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纸币价值的源泉——兼与数学商榷“劳动造币”
求心Dammos 2005/04/03 我在《过剩经济学》中,提出了纸币涌现价值论。认为纸币的价值,是在社会商品交换关系中的一种涌现。新特性(价值)的涌现,是事物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的必然结果。低层次不具备的特性,到了更高的层次上就会涌现出来。因此,我们考察事物的特性和价值,必须在事物所处的那个层次上去考察。思想和意识,必须是在人这个层次上去考察,而不能在解刨学上去考察(我大胆推断,解刨学不可能在人体内分离出思想和意识)。纸币的价值,也必须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去考察,而不能把它拿到“印刷纸”这个层次上去考察。那些矢口否认纸币价值的学者,就是把纸币从社会商品交换关系中分割出来、孤立地看待纸币,把它仅仅当成是一张印刷纸,也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纸币的价值源泉
1、节约交易费用 货币的使用,给人带来的最大方便是节省了运输费用。试想,如果不用货币,而是实物交易,把东西搬来搬去的,有多麻烦。货币的使用,满足了交易中要求自由分割价值的需求。金银,具备了携带方便、无限分割的特点。因此,金银充当了货币。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没有货币,会给我们带来多少不便!而货币的使用,会带来多少便利,会节省多少交易费用。在这两者的差距之间,货币的价值就涌现出来了。而且理论上已经证明,实物交易时,有些交易甚至无法完成。金银作为货币,可以节省交易费用,这是金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原因,而金银本身具有价值,是次要的。到了纸币,就彻底抛弃货币介质本身的价值了。很多东西具有价值,为什么不能成为货币?如粮食,本身有价值,广泛使用,但没有成为货币,原因在于运输费用高,难储藏(不过,有些地方确实出现过用粮食作为货币单位的情况)。 可以说,任何一样东西,只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就可以成为货币,被普遍接受。这就是携带方便、任意分割、等值性、延续性。前两点已经说了,而这里提到的“等值性”就是无差别性。1两黄金等于另1两黄金,1元等于另1元,但羊和牛有大小肥瘦之分,1只羊就不能等于另1只羊,1间房不能等于另一间房。这里提到的“延续性”就是这种货币是可以永远传递使用下去的,不存在使用有效期限的问题。纸币本身的特点,完全具备了前三点要求,而第四点“延续性”的要求,是由政府来作保证的。事实上,只要货币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的这种属性不丧失,那么,人们就不会拒绝接受货币。因此,货币的“延续性”并不一定需要政府来保证,市场本身就可以保证。另一方面,纸币与金属脱钩后,政府已经没有赎回的义务,已经没有保证“延续性”的义务了。货币的历史,是不断演化、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历史,货币的历史,始终朝着节省交易费用、方便交易这个大方向发展的。货币的价值,就在于比不使用货币要节约交易费用。如果我们人为地增加这种交易媒介的费用,则等于增加了交易费用。这与我们使用货币、降低交易费用的初衷相悖。
2、促进分工,提高效率 目前的工业产品,必须经过成百上千的工序,必须通过复杂的市场组织才能生产出来。如果没有货币,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一个人是什么也生产不出来的。比方说,某人月薪1000元,他用1000元买回来的东西,如果要他自己生产,别说1个月生产出来,恐怕永远也生产不出来。因此,每个人用自己相对简单单一的劳动换取货币,再以这些货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参与市场分工合作,可以使劳动效率提高几万倍、几千万倍!没有货币,这是办不到的!因此,货币的价值,就在这里。接受和使用毫无价值的纸币,每个人都是受益的,而且受益很多很多。 3、节省储藏费用。一个人打了很多鱼,一时吃不完,就把它换成货币,等想吃的时候,再买回来,免却了保藏费用。 4、节省折旧费用。 你买一套房,如果自己不住,且物价稳定,那么,过几年你的房子就成旧房了,价值自然损耗了。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货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交易、来源于市场,而不是来源其货币介质本身。纸币的价值,是在市场这个高级层次上的一种涌现价值。由于使用货币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因此,人们会自觉地、自愿地、自然地接受了货币。认可货币的价值,是认可这种介质作为货币的价值,而不是认可这种介质本身的价值。就像一份契约,人们看重的是契约的价值,而不是那张纸的价值。人们接受纸币这份契约,完全是因为有利可图。因此,人们才会拼命地赚钱、攒钱。 总之,纸币的价值,并不在于纸币介质的价值,而在于使用与不使用的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别,才是纸币真正的价值——一种涌现价值。纸币的使用,节省交易费用、节省储藏费用和折旧费用,这是它在社会商品化交换关系中涌现出来的初级价值,而参与分工、提高劳动效率,是它的更高级的涌现价值。 数学之所以一定要化功夫去“造钱”,是他仅仅看到了货币介质本身的价值,以为货币用于交换,是以其本身的价值来交换的,而没有看到货币在商品交换关系中涌现出来的价值。没有看到契约的价值,只看到了一张纸的价值。事实上,如果数学造出来的千元钞有1台电脑的功能,可以看电视、可以上网,我看1户人家有那么几张也就够了。人们对于实物财富的追求,必然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是,对于货币的追求,没有极限。然而,一种可以充当货币的“电脑币”,富人绝对不会满足于几千元的水平,必然要大量地囤积起来。那么,这些被囤积起来的“电脑币”,其本身的价值根本就无法发挥出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囤积纸币就不同,他仅仅囤积了毫无价值的纸,抑或一个数字符号,仅仅囤积了货币的价值,而没有造成实物财富的浪费。
二、通货膨胀的担忧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担心,按人发钱会发生通货膨胀,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为了说明问题,必须介绍我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核心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各种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生产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硬件”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了,再增加货币,只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这属于短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资源闲置、通货紧缩、人员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这属于过剩经济学研究的对象。1、总供给。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总供给是指全社会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品总和,也就是教科书中所说潜在GDP,也就是所谓充分就业时的GDP。 比方说,整个社会的粮食产量是由土地的多少、土地的丰瘠以及劳动力的多少、劳动力的质量来决定的;而工业品的产量,是由机器的多少、厂房的大小等因素决定的。 当经济衰退时,人口失业,大部分机器处于闲置状态,全社会的实际的产量远远低于其潜力。据资料统计,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在1950年到1995年的几十年间,一直在衰退时的70%和繁荣时的90%之间变动。主流经济学把总供给说成是价格的函数,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试想,如果在一夜之间,国家下令把所有商品价格的小数点左移(或右移)一位,社会的生产能力会发生根本变化吗?不会的。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厂房还是原来的厂房,原来能生产多少东西,现在仍然能生产多少东西。
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很充裕,他们缺乏的是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可以凭借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参与分配,从而驱使资本家百倍地致力于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机器的使用,使得人类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上万倍、上千万倍。因此,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总供给能力取决于这个社会的资本量,即: Ys=ΘK Θ单位资本的年产出, K参与分配的资本存量 在这里,我们仅考虑参与分配的资本,因为只有参与分配才参与交换,才能够算到GDP中,对于那些不参与分配的资本(如道路等公共产品)的产出,我们不算到总供给中。2、总需求
我们知道,经济学里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购买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口袋里有多少钱;二是欲望,就是说你想不想要那东西。有钱没欲望,不是需求;有欲望没钱,也不是需求。既有钱,又有欲望,才算是需求——有效需求。写成数学表达式,就是: Ys=min(钱,欲望) 这就是说,有效需求等于钱和欲望取最小值,服从短边原理。 资本家钱多,他的钱远远大于欲望,所以,它的需求是由他的欲望决定的。我们把这种需求叫做“主动需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欲望,二是投资欲望。消费欲望肯定是有限的,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论述;投资欲望也是有限度的,当经济不景气时,投资欲望不会很高。很多人对资本家的投资行为认识不深刻,认为资本家有钱就投资,去赚更多的钱,好像资本家的钱永远也闲不住。实际情况是,如果你乱投资,会立即破产。如果资本家那么热衷于投资,怎么会有需求不足呢?怎么会出现资本品生产过剩呢? 因此,资本家的需求就等于: YsK=min(资本家的钱,资本家的欲望)=资本家的欲望现在来研究一下穷人的需求。穷人的消费欲望远远没有满足,但他们没有钱,他们的钱小于欲望,他们的需求由他们的钱决定的,他们的钱只有通过给资本家打工挣来,我们把这部分需求叫做“被动需求”。写成公式:
YsL=min(穷人的钱,穷人的欲望)=穷人的钱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资本家的欲望”与“穷人的钱”之间的关系。假设“资本家的欲望”为每天1万元的商品,每生产1元的商品资本家可以得到75%,那么,在资本家认为不过剩的情况下,全社会总共生产: 1/75%=1.3333万元。 其中由“资本家的欲望”决定的“主动需求”为1万元,由工人的工资所得决定的“被动需求”为0.333万元。写成公式,便得: Yd=q/β q资本家的年需求(消费和投资), β单位商品的资本所得份额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是由“资本家的欲望”再乘以一个乘数决定的,与资本家手中持有货币的多少无关——与资本家的绝对购买力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总需求既不等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等于绝对的购买力,而与分配密切相关。试想,突然增加1万亿的货币,给某一个人,和给全国人平均分配,两者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天壤之别。成思危提供的数据表明,全世界只有2%的资金用于实物交易。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断言,货币多了必然会通货膨胀。
本来,我们的造币发钱,是过剩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它的前提是存在一个非平衡的经济系统,正是这个非平衡系统,吸收了多余的货币,而且在不断地吸收,形成了耗散系统。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货币增量,系统就会崩溃。我们造币发钱,就是要维持这个耗散系统的生存。在“奶牛和猴子”的那个模型中,奶牛每天只需50斤奶,就可以换回全部所需,多出的50斤奶,就会吸收货币,导致货币耗尽。如果奶牛的产奶量和吃草量没有波动,这种对货币的吸收作用是不会停止的。反过来,如果没有了这种吸收作用,也就不需要画蛇添足地去造币发钱。因此,一边想着造币发钱,一边又担心通货膨胀,是自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