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俯卧撑”到“叉腰肌”,从“”到“”,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语背后,既包含着网民智慧的火花,也是世道人心的另类表达。
本刊记者 刘佳
“今天你练叉腰肌了吗?” “没有,我只是出来做做俯卧撑。” 如果你对开头这段对话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你不是很少接触网络,就是对社会公共事件缺少了解。如今,网络新语一个接一个横空出世,在网上迅速蹿红,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看不懂叫晕,支持叫顶,反对叫拍砖,强叫弓虽,无语叫。“网友们实在是太油菜(有才)了。”已有三年网编经验的大军可谓见多识广,可还是常常被网上的新语逗得乐不可支:“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痛了,打酱油也有劲了。”“做自己的叉腰肌,让别人说去吧!”“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三个俯卧撑。”每读一条,都会引来办公室里笑声一片。 变话的游戏 每一个网络热词的变化和流行,都有一段“典故”。例如,“打酱油”出自一则电视新闻。一位普通广州市民在上街时,被电视台记者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他实在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关我×事,我出来打酱油的。”随后此言被不少网友奉为经典回复,“打酱油”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代名词。 “我撑故我在”、“轻轻的我撑起来了,正如我轻轻地俯下,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尘土!”从网友们戏仿的名言中,不难看出“俯卧撑”的火爆程度。事情的源头是“6·28”瓮安事件。在当事人李树芬溺水之前,与其同玩的刘某曾制止过其跳河行为,见李心情平静下来,刘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喊:“我走了”,便跳下河中。随后,天涯网友“流芳苑主”发表了《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被公认为“俯卧撑第一帖”,新任务“河边的俯卧撑”也现身魔兽世界。俯卧撑这个原本极其普通的运动摇身一变,俨然成了现代典故。 在大众享受奥运饕餮盛宴的同时,网络的流行新语也随之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叉腰肌”。8月17日,中国女足在香河基地进行了奥运会的赛后总结,部分队员难忍出局的命运当场痛哭,场面甚为感人。但就在这种气氛中,最后一个发言的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却打破这种局面,指责中国女足简直就是“无斗志无能力”的反面典型队伍,并提出了一个专业名词——“叉腰肌”,他指出,中国女足身体肌群中最需要训练的是“叉腰肌”,但队员们并不知道他所说的这个肌肉部位在哪里。 什么是叉腰肌?谢亚龙提出的这一专业名字,引发了网络上探究“叉腰肌”一词源流的热潮,也出现了以“叉腰肌”为主题的对经典广告词的戏仿。较为著名的有:“叉腰恒久远,一肌永流传。”“叉腰肌,大家练才是真的练!”“做叉腰健儿,人人都有机会……” 说起“谢亚龙下课”,如果你还以为那只是足球场上球迷的呐喊,那你已经OUT了。因为最近,“谢亚龙下课”已经代替“俯卧撑”成为了网上最热的流行语,甚至有网友抢注域名,创建了名为“xieyalongxiake”的球迷论坛,论坛中更以“谢亚龙请下课”、“中国足球改革”等标语作为主板的名称,留言跟帖的网友无数,甚至挤爆了这一论坛。 受到网友宠爱的,不单单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流行话,还有特别的古体字,“”(音jiong)就是其中之一。“”原义是光明,但是现在却成了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的代名词。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如果把“”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当一个人说“我很”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哭丧小脸表情,而且读音同“窘”字,恰好契合了“”的新意。 虽然从传统观念看,这些古体字使用不规范,但能在网上流行,自有其妙处可言。如“呆”“呆”组成的“”(音mei)字,“”其实是“梅”的古体字,而在网络中,它被网民形象地用作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受到打击时说的“雷”也有了升级版,即三个雷字组合而成的“”(音bing),形容某些行为使人受到非常强烈的冲击,就好像被三个响雷同时劈到,堪称雷的最高境界。电影《赤壁》中孙尚香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女有责”,就有网友感叹道,“太了!匹女?匹妇?还有这说法?下次看电影都得顶个避雷针才行。” 流行的背后 著名学者朱大可在其新著《流氓的盛宴》中提到了“哄客”群体,“哄客就是用酷语、色语和秽语对公共事件或人物进行道德、美学评判的匿名网民”。从现实来看,“哄客”适应于网络这个广泛的话语平台,网民们以匿名的身份扮演着起哄的角色,并由此而形成国家主流话语、知识精英话语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民间声音,透露出大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值得玩味。 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看似漫不经心的话中,略带狡黠的嘲讽与追问,成为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打酱油”和“酱油党”的流行,代表了普通市民的懈怠态度和对被热炒过头的话题的厌烦;“国家罗汉”则表达了大众对那些以暴力手段欺负群众的个别国家工作人员的不满;最近热炒的“叉腰肌”、“谢亚龙下课”,无疑是对谢亚龙和国奥队的讽刺;而网民恶搞“三个俯卧撑”,既是对李树芬死因的关注,也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对于“刘某晚上10点在大桥上做俯卧撑”这一离奇做法的质疑。 这些古字新用、网络新语会红多久?有关专家认为,根据互联网的规律,这些新兴语言不会太“长寿”。或许词语的流行稍纵即逝,但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语背后,恰恰体现了网民草根的智慧。经过网民的“二次加工”,“”形象地表达了尴尬、无奈之意;网络新成语“正龙拍虎”,精辟地映射了少数官员明目张胆的政绩造假、愈演愈烈的官僚主义渎职作风;网民创造的“裸体做官”一词,则是对那些妻儿都在境外,自己孤身一人在国内做官的官员的绝妙讽刺。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眼里,流行的网络语言成了洪水猛兽。他们认为,正处于学习语言文字基础的学生们,在日常接触的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如果不对那些叫人看不懂的火星文,还有标点符号的另类表达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正规语言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我们不妨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网络流行语。对那些格调不高、粗俗的网络词语,我们要坚决摈弃。在教学、考试以及正式严肃的场合,正确使用规范语言,而在网络、与朋友交际中则无需太多苛求。例如“3Q得orz”,这句文字按正常的说法就是“感谢得五体投地”。大凡追求创新思维趣味的人,看到年轻人这般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儿。如果连这点小创意都要扼杀掉,语言生活又谈何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