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山东巨力公司原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王清华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这是国内首例上市公司高管因欺诈配股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这是否意味着监管力度的加大?能不能有效遏制高管违规? 股民的第一反应 4月5日10时记者来到了北京西城的一家证券营业部,近300平方米的大厅里有80多台电脑,显示了这里曾经的辉煌,30多位股民的存在并不能改变那种空荡,更与以往的喧闹形成了反差,倒显得隔壁银行的人多了起来。说起欺诈配股的事,已经炒股多年的荆先生告诉记者,股民其实也很在意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但一些不真实的数字又让股民不敢长期持股,自然也助长了股民投机的行为。“这些作假者早该惩罚,而且应该重罚!对他们的宽容实际上意味着对股民的侵害。”旁边的张先生则显得有些激动。 法律之剑已经出鞘 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认为,违规成本太低,司法滞后而且不力,刺激着高管涉案者"前赴后继"。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证所可按情节轻重,对违规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进行处分,对违规的上市公司可要求有关负责人支付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惩罚性违约金,对违规的董事、监事可公开认定其不适合担任相应职务等。而据上证所资料,沪市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仅在2004年4月到10月半年期间就有114人次受到了公开谴责,被公开谴责的对象主要是董事。但交易所只是公开谴责却并没有实际处罚过。 随着2005年钟声的敲响,一批上市公司问题高管应声而落。1月15日,东北高速公司董事长张晓光因涉嫌挪用公款被刑事拘留。19日,三毛派神原董事长张晨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5日,*ST京西董事长刘利华因涉嫌挪用公款罪于日前被刑拘。27日,深圳机场总经理崔绍先涉嫌个人犯罪,已被公安机关刑拘。27日,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宗涉嫌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被西安市检察院采取强制措施。28日,利嘉股份总经理陈翔涉嫌合同诈骗,被四川省广汉市公安机关逮捕。“上市公司的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这是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这样表述。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也表示,尽管现实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假上市等现象比较多,但很少有董事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即使有,量刑也很轻,难以对董事的违法行为形成威慑。 重磅武器能否见效 法律的惩罚虽然有效,但毕竟只是事后的处理。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律师告诉记者,上市公司缺乏专业、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法律的惩罚虽然滞后,但仍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力量,关键是要使违规成本大于收益。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受益的是违规者个人或大股东,如果处罚只是针对上市公司本身,实际受损害的却是小股东和股民。正是大股东之间的利益之争才使山东巨力的问题水落石出。 无论是现行的《公司法》中,还是《证券法》中,只是模糊地规定了公司高管应该履行的义务,但都没有具体的保护小股东利益的诉讼措施和管理者失职后的处罚措施。胡汝银认为,在股权相对集中、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高度重合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运作呈现十分明显的“内部人控制”局面。“即将出台的新《公司法》可能会有股东代表诉讼制的规定,这样受损股东代表就可以对违规的大股东及相关董事提出诉讼,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那时才可能真正显示出法律的效力。”长期从事经济法研究的李枫律师认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将为困扰上市公司的一些顽疾开出"良方"。允许大股东实施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董事,将因未尽忠实义务和善管义务,与大股东一起承担连带返还责任;监事如未尽监督之责,也应对大股东的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返还责任。 法律是严厉的,法制是严肃的,但有了法律的宣判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效果的收获,法制也需要有相关的制度配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认为,由于严格的个人财产登记或监控机制欠缺,即使违规的上市公司高管有巨额财产也无法掌握和追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