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萝卜家园 灾区新家园



  灾区安置点什么样?是否像电影上看到的难民“安置点”或“避难所”那样混乱、动荡、贫困、冷漠、肮脏?

    黄冬 渡生/四川 都江堰、绵竹、北川报道

        现在,随着第一批正规过渡安置房的正式投入使用,所有的疑虑和担心都可以解除了:新的灾区安置点不仅没有脏乱差,而且还是生活设施齐全、物业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新社区。

  5月25日—29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设于四川的都江堰、绵竹等地的几个规模较大的过渡安置点,亲眼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援建大军抢时间、赶进度,为灾区群众建设新家园的建设工地场景;而在首批投入使用的过渡安置点,记者亲身感受到了新社区的规范、简便、实用和人文关怀,不仅衣食住行的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有灾区所特有的配套设施,如心理咨询、劳动用工等特色机构。

  随着一个个安置社区的建成和使用,灾区群众将开始新的生活。

  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

  走进四川第一个灾区安置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

  “新家”什么样

  “我们在一起,从来都不曾远离,越在危难关头我们心越齐;我们在一起,创造了多少奇迹,请坚信明天会更美丽……”这是位于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社区中,赈灾学校小学班开学后的第一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所赈灾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两部分,还附设有幼儿园,每间教室大约200平方米,被分为三个部分,两头分别是两个班级约60名学生上课,中间是学生和受灾群众就餐的饭厅,整个教室窗明几净。“同学们小声些,别影响对面班级同学学习”,老师在不断提醒着孩子们,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花朵般的笑容。

  据了解,作为四川灾区第一个建好的安置房社区,都江堰市“幸福家园”从5月22日晚就率先开始接纳受灾群众入驻。该社区总面积150亩,已建成首期面积近1万平方米/517间,可容纳1500名灾民居住。截止5月29日,已经入驻916人。整个社区干净整齐,入驻居民们仿佛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记者在此采访时,不时看到人们搬运家具、陆续入驻的身影。在平均面积15平方米一户的门上,分别醒目地张贴着“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栋×号”和组长及成员的名单,每家3~4人不等。显示着社区组织的提前介入和管理的有条不紊。

  “每家可以放3张床,按3口之家计算,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成都市区(4.9平米/人)的平均标准。”工地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社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医院、劳动用工和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心理关怀、商店、派出所等,大都已经开始为入住居民提供服务。来自河南、东北等地的志愿们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在进行最后的场地清理和帮助人们搬家。

  “社区医生每天都要上门检查,对我很关心。”年近80的王真英老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原来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阻等疾病,地震袭来时,由于逃跑时扭伤了脚,引起并发症,造成半身瘫痪,现在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当看到一位理发师在为社区孩子理发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收费吗?她微笑着摇摇头。这个叫薛英的理发师住在13栋9号,是理发店的小老板,地震造成她位于锦华路的铺子完全被毁。“该收,该收,这里需要理发店。”旁边围观的居民纷纷为她“鸣不平”。

  据《中国经济周刊》实地了解,所有的过渡安置房均采用彩钢夹芯板轻体装配房,每套约20平方米,采用单层双拼或联排组合等布局形式,室内配置照明和电源插座、液化气灶、罐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居住需要。

  同时,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供水点、垃圾收集站、医疗诊所、商品零售店、中小学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新社区里,有一家12平方米的连锁商店,每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以上。“这里的商品都比外面的便宜5%左右,甚至10%,利润很薄,有的甚至没有利润。”售货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饭菜很可口,中午和晚上都有肉,生活也很方便。”刚和家人从食堂就餐回来的43栋4室居民谢洪根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他是该市一家破产企业职工,地震前居住在太平街18号企业宿舍区,大地震使其住宅彻底垮塌,刹那间一无所有,吃住无着。

  “所以我们企业和我一样的特困户20家在22号被首批接纳入驻,太感谢党和政府了,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来我家看望过。”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只需要出示政府颁发的的灾民救助卡和餐券,就可以在社区食堂就餐,

  住在4栋8室何伟因地震造成住房彻底崩塌,13岁的儿子后脑受伤,22号被首批接纳入驻。幸运的是儿子的伤恢复很快,现在已经在社区学校上课了。当记者问他“对政府还有什么要求”时,他憨厚地笑笑说:“有吃有住,别无它求。”不过他表示,将马上出去寻找工作,“我们也要为政府分忧啊”。

  “这里的劳动、就业和社保窗口24小时开放。”在社区“用工登记处”,正在值班的都江堰市就业局高枭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小高递过来的登记表上,可以看到5月29日当天截止下午1点,有8位居民登记,其中年龄最高的59岁,最小的25岁。“通过登记,我们将及时向他们提供招聘会和用工单位信息,推荐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他说。

  在一处还没有人员入驻的安置房门口,来自幸福镇政府社区工作人员蒋燕和她的伙伴正在认真核对门上住户的名字。“我们定时巡查,不断汇总,争取所有住户尽早入驻。”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悉,经建设部专家团队考察布局,都江堰市过渡安置房的城区选点,共有“幸福家园”等15个,主要分布在二环路附近,而19个乡镇的安置点也已明确。

  新家园怎么管理?

  如果“帐篷”是震后灾民的临时住所,那么“过渡安置房”则为灾民们提供了未来1—3年间较为稳定的“生活家园”。因此,安置房社区的条件和环境不仅影响着灾民的生活和情绪,也将直接关系到灾区的生产恢复、家园重建。

  记者在幸福家园走访中发现,除了日常的生活服务设施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很齐全,如居委会、学校、医疗卫生、治安、商店、劳动就业咨询和心理关怀等。

  作为新社区,安置点如何进行管理?

  5月29日上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正在忙碌的社区临时党支部办公室主任兰由诚。

  他介绍说:“我们实行的是社区管委会领导下的自主管理体制。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对于小区内的安全、卫生、秩序等进行管理。每100户产生一名住房代表参加社区管委会,每栋有栋长,每室有室长,同时还制定了居民公约张贴入户”。

  兰由诚今年27岁,同时也是幸福镇的团委书记。“现在社区党政工团的干部有17人,都来自幸福、灌口两镇,都象我一样同时身兼两职”。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这种临时性的办事机构即将被新的社区行政建制所替代,“这已经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相关专题会议已经召开”。

  兰由诚告诉记者,都江堰“幸福小区”首先接纳入驻的标准是“无房屋、无就业、无生活来源”的家庭。

  “事关灾区稳定,一定要‘公开、公正、公平’。”绵竹市建设局局长王瑞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因为建设速度和实际需求量之间有时间差,所以确定先期进驻过渡安置房人员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十分重要。

  社区内的一个特殊机构引起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关注,即与一般城镇社区不同,这里配套的公共服务机构中有一个特别机构——“心理关怀站”。每天都有许多孩子在这里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目前该站的工作人员是来自上海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位志愿者。

  “心理关怀站的办公房子是我们申请后政府无偿提供的,我们将与这个社区共同存在。工作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安抚,其次是心理辅助,第三是治疗。”站里的史爱平女士是英国留学的“海归”,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站里的工作目前主要是配合社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画画和游戏的空间,同时还承担每周一次的学校心理美术课教学。通过心理美术课教学,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有针对性的给予安抚和引导。”

  “社区的所有这一切安排,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严格按照建设部的规范、要求设计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建成后的灾民安置点具备一个成熟社区的功能。”在都江堰“幸福家园”灾民入驻现场,成都市建委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5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对于建设规划选址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要求:安置房宜集中建设,每处规模不宜少于50套。住房宜采用行列式布置,拼接长度根据场地条件以4~10个开间为宜;安置住房行间距以4~5m为宜,消防通道宽度应大于4m;公用卫生间与安置住房应留有必要的卫生距离。

  在安置房社区配套建设方面,要求为平均每50套住房配建1个集中供水点,设置遮雨棚,满足居民洗衣、炊事、洗漱需要;1个公共卫生间,分设淋浴设施和厕所,并配化粪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面积约40平方米;1个垃圾收集点,配备必要的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每50套住房为一个防火单元,配备消防设施;平均每千套房配建一所小学。

  数十万“建设大军”入川援建

  举全国之力建灾区新家园

  在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区景观立交桥侧的一号工地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紧邻灾民安置点的首批过渡安置房群落已经拔地而起,正在紧张进行最后的室内装修。来自江苏、河南、湖南等地的建设大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向这里集结,预计该市将集纳外省市援建人员总数将达数万人。

  在工地上张贴着的江苏省援建该市总体规划图上,可以清楚地知了解他们的此次任务:在147.75公顷的土地上,建设2万户。“江苏全省将投入施工人员5000人,仅我市目前计划进入的总人数就在700人以上。其中现场施工安装人员将占到80%,其余是工程管理和监督人员。”5月28日下午,来自苏州市建设局的徐金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他介绍,首批100人通过航空和铁路两个渠道向这里快速集结,于26日凌晨1时左右进入工地,立即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紧张的安装施工。“你们现在看到的规模有102套,就是他们这两天赶出来的,是平时工作量的数倍。今晚还将抵达200人,在6月25日前,我们将完成4000套”。

  此前,来自天津的中铁十八局集团等驻津单位数百名援建队员,已经于23日中午上午11时在此集结完毕,正在位于汉旺附近的武都投入紧张建设。据悉,武都片区将集中安置该市重灾区汉旺、天池和清平乡的灾民。

  “进入四川的外省市援建人员,加上本省的,应有数十万之众。”绵竹市建设局局长王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都江堰市已经建成的“幸福家园”旁,《中国经济周刊》看到第二期工程建设正热火朝天展开。4000余名来自成都建设部门的工人正在不分昼夜地轮班施工,数百台混凝土搅拌车在成灌高速上24小时不间断穿梭,100台大型施工机械在工地中挖掘、平地、浇灌……。

 新萝卜家园 灾区新家园
  据本次工程的成都建工集团负责人涂先生介绍,不久这里将建成灾区内规模最大的过渡安置房“新社区”,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它将不仅仅容纳来自都江堰市的受灾群众,更有可能接纳来自其他地区的群众”。

  5月28日下午,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王瑞同时接到最新统计:从27日中午正式拉开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序幕起,该市已经建好了551套。

  “这个效率确实出乎意料之外,而距离今年8月10日前完成全部完成地震重灾区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这一任务的目标要求,又的确还有差距。但我们相信,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成熟,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效率将有更大的提高。”

  王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该市的计划,该市的建设规划总数为11.5万套,首期将于6月25日前完成的为4.75万套,其中江苏援建2万套、天津援建2万套、辽宁援建0.75万套。按照平均每套20平方米,居住4人计算,4.75万套大约可以解决10多万灾民的临时居住困难,而全市人口为51万人,其中需要解决居住困难的大约占60以上。

  据《中国经济周刊》现场了解,为了保证让全市灾民们走出帐篷,目前绵竹市已经分别在孝德镇二居委、汉旺镇武都片区等10个地点、2700多亩土地上同时开工建设受灾群众过渡房。

  5月28日,绵阳市北川县香泉乡黄江二村的21户103名受灾群众已从帐篷搬进山东省援建的首批安置房。

  65岁的吴显春老人看到“新房”里崭新的家具、灯具和床,高兴地说:“比我原来的家还好,防震、亮堂、还通风,好得很。”据介绍,这些安置板房的材料全部从淄博运来,按国家最高标准定制,隔热、防火、保温,每套造价13000多元。

  新家园也有新课题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当前过渡安置房建设在确保质量快速推进的同时,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前进中的新课题,正在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正着手积极研究解决。

  “用地选择和征租,是基础设施配套中的首要问题”。绵竹市建设局局长王瑞说。

  按照建设部规范导则的规定,建设规划选址应考虑灾后重建规划要求,不占用近期建设用地,并能够避险防灾、及时疏散;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水源保护区、濒险水库下游地段;避开现状危房影响范围;避免改变原有场地自然排水体系;优先选择靠近原有居住区和经鉴定后可利用公共设施较多的地段。

  他表示,“要求高、时间紧、困难大,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尽快解决”。

  而迅速入川大量建材的转运,也向安置房所在地政府提出了紧迫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王瑞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绵竹火车站是一个小站,转运场地狭小,且没有配置与集装箱装卸配套的大型吊车,而仅江苏一个省每天发往这里的车皮就高达100~200车皮。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影响建设工期和速度。“好在已经引起铁道部的重视,正在积极调配大型吊车。”他表示。

  同时,过渡安置房建设初步实践,促使建设部门尽快完善“规范导则”。

  5月27日,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绵竹召开了现场会,听取了20个省市入川建设情况,推广了“绵竹在建设过程中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精打细算,在确保质量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和简化流程”的做法。会议提出,将根据这些新的实践经验尽快修订“导则”。

  同样,都江堰市的灾区安置点建设也面临一些新问题。5月26日,即“幸福家园”正式启用的第二天,都江堰卫生局长肖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语气沉重地说:“目前进入全市各社区和乡镇参与防疫和卫生监督的专业队伍总数大概将近千人,其中本市专业人员只有120余人,绝大部分是来自省外。这个阵容确保了当前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无一重大疫情发生。但是如何建立立足本地的长效机制,已经显得相当重要”。

  他特别提到过渡安置房新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确保卫生防疫和监督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得到完全贯彻执行。

  这些一线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担忧和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社区将面临一些新课题。

  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期待早日乔迁“新社区”

  “及时调动部队官兵帮助我们撤离灾区,及时安排我们住进帐篷居住点,及时安排好我们的日常生活,党和政府对我们关爱备至。但是随着高温和雨季天气的不断逼近,我们也希望政府早点帮助我们走出帐篷,住进既能抗震、又较为舒适的过渡房里。好让我们能够早日‘安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灾后重建之中。”

  5月28日,在绵竹市第二立交桥灾民帐篷安置点,来自重灾区清平乡的丁长勇、付世德和彭芳芝向《中国经济周刊》倾吐心声。

  《中国经济周刊》在丁长勇所住的3-1号帐篷看到:12平方米的空间里住有三个家庭12口人,全部席地或坐或卧,旁边还杂乱地堆放着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室内温度比室外大约高出3℃。

  而据当天天气预报,未来三天,四川等地震灾区白天最高气温为27-32℃,帐篷内的最高气温可达31-37℃,帐篷里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据四川省政府通报,5月27日全省已临时安置70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住进了帐篷。由于余震频繁,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扩大中。而由于地理交通原因,“帐篷家园”建设的任务也还十分繁重。

  事实上,早在5月1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在要求再向灾区紧急调运帐篷的同时,将既能缓解当前帐篷紧缺,还能解决灾民1至3年的临时住所、直至迁入重建的新居的速建过渡房工作提上日程。

  5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20个省市向四川提供每套20平方米左右、共100万套的过渡房。5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时指出:现在,安置好受灾群众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希望承担过渡安置房生产和装配任务的企业挖掘生产潜力,确保产品质量,抓紧抢运装配,力争提前完成任务,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同一天,四川省政府在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为尽快转移安置灾民,引导他们回乡重建家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四川省建设厅已做出规划方案:首期建设规划是在6月25日前,在绵阳、德阳、阿坝、广元、雅安、成都等6地重灾区修建25万套安置房。

  在绵竹市区的“帐篷家园”,来自深圳的青年志愿者正在和受灾群众的孩子们一起高唱罗大佑的经典歌曲《明天会更好》。“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歌声唱出了灾区群众对于早日入住新家园、开始新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5712.html

更多阅读

新浪博客集二 新浪博客李顺祥论文集

四个字201老兵3000胡杨37小红蚁78级同学JACK_平not安逸NYL大度爱德华夏爱的使者爱新阁老唵嘛呢叭按时发疯暗夜公爵澳门总舵八极剑客八十老头坝下闲人白话说事白雪皑皑白雪伊人白羊妈妈白衣大褂百科全书百年鸟人百姓是天百言副博暴君

爱玛科技电动车 更换新标志及新口号 爱玛电动车

新标志爱玛科技口号:爱的律动与合一老标志积极践行博爱的人文科技信念,在爱的律动与合一中追求、成长。尊重科学、相信智慧,珍视自然、关爱家园。爱玛科技,以关心人的自身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企业自身行为准则,重视科技与人

新商盟网上订烟方法 中烟新商盟网上订货

新商盟是中国烟草商业系统网上订货综合平台,是面向零售客户的平台,实行会员制,以网上订货为核心功能,建设零售客户自助、自乐、互动、互乐的网上家园,该网站用户可以通过对场景和栏目的走访与体验,与系统中的各种道具进行在线或离线交互,从

2011苏州新浪乐居住博会策划方案 新浪乐居经纪人登录

2011苏州新浪乐居住博会策划方案一、活动主题:品质改变生活,家园成就梦想二、活动时间:2011年08月01日-10月31日三、活动策划思路:1.在2011年楼市调控多管齐下,刚性需求购房者成为市场的主力,针对他们的购房需求,苏州住博会联合各大品

声明:《新萝卜家园 灾区新家园》为网友叫我开心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