送回秦国去登王位的,是谁辅佐年幼的秦始皇坐稳了国君宝座的?是谁在秦始皇扫灭六国过程中出了大力的?是大商人吕不韦!

  ——这是偶然的吗?

      一刀砍掉了所有的“外汇”

      中国有两个开国皇帝,长相上可能有点对不住观众,一个是朱元璋,一个就是这横扫六国的秦始皇。要按《史记》的描述对他画张像,那简直比通缉犯还难看,司马迁说他是塌鼻子、细条眼睛、鸡胸,说话还带“豺声”(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眼睛不说了,爹妈给的。要说这塌鼻子、鸡胸、嗓音沙哑,还真有一定可能。

  现在有人分析,他从小就患了软骨症和气管炎,所以鼻子和胸挺不起来,说话齁娄气喘。

  当然也有可能他太刻薄寡恩了,后人这是糟蹋他。

  不过,不管他长啥样,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大中华,这功劳是否定不了的。况且伟人为什么就非得是“伟丈夫”(帅男人)?

  秦王嬴政39岁那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成了千古第一帝。紧接下来,他干了几件事,当今凡有初中文化的人,都能数叨出来,就是车同轨,书同文,坑书生,修长城,外加统一度量衡。

  其实还有一条不大被人提,那就是至关重要的统一货币。

  那年头的商人乃至普通人家,估计谁手里都有五六种“外汇”。咱们现在要是去一趟越南旅游,换一次越南盾就能把自己给换懵了,何况五六种!

  现在,塌鼻子的快刀来了,把你们这乱麻全一刀切了。从嬴政自号始皇帝那一年起,所有“外汇”、什么刀币、铲子币的——废止,所有珠宝龟贝乱七八糟的——废止,都不许拿来买东西了。

  大秦帝国的的疆域上,只有两种货币可以通行,一是“上币”,就是黄金;二是“下币”,就是铜钱。铜钱还必须是大秦中央统一生产的,上写“半两”俩字,重量也正好是半两。

  这种秦朝的铜钱,后人就叫它“秦半两”。

  过去百花齐放是太乱了,都说不清货币是什么本位制了,可能乌龟壳也能做本位。现在,就是“金-铜本位制”,干净利索!

  秦法严苛,弄不好就剁鼻子砍头,这号令一出,那些外汇、宝贝,立马就成了古玩,搁在家里自我欣赏吧。

  这个“秦半两”的推广,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统一了币形。

  秦的铜钱是圆钱,外圆内方,从此“钱”的形状就固定了,一直流行了2000年,到民国初年才被禁用。

  这个带方孔的圆形铜钱,还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尼、缅甸,他们的货币,都跟了“秦半两”的风。

  有人要问了,铜钱的中间为什么要有一个方孔?为什么不像现代的硬币不带孔?

  呵呵,这是个技术问题了。古代在铸造铜钱时,铸好了以后要打磨毛边,为了方便加工,就把半成品的铜钱穿在一根筷子上,打磨时它就不会乱转了。这就是方孔的作用。

  据说后来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做过一首诗,把铜钱戏称为“孔方兄”。从此,孔方兄也就成了钱的另一个别号。

  孔方兄虽然出世比孔圣人晚,但它常常向孔圣人挑战。由于咱们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所以,孔夫子常不敌孔方兄。到了现在就更是,孔方兄天下无敌,孔夫子只能靠于丹教授一个人发扬光大了。

  只有一个地方不大听话,那就是云南。以滇池为中心的那一片地方,从春秋晚期起,就使用贝币,祖祖辈辈用习惯了,秦半两也没影响到那里。一直到元代都开始发行钞币了,对云南也只能网开一面。到了明朝,政府强行在云南铸币,还是没人理。直到明末清初,贝币才慢慢退出流通领域。

  贝币到后来其实很不值钱了,明末一两银子,能顶500串贝币,但你挡不住云南同胞就愿意用它。

  也有相反的例子,据考古学界研究发现,华夏民族的贝币造币总厂——海南,恰恰就从来没流通过贝币。那个地方,从一开始有货币,就是孔方兄,大概是汉武帝那时候运过来的。

  也就是说,在远古的海南,贝壳就是贝壳,一钱不值,只有运到中原以后才有价值。这就相当于现在纸张和纸币的区别。

  当时的海南人,很有些郁闷吧,守着满海滩的贝币,跟守着一堆废纸一样,只能出淤泥而不染了。

  

  古代中国第一次发行的债券信誉不良

   秦始皇统一海内,商人最高兴了。从此壁垒打破,畅行无阻,用一种钱,四海一家,长一个脑袋就能记住汇率了。

  可是他们没高兴多久。秦始皇虽然客观上代表了商人阶层的利益,但政治家的野心有时候谁也不代表,只代表他自己。灭六国后,本应让百姓休生养息,可他还在那里踩油门,而且踩到了极限。

  他做皇帝才11年,你看他折腾的:内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外伐匈奴、征百越,每次大行动,都要耗费浩大民力。尤其在咸阳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共征发民伕70万人。还有当时服兵役的,在200万人以上,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人都被拉去服劳役了,商人还跟谁做买卖去?

  再说,就算再大的财主,也禁不住这么扔钱啊!

  从后世出土的“秦半两”看,轻重不一,显然后期的铜钱已经不够分量了,偷偷在贬值。秦朝法律是最严的,说半两就是半两,可是连国家都不能坚守承诺了,偷偷刮老百姓的油水,可见实在有点顶不住了。

  秦始皇不管那个,他照旧浩浩荡荡出去东巡。我们就让他在路上颠着吧,咱们抽空回顾一下春秋战国时的信贷是啥模样。

  我们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我们的亲身体验也告诉我们:有私有制就有穷富,有穷富就有借贷——人总不能活活饿死吧!

  世界上最早的借贷行为,是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亚,也就是现在老出事儿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那些地方。

  古罗马也有借贷,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他们制定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首先规定的就是债务法。规定说:欠了债,要还,过期不还要蹲监狱;蹲监狱算是轻的,弄不好把你当奴隶卖掉或者处死——那时候哪个杨白劳敢不还黄世仁的钱?

   咱们中国的规模性借贷起于何时,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肯定已很普遍。而且古代中国第一次发行债券,就在战国末期。

  有个成语跟“债”字有关,是什么,想想看——是“债台高筑”!

  对,这就是战国时候的事儿。

  事情发生在东周最后一个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那时候还顶着个“周天子”的虚名,实际上只是个小国的国君,忽然被六国诸侯说动了心,拼凑了5000多兵马,要和诸侯联合去打秦国。

  可是他太穷,就连这5000人的粮饷、武器都凑不齐,只好向境内的富户借钱,给了他们出具了借券,答应在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后来,他们这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和秦军交手,无功而返。富户们见周军回来,都手持债券跑来向周赧王讨债。

  周赧王哪有钱还?于是富户就闹起了群体事件,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周赧王给吵得死的心都有,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去避债。周人就把这高台叫做“逃责台”(古汉语“债”、“责”相通)。

  所以说,中国第一个发行债券的,是周赧王。

  “赧”,是因羞愧而面红耳赤的意思,所以有个“赤”字旁——看来,周赧王毕竟还是有羞耻心的,还不上钱,脸红了好几千年!

  古代政治家为什么借钱给穷人不要利息?

  周赧王发债券的事,我说说,你们也就姑妄听之,他这如果也叫债券,恐怕就是人类史上最搞笑的债券了。

  其实这叫“别券”,是古代的借款协议,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傅别”,形状可能和古代调兵用的“虎符”差不多。一块竹片,上面刻有借贷双方姓名、借款数额、还款日期,然后一分为二,各执一半。还款时双方要拿出来“合券”,还完了钱,要销毁,整个程序是很讲信用的。

  估计那时候的古人,还很淳朴,故意欠账不还的,不多,所以借钱都是信用借贷,几乎没有抵押借贷。

  有能力放债的人,当然是权贵、商人和地主。

  可怜巴巴借钱的人,当然是穷苦农民、渔民和猎户。

  那时候,据说借粮食的比借钱的多,这也不奇怪,吃不饱肚子才是天大的事。

  我们现代人,一辈子没借过钱的大概不多,谁都有三灾八难、一时不凑手的时候。要是连盒饭都吃不上了,不借怎么办?

  所有的人格、尊严、体面,遇到钱紧的问题,那都是一堆泡沫!别看“人文主义者”平时闹得欢,要是饿他三天肚子,他还是要自己去找饭吃。

  春秋战国那会儿,没准儿也有“金融风暴”、失业潮之类的,别的行业不景气,放债却是好时机。

  所以那时的大款们,都看好放债有利可图,差不多都在干这事,有的还专门把放债作为一个主要的生财之道。

  那时候借款的利息也很惊人,有的是二分利,有的是五分利,据《管子》一书说,最高的是十分利,也就是“倍贷”,年利息100%。也就是说,借出去1000枚刀币,一年里要收回来2000枚刀币。这就是高利贷了。

  齐国有名的孟尝君,放债的年息收入就有十万钱,靠着放债成了大富豪,白养了三千门客。过去我不知道这个,以为他是生性豪侠、出手大方,后来才知道他的钱来得这么容易,换了是谁,谁也小气不了。

  那时候高官也公开放债,法律不限制。晋国大夫栾桓子,就是放高利贷的好手,名义上是借款给人家,实际等于受贿。有人不缺钱花,为了向他行贿,就故意跟他借高利贷,“上贡”的钱就以利息的名义,名正言顺地送给他了。

  这招数不可谓不高明。可是,瞒得过老天,瞒不过众人。他的名声因此很不好,官场和民间都认为他是“失德”。

  不过,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也不都是财迷。

  有的人眼光就看得比较远。有一次宋国发生饥荒,大夫司城子罕就建议,国君应该“出公粟以贷”,也就是把国库的公粮借给饥民。他还建议,要命令高官们自己也要出血,把自家的粮食也贡献出来。司城子罕不光叫别人这么做,自己也带头,借给穷人粮食不记账——愿意还不还,他根本就不打算收回。

  这一来,饥民可算见到了大救星,《左传》上说,粮食放出来后,“宋无饥人”。

  在宋国的另一次灾荒中(这宋国真够倒霉的),公子鲍还把自家粮食全部拿出来,借给贫民。

  《国语》里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多次下指示“弃责”。楚共王、晋景公、齐景公,都实行过“已责”措施。“已责”,就是终止债权债务,跟“弃债”是一样的。

  这些政治家们,脑子并没进水,他们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他们也知道,有一种财富是无可估量的,那就是民心。他们不过是豁出一点钱来,“收买民心”。

  老百姓是知恩图报的,贤明的政治家们这么干并不白干,公子鲍就因为舍小家、帮大家,后来当上了宋国的国君,是为宋文公。

  要是你光跟人家握握手、摸摸人家小孩脑袋,就指望百姓对你感恩戴德,那不是太幼稚了?

  齐国有个田桓子,准备夺取政权,在借给贫民粮食时,大斗借出,小斗收回,不仅不考虑利息,连本钱也没打算全部收回。

  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主动要求去替孟尝君收债。他到了薛城,让官吏把欠债的人都召来,逐个核对了“别券”,而后一把火烧掉。欠债人喜极而泣,“民称万岁”——这该给孟尝君争取到了多少民心!

  如果“口惠而实不至”,光是嘴上说要富民,却一门心思要把老百姓兜里的闲钱给挖走,那怎么能坐得稳?

  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和高官,就是这样,有笨的、也有聪明的。那时的老百姓,生活得是好是坏,就看碰到的是什么样的主子了。

  孔子在财经史上只是一名小角色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孔子,在我们这个钱的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不过在财经方面,他可不是什么“至圣先师”、“文宣王”,而是个兢兢业业的基层小干部。

  孔子的出身,最早先是宋国的王室,甚是了得。后来祖先在政治斗争中失利,逃往鲁国,渐成破落贵族。

  他的父亲,史籍上习惯称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的一个武官,战功赫赫,还创造过以双手托起千斤闸门,掩护战友撤退的奇迹。这个事迹,几千年后让鲁迅先生激动不已,很想自己也做一回肩扛闸门的猛士。

  但是历来这样拼死命干的人,往往官都做不大,孔子的父亲终其一生只做到“乡邑大夫”。这个官,好听而不中用,比屈原那个“大夫”差得远,只是个乡镇级的小官。

  但是这位老将军的艳福不浅,早年娶了一妻一妾,66岁时又娶了一个20岁的大姑娘颜徵在,这姑娘后来就是孔子他妈。

  孔子的身世,有一段至今都有争议的公案。司马迁的《史记》上说,孔子是他父母“野合”之后生下他的。

  什么是“野合”?

  ——做爱时天当被子、地当床。

  这可有点,太那个……“小资产阶级”作派了,老将军怎会这么不检点?所以也有人怀疑,这样私密的事,别人怎么能侦查到?于是就有另外的解释,说是两人“老少配”,年龄太悬殊了,于礼不合,因此被称为“野”。

  有人考证,按孔子的生日推算,“野合”的那天应该是大雪满山,不大可能有夫妻以雪地当床。

  这个我们不管了,鲁国的纪检都没管,别人就更干涉不着。只可惜老将军没享几天的福,孔子3岁时他就死了。

  孔子真是个苦命的孩子,母亲也在他17岁时去世了。从这以后的打拼,完全就是草根式的奋斗,只能凭自己的脑子和体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像,都是他成为“圣人”之后,后代人按照想象画出来的,基本就是个农民化了的老寿星。其实孔子仪表堂堂,身高一米九一(也有说两米多的),被乡邻称为“长人”,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

  19岁上,他娶了一个宋国的姑娘(没准儿是逃荒过来的),一年后生了儿子。这时候的孔子,因为博学知礼,在鲁国很有了一点名气,生儿子时,鲁国的国君都向他道贺,还送了两条大鲤鱼来。孔子很感荣耀,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

  孔子这一段靠什么养家?估计是在乡间到处打杂。以后才有了一份“工作”,是在鲁国的权臣季孙氏门下,做了一名仓库小官“委吏”,实际上就是会计。

  孔子知道,自己没什么本钱,长得漂亮不当饭吃,想“啃老”也指望不上,只有埋头苦干。他倒也不嫌这工作琐碎、鄙俗,整天守在仓库里,收货发货,记账算账。那时候记账,是在竹简上,每进出一批货,就要刻上一刀,他是一刀都没错过。

  这工作虽然低贱,但是干好了也不易。他的前任,就是因为账目混乱,有贪污嫌疑,结果被季孙氏撵走的。

  孔子不同,他知道苦孩子就得下死力、干苦活儿,才有出头之日。久而久之,他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会计当而已矣。”也就是说,会计这活儿,没别的,精确而已。

  据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句会计格言。

  季孙氏感到很惊奇:想不到这帅男能把这工作干得这么好!一高兴,就给孔子换了一个管制“乘田”,不过也还是小官——管理牛羊。

  孔子毫无怨言,还是一丝不苟地干。他后来曾经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话不假,他年轻时,比这更低贱的差事都干过——民间乐队里的吹鼓手。人家婚丧嫁娶,他去给人家吹喇叭!

  孔子的成功,没有什么窍门,苦干加上远大志向。

  孔子早年干的小官,是不入流的,连正式的“出仕”都算不上,直到50岁以后,才当了几年高官。但他从30岁起开始做的民间教育工作,让他扬名天下,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他的思想,就是在今天,也被于丹阿姨煲成“心灵鸡汤”,温暖着千千万万的人!

  他之伟大,还在于说的都是大实话,没有一句是让人听不懂的。他发迹后,齐景公向他请教治国方略,他回答得很朴实,但是一针见血:“政在节财。”

  你看现在,他的话不还是真理吗?

  毛泽东在还没批孔时,对孔子的那一套思想遗产还是很重视的。1949年他在新政协会议上见到会计界的老前辈徐永祚,还幽默地称呼徐先生为“孔夫子的同行”。

  能做得了“鄙事”,才是成功的基石——帅小子们可要都记住了。那种命运超级好,干什么都一帆风顺的人,上帝早晚要灭他,这里面没什么道理可讲。

  在当今金融危机影响下,工作难找,薪酬又低,但是别忘了:能不能做“鄙事”,那是上帝对你的考验。说不定,做了一份“淡得出鸟”的工作,反而有希望将来流芳百世!

  古代金融界的一杆孤独大旗

  前面我说过,做人要做“国际象棋手式”的人,看问题要看到隐形的规律。

  规律从来就是隐形的,聪明人看得清,老实人看不见。否则怎会有人先富起来,有人赚不着钱只得号称“坚持理想”?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完美境界。而穷——温饱尚且吃力,配谈什么理想!

  所以我说,穷人不讳言自己穷,那才是真有救了。穷人要是嘴硬,用猪皮抹嘴,说“我很穷,但我的思想很富有”,那不是孔乙己?

  会下国际象棋的都知道,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从我方到对方有一条无形的对角线,谁先占住这个对角线,谁就必是最后的大赢家。

  这个对角线,没人给你画出来,你得自己会看。在金融界,这样的隐形对角线有很多,专门检验你脑子聪明不聪明、眼睛盲不盲。

  在咱们中国,自从诞生了钱这个好东西,对它神化的有,对它赞美的有,对它鄙视的也有,但是对它能看透的人不多。

  春秋时代,中国历史上就出了最早能看透钱的人。

  那不是孔子。孔子门生满天下,而他,是一杆孤独的旗,名字就叫“单旗”。

  单旗先生也是知识分子,在春秋末年给周景王、周敬王当过卿士。“卿士”这个官,就是后代的宰相,总领诸臣的顶级大官。

  在他那个时候,就有“货币战争”,他就是第一位货币理论家。

  他的理论,到现在我们的央行还得遵循,不遵循,就要出乱子。

  ——人之伟大,就要伟大到这个程度,两千年后,人们也离不开你。“孔家店”现代以来至少被砸烂了三次,中国人照样活,活得好不好另说。而单旗先生这杆旗,你要是砍了,第二天咱们就都别想活。

  他所伺候的周景王,是个穷王。因为王室衰弱,财政上相当窘迫,连喝酒的酒具都要靠各诸侯国赠送,于是他就想“铸大钱”,以解决问题(见《国语》)。

  所谓“大钱”,就是现在的“大面额钞票”。不过现在的货币,只是一张纸,印上100元和印上1元,成本是一样的。金属货币时期不同,钱还没完全摆脱称量货币的胚胎,半两的钱,一般必须重半两,有时候含铜少一点,但总重量还应该是半两。

  而“大钱”,就是不足值的钱,比方说,明明只有半两重,却铸上“一百钱”的字样,把一个钱当一百钱来用。周天子,自以为是金口玉牙,说是一百钱,就是一百钱!财政经费不就够用了吗?

  事情是否这么简单呢?当然不。现在傻瓜都知道,这样做,岂不是要通货膨胀!

  单旗就跳出来反对。他说:这个金属货币,大王啊,有重的,有轻的。重的就是“母”,轻的就是“子”,相互间是有制约平衡关系的。不管轻重,都要够分量,也就是足值。

  他教育周天子说:这货币是干什么用的呢?一个,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就是“权轻重”;另一个,就是“以振救民”。振,同赈,也就是给老百姓买粮吃饱饭的。

  货币的两大功能,他都给说到了,一个价值尺度,一个流通功能。就是没说货币是供大王老人家吃吃财政饭的。

  这一说,就明白了吧,铸币的轻重,是要根据流通情况而定,不是由着大王性子来的。如果商品涨价,老百姓感觉手头的货币重量太轻,买一只羊得背去好几大串钱,那就要铸重币,一次拿一枚就行了。

  这叫“母权子而行”。权,是“根据情况而定”之意。

  反之,如果物价很低,老百姓手头全是“大票”,没有“毛票”,买什么东西商家都找不开钱,那就要铸小钱,与民方便,这叫“子权母而行”。

  铸多少重币,铸多少轻币,大王啊,是市场说了算。

  单旗说完这些,又找补一句:大王,您“废轻而作重”,不就是想占老百姓便宜么?结果必使“民失其资”,同时也是给自己“召灾”。

  民失其资可能不要紧,因为您的亲属没有一个是民。但是国家税收就要因为民穷而减少,您老人家的费用就会更不足了(王用将有所乏)!

  您一不够用,就要加紧搜刮,民不堪负担,只有逃亡一途,那就有大麻烦了。

  本来财政不是供您胡吃海塞的,而是有备无患的。“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老百姓一跑,您税征不上来,一点风险预备金都没有,国家就要大崩盘了!

  这,就是著名的“子母相权论”。

   单旗的这个理论,又叫“金属主义论”,主旨就是铸造货币要足值,不能毛。因为金属货币时期,钱本身还是个物件,有原料和制造成本,工序很麻烦,利润也不是太高,所以“钱”还是值钱的。假如面值超过实际重量,钱的价值就“虚”了。

  这个理论,对后代的影响那就大了。

  唐代有个政府理财家第五琦,不大相信单旗的,把这个理论演变成了“虚实相权论”,认为完全可以铸造不足值的钱,也就是一定数量的“虚钱”,既可方便流通,又可弥补“国用不足”。

  他想得美!结果,政府一当十、一当五十的“虚钱”一出来,单旗说的就应验了——货币贬值,谷价腾贵,民多饿死,第五琦也因此备受责难,下了台。

  后来宋代又发明了纸币,钱就完全脱离了实物,变成纯粹“虚”的了,一张纸而已。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当过地方财政官),便又把金属钱比作“母”,纸币比作“子”,主张纸币发行量要与原有的金属币相平衡,要保证两者能够自由兑换。他认为这种“母子关系”也要相权。

  单旗的头脑是一流的,能预见货币未来发展几千年。可惜周景王穷怕了,不听他的,非要铸大钱。

  不过,也有当今的学者质疑,说周景王时代的钱,是“空首布”,也就是铲子币,没有所谓大小之分,单旗的这个“子母相权”理论,可能是战国人的伪托。

  ——就算是战国人假冒单旗,也不简单,起码他们在那时候就懂得:不能滥发货币及其衍生产品,否则“民失其资”,国损税收,大崩盘就在眼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6972.html

更多阅读

上江洲眼中的黄金时代 上江洲是真的吗

早上好!有些人问我黄金时代是什么样的?耶稣曾经在几千年前就和大家说过,将来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样的,那就是说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凶猛的狮子会和绵羊一起相互的玩耍和嬉闹。我是神,我和神是一体的,这就是真我一体的境界。耶稣曾经用另外一个

陈阿信,我要怎样追上你的脚步? 神舟是怎样追上天宫的

真心感谢命运让我生在这个时代,和五月天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想想早出生个20年或晚出生个20年,就遇不到五月天了!你要说20年前不是有披头四吗?是。曾经的披头四是英国的骄傲,是全世界的骄傲。但遗憾的是,披头四唱的是英文歌,人家说语言就

《时代广场的蟋蟀》内容简介 时代广场的蟋蟀简介

《时代广场的蟋蟀》内容简介这个童话写于20世纪60年代。来自康涅狄克州乡下的蟋蟀柴斯特是一只具有较高音乐天赋的蟋蟀。它有着奇妙无比的鸣叫声,因为贪吃而不小心被挤入野餐盒中,意外地被人带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车站。面对陌生、

我只想做个幸福的女人转 幸福的女人 电视剧

我只想做个幸福的女人,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女人。有你时时刻刻、日日夜夜陪伴在我的左右,幸福又能离我有多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爱情境界呀!然而,如今快节奏、压力重重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这

声明:《我女友来自武侠时代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为网友男神的身上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