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8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8109人死亡,19851人失踪,364552人受伤。在这场天灾酿成的惨剧面前,世界看到中国对灾情公布的透明度。及时公开的信息,让地震灾区的受灾情况、群众的生命安危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13亿同胞的心紧紧地联系到一起。
作者:姚延敏 苑航 李颖 陈丹青
汶川现场实录 各媒体协同:救灾实况直播 “映秀镇被震塌的镇小学教楼一角,一名男子跪匍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后把孩子救出。这名男子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当黑龙江的石磊看到这条通过手机彩信发来的消息时,这个5尺高的汉子流泪了: “看过这条信息,我惊呆了。‘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们牢牢把住生命之门。” 北京姑娘阿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法制晚报》的记者受映秀镇一位重伤母亲的委托,背着她的孩子,在部分山路上手脚并用,历经4个小时‘爬’出了映秀镇。几天后,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母子重逢了。在看完这条新闻后,我落泪了。前方的新闻记者不但给我们带回了及时、透明的信息,还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这次我们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当灾情发生后,信息无比通畅,无论是通过电视台、电台、网络,还是手机,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灾情状况。我们正处在一个互动立体的媒体网络之中。”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央视主持人赵普哽咽的视频片断上,赵普这样说道。 的确,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同时也震撼着每个媒体人的心灵。5月12日14点28分起包括电视、电台、报刊、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在内的各类媒体,立即肩负起光荣的职责与艰巨的使命。在这场抗震救灾信息战中,各路媒体协同作战功不可没。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短短18分钟,代表官方声音的新华网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布:四川汶川发生7.8级(后被修改为8级)强烈地震。民间开办的第一视频网甚至在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就发布了手机拍摄的视频地震的信息。 5月12日下午,四川卫视就向中央电视台及时提供了地震相关新闻,其中记者现场直播援救陈坚的过程,让无数人落下了眼泪。四川卫视、重庆卫视、绵阳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的记者,在采集一线新闻素材方面取了头功。 “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一分一秒就可能救出一个孩子,一个幸存者。”在地震发生之后,5月12日15点20分,央视1套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创出中央媒体快速反应的历史记录。为保证节目“无间断延续”,央视安排了海霞、康辉、白岩松、敬一丹、赵普等约十位主播轮流直播。 100多小时不间断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专题受众遍及全球,2天之内竟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其中包括BBC、CNN等世界级新闻机构。 5月13日,央视派了58位前方记者,后来增加到145人;新华社派出70余位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37位记者;凤凰卫视派出了何润锋、王莹和郑羽丹等多名记者……一场史无前例的媒体会战悄然打响。 做惯了平面媒体配角的收音机、网络、手机短信颇有喧宾夺主之势。中央政府在灾区各地空投收音机数万部,为封闭的灾区打开了一扇信息“天窗”。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军委特别指示,给前线救灾的部队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共162380台。 门户网站特设的地震专题,充分整合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包括新闻滚动、评论、图片集合、博客、论坛、播客、各地灾情等等。同时,各网站还不断有寻亲帖涌出,天涯社区一篇帖文情深意切:“同事全家老人孩子在地震中失散,希望找媒体呼吁社会救援。这就是灾难面前,我们对媒体的依赖。” 5月15日,新华社联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推出了免费的《抗震救灾手机报》,分彩信、短信两种形式,每日二期。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创办这份免费手机报,是运用手机独特优势,为灾区人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了手机媒体的独特价值。四川周边多个省区则以手机短信或小灵通短消息等方式,向民众发布地震实情。 人们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体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灾情和抗灾信息,了解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总理已经奔赴灾区、人民解放军已经投入救灾兵力…… 在与死神赛跑的分分秒秒,一个个救援、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通过记者的眼睛、语言和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坚韧和顽强。 随着前方记者一张张照片的传回,一段段文字的刊发,使全国人民真实地了解到中央领导对抗震救灾的部署、灾情的严重性和许多平凡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不平凡。 这些声音、画面、文字,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传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激励、震撼和感动,激发了人们的亲情、人性、无私、高尚、责任、职守……于是,全国人民、世界各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行动起来了,捐款、物资、血液、志愿者、国外救援组织等源源不断地向灾区涌来。这些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行为,都源自人们内心的感动和震撼。而这种自觉性又都与媒体及时、公开的报道密切关联。 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没有谁能欺世盗名,借机制造谣言。任何时候,自然灾害都是难以避免的。汶川大地震震波波及半个亚洲,却未因此引起世界舆论动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畅通和权威资讯的公开化,伤亡人数的更新、强有力的救援、总理的坚毅表情……信息的透明化让世人一目了然。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电视直播、互联网、手机通信等信息工具,建设了一个风雨无阻、透明的信息渠道,让世人迅速明白了此次灾害的严峻性,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地震局在第一时间把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通报社会各界。 人们从未逼真地看到一个灾难如此多的场景和细节,以致在最短的时间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伤亡人数、应急措施、救援能力、经济损失、灾区重建、震后反思等等。此次地震的信息公布,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体现了政府、媒体信息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的理念。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外媒的信息公开更是史无前例。地震发生后,有多家境外媒体记者先后到达四川,采访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曾发表评论,中国对地震灾难所持的开放态度和对灾区表现出的关注程度“令人振奋”。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没有给社会带来慌乱和惊恐,而且消灭了谣言的生存土壤,遏制了诈骗。汶川地震充分印证了“谣言止于智者”的正确性,相比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这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唐山历史档案手段单一:救灾报道和政治氛围的影响 唐山地震中,某部无线电报务员、共产党员吴东亮,在大地剧烈颤动的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电台,及时与上级电台沟通了联络,荣立了一等功。 从信息的透明度上来说,汶川地震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有很多不同。 唐山地震发生后,由于当时通讯的限制,直至若干年后,才将伤亡人数“解密”。 当时,处处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精神力量”,而这一次,伤亡情况的最新统计滚动播出,彻底地公开、透明。 《解放军报》是唐山地震后最早派记者前往灾区的媒体之一,参与过唐山地震报道的张炳新老人说:“我们是在谈山地震发生后的第2天夜里赶赴灾区的,当时由于通讯设备有限,对灾区的报道一般都是记者打电话口述回来的。”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媒体以报道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自救互救等正面消息为主,通过报纸、广播传播给大众,其中并没有国外媒体的参与,向国外发布的消息主要是通过新华社的统一口径。 “那个年代,因为传播手段单一,没有召开类似现在的新闻发布会。媒体少、记者少、版面也少,报道程度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抗震救灾的决心和信心和今天相比丝毫没有改变。”张炳新说道。 “唉。”谈起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新闻报道,曾经参加过唐山地震抢险救灾的一位老兵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这次政府做得真不错,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啊。唐山地震后,各级干部介绍情况通常使用的语言是‘一次地震就是一次共产主义教育!’、‘我们以大批判开路,狠批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物质基础论,促进了抗震救灾……’、‘感谢毛主席,感谢解放军,让咱们唐山人民吃上了友谊米,喝上了感情水,穿上了风格衣’……” 网友评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绝佳范本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管理体系中,信息是否通畅真实一直是反映救援效果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这个危急关头,信息的通畅对于救灾指挥、迅速凝聚国人变得尤为重要。公开透明的信息成了抗震救灾的“信号灯”。 近年来,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观念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规定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的要求。而从四川汶川县地震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消息来看,这无疑是信息公开的典范。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比较汶川大地震与30多年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政府信息发布时效与发布方式。中国毕竟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这次大地震尽管让人伤恸,但也在苦涩中让人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中国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文章认为,信息公开不仅是救灾的需要,也是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这份尊重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地震等自然灾害信息的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部分。灾难之后,政府在迅速组织投入救灾的同时,主动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不可或缺。汶川地震的事态发展可以说明,救灾的信息越开放,越有利于防止灾后的恐慌情绪,越有利于恢复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灾情信息的顺畅传递,能引起公众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使其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最大的凝聚力,进而唤醒公众防灾减灾的危机意识,提升整个国家的灾害防御水平。 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工作的出色表现,全世界媒体的报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手持麦克风,亲临第一线的画面,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领导人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快速、透明和公开。四川地震后,北京允许外国记者自由进入震区中心,他们发回的报导对于中国改善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大有好处。几周前西方媒体还充斥着对中国的批评之声,但在四川大地震后,愤怒的情绪已经被同情和赞叹所取代。大多数评论认为,中国的抗震救灾组织有力,政府反应敏捷,在灾难处理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能力。 尊重公众知情权,把真相大白于天下,既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也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