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趣事趣谈 “师友”绝响——民国的文人和艺人

 民国文人趣事趣谈 “师友”绝响——民国的文人和艺人


“几位名旦都和文人形成了一种新关系:是老师,是朋友,亦师亦友。这种关系在民国时期,尤其是1937年前的二十来年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  曾焱

  旧文人而有新思想

  民国时期,名票苏少卿说过:“观四子师友之多少,亦断其事功矣。”说的是四大名旦的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身边那个圈子。这个“师友”,不单指捧角的人,更是说文化上的交往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龚和德曾是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说,在清代末期,文人对男旦抱的是玩狎态度。进入民国后有了变化,文人和艺人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关系:除了诗酒之会,还有文化上的合作。合作之初,双方都有顾虑,典型的例子是齐如山与梅兰芳,他们后来各自被对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才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合作。梅兰芳是艺人和文人合作开风气之先者。合作的焦点是创作新戏和改进旧戏,当然还有交际、宣传、办学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齐如山还开创了京剧研究,尤其重视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但在文人和艺人的往来中,仍以男旦为主,生、净、丑行当的很少,“民国时期,京剧几大行当都有发展,但真正超越本行当前辈并获得重大突破的是旦行。我认为这里面的重要原因是,几位名旦都和文人形成了一种新关系:是老师,是朋友,亦师亦友。这种关系在民国时期,尤其是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史和戏曲史的研究者赵珩看待那个时代,是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定型,“四大名旦的出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界的一个奇观。那是一个特殊时期,整个环境都不可再造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正是京剧走向鼎盛时期,形成一个平行的奇特文化现象。龚和德说:“与戏曲艺人合作的,大多是有比较深厚国学修养的传统文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少有同戏曲艺人交往的,他们受西方观念影响,看不起传统戏曲,同时因为缺少对戏曲的沉醉而难以驾驭这种艺术形式。还有一个原因:文人同名角合作,要甘于把自己湮没在名角光芒的背后,而新文化人张扬个性,做不到这种牺牲。”四大名旦身边,都有自己的文人圈子,这些人的背景和文化面貌也各不相同。“比较起来梅兰芳身边的文人更古典,也更懂一些现代艺术,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塑造梅兰芳,有明确的艺术路线,包括求得歌与舞的新的平衡,装扮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题材上,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上元夫人》、《麻姑献寿》等等,超越了现实的悲欢离合。这条艺术路线,大概可以称之为古典唯美主义吧。对此,李释戡的表述最为清楚。早期扶持程砚秋的名士罗瘿公以及后来的金仲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通过扶持梨园的英绝人才,多少寄托一些自己的政治情怀,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程砚秋的个性形成和演出。荀慧生的合作者陈墨香,是名票兼长文学。这个人是王瑶卿的好朋友,对旦行很有研究,自己也会唱戏,所以他更重视剧场效果。尚小云在和文人交往方面,好像要稍微逊色一些。”

  赵珩界定四大名旦身边的文人,是“旧文人而有新思想”,“齐如山不算世宦之家,但留学欧洲,齐家在民国后甚至不再过旧历年,是有新思想的”。罗瘿公虽是康有为的大弟子,但辛亥革命后一度官至总统府秘书,和傅增湘、蔡元培等人交往密切。1924年罗瘿公去世后,后期扶助程砚秋的重要人物陈叔通,清末授过翰林院编修,1929年又东渡日本专攻政法,回国后创办过杭州第一个女子学堂。赵珩说,这些有新思想的旧文人想要把自己对文化改造的愿望,部分通过艺人去实现。他的曾祖父赵尔丰是清廷封疆大吏,属汉军正蓝旗,但家里并不受旗人习气的约束,在他祖父赵叔彦一辈,和艺人交往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了,“祖父兄弟三个,除了四伯祖不大看戏,七伯祖和我祖父都爱看梅先生的戏,尤其我七伯祖,是梅家常客。梅先生住无量大人胡同时,也到我祖父在东总布胡同的宅子里坐坐”。他祖父1929年辞官做了寓公之后,因为喜欢传奇本子,总在家里琢磨把传奇改编成皮黄戏,“我保留了他写的两大摞剧本,全用蝇头小楷,带工尺谱,既不求发表,也不换稿费,纯粹是闲适和爱好。真正搬上舞台的只有一出改编自李渔《玉搔头》的《凤双栖》,40年代中期由张君秋演过几次”。

不单是这些闲散旧文人留恋京剧,民国时期的北平教授,观剧和评戏也很热闹,可以说是新文人而保留有旧习好。“1927年到1937年可以说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后十年,北平的文化人产生了一种故都意识,北平不再是政治中心了,他们想尽可能抓住旧文化的精华。”赵珩说,旧时北平的教授有三大嗜好:逛书摊、吃馆子和看京戏。燕京大学和清华园都在西郊,教授们周末进城,一般都是这么安排的:先去琉璃厂、隆福寺的书店买书,晚上找个城内小馆吃一顿,然后再到吉祥、广和戏院看场京戏。散戏后肯定回不去了,在城里有房子的可以住下,没有房子的就在亲友家借宿,或者到两所大学专为教授看戏设的招待所里住一晚,“东城骑河楼西口路北就有一个清华为教授进城看戏准备的招待所,我小时候去玩过”。那时候看戏最勤的,多是银行、邮局、铁路、医院的职员,协和医院大夫的票戏最有名,票友全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程砚秋的儿子程永江说,燕京大学百万基金委员会的主任李伯彦就是程迷,他父亲通过这位李主任,还结识了北大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并和张伯苓先生一见如故,成了挚友。

  习书画背后的艺人人格自觉

  习字学画,交往文人雅士,四大名旦都有故事。梅兰芳1915年开始学画,拜师北京画家王梦白。之后,他又通过齐如山和冯耿光,结识了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这些名家。2006年,有梅兰芳手绘兰花、王梦白题字的一把折扇,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估价近2万元,以名保画,藏家喜欢的就是其中这些故事。荀慧生下死功夫学文化,传他曾从头到尾抄了整三遍《红楼梦》。荀慧生还有绝艺,每演成名剧目《丹青引》,必在戏台上当场作画,四句唱词唱完,一幅画就能展现在观众面前,博得满堂彩,后来他也正式拜师海派书画大家吴昌硕。尚小云也善书画,尤其好字画古玩收藏,1959年从北京移居西安后,他将自己66件珍贵收藏捐献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其中有明代倪元璐的行书条幅、周之冕的花鸟画,清代石涛的山水条幅、八大山人的草书、郑板桥的书法对联,鉴赏水准令人惊叹。

  “民国后,艺人的人格自觉开始滋长。艺人追求文化修养,为的也是完成这个人格的转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龚和德说。“那个年代,能书能画,是读书人的基本素质。艺人对自己的标准高了,就想用读书人的基本修养来要求自己。”赵珩听老辈说过,不光是四大名旦,唱老生的时慧宝,字写得最好,余叔岩的书法也不错。程砚秋自己说的一段话,也让人体味到艺人读书学画的心性,并非只是求得通文识字懂些风雅:“读书能知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也能让人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俗……”在四大名旦里,他被认为最有文人气,“罗瘿公指导程砚秋,那是真正教,真正学。”龚和德说。梅兰芳的“梅华书屋”,程砚秋的“御霜簃书斋”,往来有鸿儒,名气都不输给同时期那些文人名士的书房。

  从1937年起直到逝世前,程砚秋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报子胡同18号的宅子,现在改叫了西四北三条39号。这是一座朝南的两进院落,现在还住在院里的程家老三程永江先生指给我们看,前院三间半正北房就是当年他父亲的“御霜簃”。从他记事起,不管搬家到哪里,对书房父亲都要郑重安排,也是他们兄妹几个好奇打探的地方,里面的布置至今记得清楚:

“我16岁以前,大约在1936到1948年间,我和二哥基本天天陪伴父亲。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还住在什锦花园,三间西厢房是父亲的‘玉霜簃书斋’(那时程砚秋尚未改字玉霜为御霜),有一间专给我们孩子念书用。印象里,俞振飞先生经常在书房里和我父亲一起说戏,我和二哥趴在窗户外偷看,父亲不让,看见就轰走。1937年搬家到报子胡同后,父亲把书房安置在前院的北房,我记得屋里有沙发,茶几上铺着很漂亮的绿绒桌布,一座紫檀屏风,上面有金仲荪先生题写的诗。书柜靠东墙放,印象深的是里面那套线装本《四库全书》。西墙上有幅大中堂,是杜心武先生写的。正梁上挂了邵章先生为我父亲题的匾,‘雅歌投壶谈棋说剑之轩’。”

  程砚秋的这个“雅歌投壶谈棋说剑之轩”,曾因了名字的雅,被人拿来和清代名士高士其的清吟堂、查升的淡远堂做过比较。程永江记得,每年入秋,父亲总在书房里插上桂花,满屋生香,来了客人都在书房里接待。“梨园行的老人常来找父亲,不过说戏、吊嗓子都不在书房了。常去书房坐的客人,我记得有过陈叔通陈老,还有吴祖光、文怀沙。”从前“御霜簃”的旧物,留下来一件鸡翅木的大书桌和一条琴桌,程永江屋里挂的那幅山水画轴,也是当年他父亲和师友们在书房小聚时留下的笔墨,款题“遥青画松,慎先添瀑”——“遥青”是授艺四大名旦的王瑶卿,“慎先”是人称“夏山楼主”的名票友、古玩鉴藏家韩慎先,题字者为名士金仲荪,他在罗瘿公身后替程砚秋编写剧本多年。

  程砚秋的藏书,在行里公认是拔尖的:古典名著,笔记杂文,更多是戏曲刻本和抄本。2005年秋,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征集到1200册程砚秋藏《玉霜簃戏曲钞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消息后,以500万元购买收藏,并用两年时间完成专业修复,向读者开放阅读。嘉德古籍善本部门主管李东冥认为,这批钞本无论从传承还是规模上,都称得上“无出其右者”,其中如清顺治十年钞本《太平钱》等,属于珍罕古籍,对研究清代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有极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得到这批藏书后,李东冥曾向已经90多岁、被梅兰芳在书里称为“行家”的京剧研究大家刘曾复老先生请教过:“他告诉我们,这批钞本非常有名,当年一部分被程先生收藏,另一部分在梅先生手中。”过去的艺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钞本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工尺谱和身段谱,北大图书馆请来深谙戏曲的老教授,对照着当场就能表演。北大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说,这批钞本是程砚秋先生倾力从民国两位藏书家手中得到,一位姓曹,另一位姓陈。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程砚秋先生曾请人对部分钞本做过认真的整理和勘校。

  “有段时间,我见父亲常捧在手里读的是一明代手抄本《渔家乐》,后来听他说,是想把它改成京剧来演。”程砚秋嗜好藏书,也不全是出于搜集艺术资料的目的。他的藏书里,有一部分是罗瘿公去世后留给他的。在清末民初那批名士文人里,罗瘿公的藏书颇有名气,他偏重搜集史料,据此写成《庚子国变记》、《中日兵事本末》、《割台记》、《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等书,受到近代史研究者重视。罗瘿公读书和藏书的喜好,直接影响到他把手教养的程砚秋。在程永江的印象中,他父亲最爱读《史记》和《汉书》,“书房里还有全套的《故宫周刊》,介绍文物典故和历史知识的画册。父亲特别喜欢看这些”。

  对戏行,“我不是世家出身”这句话程砚秋常讲,也愿意讲。程永江说,父亲由满人贵胄而家道中落进入戏行,心中有的是不甘,再不肯让孩子学戏。在四大名旦里,程家是唯一没有孩子再进梨园行的。三个儿子,老大学化工,老二学无线电,老三学了美术。唯一的女儿,做的也是会计行当。程永江说他大哥曾经很迷唱戏,1933年父亲在欧洲考察那段时间,祖母偷偷让他大哥跟鲍继祥学唱老生,父亲回国后听说此事,大怒,立刻决定将只有10岁的儿子送到国外,去瑞士留学,祖母和母亲的眼泪也不能使他让步。

  “我父亲去欧洲,始终认为自己是以大学生身份去考察而非艺人出访,所以一定要自己学习语言,方便交流。他请了教习每天学法语,最后达到能用法语发表演讲的程度。”程永江近年整理了程砚秋旅欧日记,里面对学习法语这段经历有详尽记录,比如他在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3月12日记下的课程安排:“九点学法文。法文教习从12日起,每星期二,五至六(点),(星期)三,五至六(点),(星期)四一点半至二点半,(星期)五、六,六点半,早十至十一点。”4月上旬,因为社交活动安排频繁,他有几天没能按照时间表上课,都特别在日记里记下,提醒自己,那天“未念法文”。

  对于从前的角儿和捧角的人,角儿完全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到民国艺人和文人的师友关系建立之后,角儿有了主动交往的愿望和努力。赵珩说,艺人和文人的这种师友交往,梅兰芳应该说是开风气之先。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1912年,齐如山给梅兰芳写去3000字长信而不敢上门拜访,担心招来非议。十几年后,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从容登门,主动拜访音乐家刘天华,请他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两年后,《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成为中国戏剧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5634.html

更多阅读

趣谈诗经与取名 诗经取名女孩宋词

趣谈诗经与取名   (另,附悬疑一诗一文)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曾经十分畅销,她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出一部火一部,在两岸三地成就了像林青霞、林心如、苏有朋、赵薇这样的一大批影视人才,而且跨越了数年

上海老弄堂趣谈(1) 弄堂里的老上海人

上海老弄堂趣谈(1)------为2015年文化遗产日而作田念慈编撰并摄影2015年文化遗产日在即,写点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将我手头积累整理的上海老弄堂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分多集上传于我的博客,为上海这份最为独特和珍贵的城市遗产,为一直为保护

南京紫金山庄行政总厨游海访谈录:对民国名人菜的传承和推广

一档《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民探寻美食的热潮,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于是,除了常见的菜系和美食,人们的眼界开始触及到了一些平时不太熟悉的领域。通常的分类方法认为,我国的菜系分为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

龚叔读龚趣谈之二:姓氏说源话共工

姓氏说源话共工----龚叔读龚趣谈之二龚氏源于共工、姓启勾龙之类的源流之说,在唐宋众多姓谱典籍、私家谱牒中常有所见,但多相互引用语焉不详。有据此考证者;有牵强附会者;也有以“不容质疑”的结论,认定共工就是龚姓共主、姓氏鼻祖者。

声明:《民国文人趣事趣谈 “师友”绝响——民国的文人和艺人》为网友詩亽之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