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生角色转换: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
闷闷不乐的他常常跟林旭抱怨,“为什么每个地方都容不下我?”他对林旭说,“好羡慕你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能挣到钱。” 林旭说:“看你对色彩的感觉也不错,不如你跟我一起做设计吧!”林旭半是安慰他,半是鼓励他。 这一句提醒了他。他从小对美术感兴趣,上中学时还读过几年的业余美术班,现在也经常涂涂鸦、画漫画,只是从来没想过要靠美术吃饭。 他真的按林旭的要求设计了几幅作品,林旭指出了作品的不足之处,但也看出他是个可用之才,于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做设计。 现在的他已经成了林旭的合伙人,专为林旭的设计工作室提供作品。从他每日的专注和喜悦中,我知道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没有正式的“工作”,却时刻都在用心“工作”——他用心地做设计,再也不用担心被谁炒掉,或丢掉饭碗了。 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很幸福。而幸福的人通常是这样一类人,即他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与他的生活目标相一致。比如,一个有着很强组织意识、文字天赋和教诲倾向的人,就很可能从编辑、教师等职业生活中得到满足;一个对他人充满热情、乐于沟通并时刻准备说服别人的人,就很适合去做销售工作。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在热爱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不要说自己没什么爱好,也不要说自己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个人都必定会有一些爱好,只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世界头号投资大师巴菲特,小时候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与一般孩子无异,甚至还不如。许多人都嘲笑巴菲特行动、思维缓慢,但巴菲特却将这一弱点转化为自己最大的优点——耐心。同时,他还发现自己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并对其充满了兴趣。

在27岁之前,巴菲特尝试过无数的工作,销售、法律顾问、管理一家小厂,但最终他结合自己的优点——耐心、对数字敏感,将自己的职业转向为一名投资家。在明确的职业规划引导下,巴菲特拒绝许多外来的诱惑,也忍受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按着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前进,最终实现了一番惊人成就。 从现在起,挑出自己最擅长的事项来发展,把兴趣和能力结合起来。如果你坚持认为找不出兴趣,认为自己没什么特长,那就尽可能多地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比如,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或者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有时候,你之所以对任何事都没有激情,是因为自己接触面不够广,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谈得上是否喜爱呢。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仅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不要以为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兴趣其实是培养的,一些东西,也许一开始你只是稍微有些兴趣,然而越深入接触,会越不舍得放手,那么,那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记住,撇开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无异于抛弃了自己最重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