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正在降临的危机与金融风暴史:大崩溃》
“种种迹象表明,情况已经完全失控。”

空头不死,涨势不止 任何一次股市泡沫的形成,都不会是简单的单边上涨。股市持续上涨一段时间之后,赚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股市下跌的担忧也会不断积累,开始卖出套现。也总会有人站出来宣称股价已经被高估,涨势将会终结。于是股市开始下跌。但其实这个时候股价并没有高估或者说高估得并不厉害,整个银行体系进行货币扩张的能力还很充裕,社会上还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在寻找出路。这样,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之后,股市又会重新上涨,并不断突破前期的高点。 于是,那些卖出股票或者看空股市的人――也就是“空头”,被认为是傻瓜,至少也是不懂得股市的人。而那些不断买入股票人的获利丰厚,那些鼓吹股市将继续上涨的人则成为受到公众追捧的伟大预言家。而卖出股票的人自己,往往也会因为失去了赚更多的钱的机会而后悔不迭,赶紧在更高的价位把股票买回来,摇身一变重新成为“多头”――也就是认为股市将上涨的人。 经过几次这样的“洗盘”,空头被逐渐消灭,他们大多数都空翻多,加入多头的行列;即使一小部分仍然看空,也会自己的预测产生怀疑,默不作声。而那些极少数仍然保持清醒,提醒人们注意危险的人物,则会被多头们汹涌而来的嘲笑、辱骂、蔑视所淹没。直到这个社会上几乎所有人都坚定不移的看多股市,股价已最疯狂的速度上涨,这个时候也就离最后的崩溃不远了――因为绝大多数人的钱都已经投入股市,已经没有更多的“搏傻”资金可以跟进了。 最能说明这种洗盘对人们心态产生影响的例子是一个叫“哈佛经济学会”的组织的命运。这是一个由哈佛大学一些令人尊敬的、治学严谨的经济学家组成学会。从1927年开始他们就运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出美国经济存在衰退的危险,并不断发布看空股市的言论。他们成功的预测了1927年和1928年的两次股市下跌,但股市最又也涨了回来,而且涨得比以前更高。在众人的质疑声中,这些保守的经济学家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布危险警报。每次发布之后,股市都会“表示敬意”的小幅下挫,但很快又恢复原状。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预测之后,这些经济学专家们也开始反省自己了,到了1929年夏天,该学会终于宣布放弃自己的观点,认为经济形势会持续走好,股市也会继续上涨。结果就在他们“空翻多”之后几个月,股市终于彻底崩盘。但该学会这时反而坚定的认为这种崩溃只是暂时的,美国经济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股市将很快恢复繁荣。他们把这种观点一直坚持到大萧条结束前,最后在1932年美国经济即将走出谷底的时候,这个学会在一片指责声中被迫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