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境界与长寿企业
古往今来,中国人十分讲究安身立命,人们不仅渴求健康,还渴望长寿,但凡人都会这样,企业也是如此。所以,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的内心渴望,追求长寿公司、百年基业便是企业的远大理想。健康已是不易,长寿则更难,但知难而进、追求长寿的本身也表明了企业家做强、做大、做久的事业胸襟与精神境界。
积极的人生目标在于努力挑战,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不断超越。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只是自身对物质生命的追求,而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基业长青的成功预期,则反映着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定位,也是一名企业家向事业家更高精神境界的跃升。拥有健康和成功,是幸运的,如果能将健康和成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成为长寿公司,实现永续经营,无论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企业如何才能长寿?与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一样,企业也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从战略的制定、执行到战术的设计、组合,包括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来自内部的种种考验。所谓中小企业“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的说法,也说明企业要想保持健康长寿绝非易事。
但是,放眼世界商业史,百年老店乃至二三百年历史的公司并不在少数。长寿是企业的立命境界,“立命”与“安身”具有内在联系,就像一个人那样,安身体现着生命的存续,立命则体现出生命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立身体现着企业的物质状态,立信体现着企业的精神品格,立命则体现着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信仰,体现着企业经营发展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企业立命境界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成功而进行的战略举措,是企业迈向更高一级境界管理的关键一跃。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立身、立信、立命境界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立身境界的获得主要反映在物质生命境界的获得,而立信境界与立命境界的获得则可视为精神生命境界的获得。一个人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反映的是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即便这个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只能证明这个人在物质生命体上的成功。如果一个人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在身体上的健康与活力,还想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生命质量更加完美,就必须超越于物质境界的满足而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上健康的人,身体才会更健康;精神上强大的人,身体才会更强壮。所以,人们对于健康体魄的渴望、精神境界的向往,都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
企业在境界管理上的追求也是如此。只有在立身境界上反复修炼才能使自己体魄强健,只有从立身境界提升到立信及立命境界,企业才可能在物质上更强大,精神上更富足。而这正是企业从平凡走向出众,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一步。世界上百年长盛不衰的所有公司的发展都证明: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是企业历经风雨饱受沧桑而屹立不倒的秘密武器。美国3M公司自1902年创建以来,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直接或间接地在使用它所生产的6万种产品。其间不管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多次巨变,但公司始终屹立不倒。人们普遍认为3M公司的成功密码在于创新,3M则认为100年来支撑公司基业长青并始终没有多大改变的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以客户为第一排序的企业价值观。从根本上说,中国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可以将企业的未来、愿景与使命塑造成近乎虔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
长寿企业与文化管理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文化作为社会构成的三大系统之一,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今,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是人们在企业管理领域不断探索和深入的结果。在众多的管理方法中,企业文化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企业文化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现代化大生产为背景的美国,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称为“第四代管理”,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之后企业管理的又一座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扩大且逐渐成为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范围和竞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纯理性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奏效,从以组织技术严密控制的制度管理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化和人性化管理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管理的一种潮流。
100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挫折使美国惊醒:在东方的日本,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企业充满竞争力,并在许多领域大步超过了美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学家均前往日本考察学习。专家们发现,美国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物力财力等,而在于美国的管理过于倾向组织结构、战略计划、规章制度,而忽视了对人的重视。美国在研究了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后,迅速把目光转向对本国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成熟,距今只有约30年历史。从时间上看,还没有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吸取了社会科学领域多种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二是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一直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从企业文化成长的历史来看,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完善,管理内涵的丰富,都离不开管理学的发展所给予的营养。也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式的理论视野,使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一门成熟的管理学科。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吸收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学、CIS形象战略等重要内容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说,企业文化既是一门思想性极高的管理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经营科学。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学界及企业界的持续关注。企业文化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说与做、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
综合学界的主要观点,笔者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独特的柔性竞争力;它既是一种管理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它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以价值观培育为最终归宿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国有组织形式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它迫切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正是中国发生的新的企业改革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中国管理界的一场革命。
长寿企业与儒家之道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历史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这是孔子在总结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冯友兰先生认为,作为中国第一位教师,孔子觉得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这个缘故。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孔子在传述传统制度和观念时,所作出的解释则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后人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积极肯定,再一次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人性是善,还是恶,换言之,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讲得很清楚。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就是行“仁”。但是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而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对人的本性问题的认识,都源自孔子的基本思想。
实际上,中国先贤的很多思想与西方先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对于人性、人的美德、人的智慧等命题,同样可以从西方的许多思想家那里找到源头。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休谟认为,仁爱分为特定的仁爱和一般的仁爱,特定的仁爱是对亲人的血缘亲情等,一般的仁爱是对与己无关的其他人类的广博的胸怀和慈善的心肠。作为一种自然之情,一般的仁爱所以成为社会性的德行、构成个人价值之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利他的倾向。
综观西方管理思想史,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偏重于把人视为“经济人”,因而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科学管理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强调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从而使得工人与企业主的关系异常对立。随着梅奥的霍桑实验首次把“人性”问题引入管理学,并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说。此后麦格雷戈的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都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人的优点的褒扬、激发,来对人的潜能产生强烈的诱导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等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的是既要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注重因管理对象、环境、条件、目标、内容等的不同,通过对被管理者采用诱导、分权、授权、鼓励等管理方式,把工作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从而获得管理的最佳效果。
可以说,儒家之道是中国哲学管理思想的核心,将儒家之道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无疑是中西管理思想与方法在经营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也是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更高一级阶梯,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企业及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具体路径、方法上,就是针对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构成与员工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组织行为、人事管理、人际关系中更多地吸取儒家文化的优长。而针对企业的使命诉求、愿景塑造、战略制定、市场运营、流程管理、价值观培育等,则应更多地采纳文化管理模式。总之,应充分了解西方科学管理模式之文化管理与中国哲学管理思想之儒家文化,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推动两者相互打通、彼此融合。融合得越深,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