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生角色转换: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
谭盾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绝对不是某银行的“门口”,因此他积极地换了“地盘”,进入了音乐厅,最终成为知名音乐家。而那个黑人琴师把自己的目的地定位在“门口”,所以他永远都只能在“门口”拉小提琴。 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清楚自己应该去向哪里。去哪里,说到底就是给自己一个终极的任务,或目标。比如,你知道自己要去买书,就会去书店;知道自己要去看电影,就会去电影院;知道了自己要吃饭,就会找餐馆。只有目标明确了,你的选择才会明确。 其次,心里装上指南针,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如果不想走弯路的话,在现在的立脚点与终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跟着这条线走。 有两个计算机专科的毕业生,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计算机“发烧友”,两人都立志要在所学专业上有所发展。 然而,他们在毕业后,很快就陷入了找工作的烦恼中。专科文凭、没工作经验、父母均在北京打工,没有任何背景……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城市,以这样的条件找工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其中一个男孩在“急需一份工作,否则就没面子了”的情况下,来到一个药品公司做业务员,推销该公司的药品。尽管他对药品毫不了解,对销售毫不感兴趣,但他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在公司本身有了一定的销售渠道,所以他做起来并不太辛苦。两个月下来,他顺利通过了试用期,所以就留了下来。 另一个男孩则“不信邪”,他在不断的应聘、碰壁、再发简历的过程中煎熬,他省吃俭用,接受同学的救济。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找到与理想接近的工作。两个月之后,他终于到一家网络工程公司做了一名临时工。他的工作任务就是为工程师们跑跑腿,递递东西。工作很辛苦,待遇也很低。当他的同学每月拿2000元工资的时候,他的工资还不到1000元。 几年后,第一个找到工作的男孩仍在做销售,此时的他已经厌倦了销售,感到有些疲惫,因为他始终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而且业绩平平。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这份工作。而另一个男孩,经过几年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已经成为了一家电脑公司的技术主管。 第一个男孩,虽然很快找到了工作,却是一份与他的职业理想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浪费了他的时间,而且对他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第二个男孩虽然找工作的时间长一些,但他找的工作与他的理想接近,在工作的过程中,他能学到很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他找第二份工作的资本。 不要以为理想是说着玩的,以为你现在还年轻,以后有大把的时间去完成人生目标。要知道,弯路走多了,很容易迷路。 一旦大方向定了,就要坚持、坚定地走下去。左顾顾,右看看,不仅白白耽误时间,而且会加倍影响你行走的进程。 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 我第一次听到“人生规划”这个词的时候,处境很窘迫。前两份工作都是正干着,被老板辞掉了。辛辛苦苦地找到第三份工作,一天,销售总监在给我们做辅导的时候,说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当时听起来,觉得这个词很深奥。 那时,我真的是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从来没想过什么规划。尽管我当时的目标已经很明确——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为出色的销售员,但我一直以为只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到老板的认可和奖励,我的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现在听他说起来,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你有没有想象过十年后的你是个什么样子?”

我摇摇头。 “五年后呢?” 我仍然摇摇头。 “如果有一天你丢掉了这份工作,你会怎么样?” “当然再找一份工作啊!”我觉得他的话有些多余,“找一份对自己的前途有发展的工作”。 “你有没有想过你工作是为了什么,你是否能得到你想要的,你又怎么去得到,诸如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