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 抑制投资激活消费,调整需求结构



摘要:2002年起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增长周期,投资、消费、进出口加快增长,经济生活出现活跃景象。而进入2004年后,投资高速增长,煤电油运及原材料出现供给紧张,各类价格指数逐月上升,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逐步加大,对此部分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整体过热。而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整体过热,目前只是局部过热,其中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居民消费相对乏力的需求结构矛盾。多年积累的需求结构矛盾严重影响着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问题。所以,建议抑制增长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采取多方措施激活消费,调整需求结构。

一、经济并未出现整体过热

    2003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6694.0亿元,增长9.1%,增幅比上一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势头。进入2004年,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2003年第四季度我国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2%,今年一季度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上升2.8%,同时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前三个月,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7.4%、8.1%和9.5%。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价格水平的上升,引起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供求关系来看,我国还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中。据2003年下半年商务部的商品调查统计,6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1.5%的商品供求平衡,而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78.5%。就GDP增长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3年GDP年均增长为9.4%,1991-2003十三年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7%,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25年的平均增长率,也同时低于10%的潜在增长率。综上所述,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经济并未出现整体过热现象,但确实存在投资过热可能引发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投资增长过快,投资与消费失衡需引起重视

    就目前而言,投资增速过快、投资规模过大和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需要引起关注。在我国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由于投资增长持续明显高于GDP的增长,而消费增长又慢于GDP的增长,使得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1979-2003最终消费年均增长7.0%,固定资本形成年均增长13.6%,消费的增长远远低于投资增长速度,导致消费率下降和投资率上升。1978年我国的投资率为29.8%,2000年投资率上升到36.5%,到2003年又上升6.3个百分点,达到了42.8%。而同期消费率却是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了2000年的61.1%,2003又下降到了55.4%。目前发达国家消费率平均水平在80%左右,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区)一般也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却不足60%。可见,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消费比例失衡。

    1998年以来实行的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促成投资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几年来,持续高增长的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在战胜金融危机等外部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1-2003年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61.5%,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有其客观原因。一是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投资需求大有一定必然性。二是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国外一些加工工业正向我国转移。三是前些年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投资提供了有利的基础环境,前几年规划储备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四是因“瓶颈”制约的市场信号使重要原材料、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投资明显加大。五是由于人们对宏观调控的预期加快了投资进度。

    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需要与消费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进入200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最终需求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99亿元,增长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尤其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很突出。一季度,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同比增长107.2%和101.4%;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为0.4%和37.7%。这种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扭曲。另一方面,投资的高速增长势必加大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加大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建筑材料的全面大幅上涨反过来又拉动了相关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与重工业之间的这种循环,与社会消费脱节,很可能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进一步加剧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而投资扩张的连带效应很容易形成投资“泡沫”。 “泡沫” 一旦破裂,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就会出现过剩,经济就将从“大起”转向“大落”,从“通胀”转变为“通缩”。

三、投资与消费失衡引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从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则逐渐上升,这与三次产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但第三产业上升缓慢且出现波动现象。2003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2.3%和33.1%。第一、二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0和2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30多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缓慢和规模相对较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的功能。2003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9.1%、21.6%和29.3%,近一半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就吸纳力来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过程是技术、资金替代人力的过程,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安置下岗职工,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进一步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导致了失业问题的加剧,而且还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反过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进一步失衡。所以,在此阶段,必须重视调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抑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需要大力激活消费。

四、抑制投资激活消费

    抑制投资规模和结构方面国家已出台多项措施,如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开发等四个行业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等措施来抑制投资增长势头,并初见成效,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5月当月投资同比增长18.1%,增幅比4月份分别回落16.6个百分点。

 消费者需求 抑制投资激活消费,调整需求结构
    抑制投资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的着力点应逐步转向激活消费,尤其是占大多数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农民的消费。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

    据统计,2003年底,我国人口达到12.9亿,其中,农村人口7.7亿,占全部人口的59.6%。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增长非常缓慢,城乡差距日益拉大。1998-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现价计算)8.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3.9%。增长速度的差距导致实际水平的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90年的1:2.2,扩大到2003年的1:3.2。收入的增长直接影响消费的增长速度。1998-2003年消费年均增长6.4%,其中城镇消费增长6.7%,农村消费仅增长4.2%。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国内消费不能充分激活的原因。

    2、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

    国际和国内发展轨迹证明,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1998-2003年我国增加9683万从业人员,其中,第一产业减少2368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加2221万人和9830万人。6年间,第三产业净吸收从业人员数是第二产业的4倍,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部门。研究表明,1998-2003年第二产业每增加亿元增加值吸收764人,而第三产业则能吸收8461人,比第二产业多吸收7697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促进城镇服务消费,增加消费整体水平和提高消费质量。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对预期消费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边际消费倾向却在下降。1998-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6%和3.9%,而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仅增长7.6%和3.1%。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于未来住房、医疗、退休保障及子女入学等支出增长快于未来收入增长的忧虑增大;二是当前就业及在就业问题的急速加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就业及收入不安定的恐惧。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当期收入不能当期消费,积极储蓄和积累消费。就农村而言,看医、劳保、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所以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顾虑,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在就业问题的急速加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就业及收入不安定的恐惧。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当期收入不能当期消费,积极储蓄和积累消费。就农村而言,看医、劳保、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所以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顾虑,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632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消费者研究:品牌溢价消费行为

  中国消费者研究:品牌溢价消费行为  为什么人们原因花高价买同样功能的名牌?每次溢价消费行为都有一个理由。创业者必须用一句话找到这个根本理由,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品牌经理要想紧跟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

消费者对环保的认知 消费认知的“破与立”

关于认知的平衡认知总是处在一个短暂的平衡状态,直到这种平衡被打破,并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新的秩序。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如此、家庭如此、团体如此,消费者对特定行业的消费认知亦如此。一个再普通的消费者,也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自然的迷局 消费,金矿的迷局

      【社会经济学漫谈】四、消费,金矿的迷局  上节谈到三架马车之一的投资,今天就要谈谈拉动经济的另外一架马车,消费。时值两会之际,我们的专家迟先生说,如果消费能够有效释放,可保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速至少10年。消费就像一

消费者需求预测 预测消费者需求的“三把钥匙”

营销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可获得性和预测。可获得性涉及到我们的消费者使用何种技术(应用程序,手机网站,活动微型网站等)与品牌进行互动,以及我们如何去主动回应(订阅,喜欢,跟进等)。而预测可以创造出非常成功的营销活动,但是市场营销者在对消费

声明:《消费者需求 抑制投资激活消费,调整需求结构》为网友嗜酒孤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