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解读金融危机:直击华尔街风暴》
美国财政部也正在考虑效法英国向银行直接注资,以便让银行能获得新的资金并开始放贷。而几天前,直接注资还不在美国财政部的考虑范围之内。 国有化救市方式总是让这些欧美国家的政府身背道德风险,上周六峰会时四国领导人就提出要游说放宽禁止政府援助和垄断的欧洲规定。而在宣布救市计划前一天,英国政府已率先颁布该国银行业改革法案。此次银行业改革的核心是一项特别决议机制,该机制授权英国政府在银行陷入破产危机的时候出面进行干预,包括对即将破产的银行实施国有化,或将其转让给私营企业,或成立一家过渡银行来监管其资产。该法案的适用对象包括银行以及建房协会。英国反对党已表示,将支持该法案通过。 欧盟国家首脑们已表达了进行国有化救市的决心:英国首相布朗表示,欧盟国家不会让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因缺乏流动性而倒闭。法国财政部长则说,法国政府不会让任何一家法国银行倒闭 美国财政部在10月份则有了更宽泛的权限,根据近期颁布的一项法案,允许政府在财政部长与美联储主席磋商后认为对"推进金融市场稳定"有必要的时候买进任何"金融工具"。而保尔森还有另一招杀手锏,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以不变应万变:不予置评。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我们正在经历历史。 一段没有人愿意经历的历史,一个只有在书本中的"1929年"才有过的历史;但如果人们忘记了历史,历史就会重演,让一场同样大的危机复活。 而此时,一个凯恩斯的幽灵也正在全球复活。 70多年前,凯恩斯就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认为由于"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本身并不能避免萧条,而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发挥作用。全球央行本周的联手救市,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的必要性。 政府的信用,将是最后的信用,人们最后的信心所在。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树立的正是政府的信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大萧条"起被重新定义,混合经济被各国实践,争论焦点只是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多一些?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被怀疑、被抛弃,更加关注市场的古典自由主义以新自由主义的面貌复活。此后,以"撒切尔主义"为代表,欧洲国家开始将大批国有企业私有化。 美国也不甘落后,在"喧嚣的90年代",只要市场不要政府监管的潮流登峰造极,终于导致了网络泡沫、公司重组泡沫、金融泡沫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