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11月10日,随着招商银行新的65亿元可转换债券网下申购的结束;历时一年的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风波也暂时告一段落。当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新方案刚一提出的时候也曾经受到中小股东的大力批驳,很多中小股东甚至对招商银行提出洗仓的威胁,欲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寻求一种解脱。但是到了可转换债券准备进行抽签的前一个月,这些相反的声音“瞬间消失”。申购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众多。并最终以0.6%的网上中签率收场。从发行规模看招商银行显然是迫于外界媒体的压力和中小股东的问责,向中小股东妥协缩小了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规模。这些问题到底又是因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银行是以存、贷款利息差异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利息率的变动对于银行本身和银行的投资者都是非常敏感的,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利率影响了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事实上银行的运行风险是很大的,招商银行又是在扩张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发展。加强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贷款的质量,减少金融腐败中因为寻租行为而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不公就会减少银行运营的风险,减少呆、坏账发生的几率是招商银行的当务之急。资本充足率仅仅是衡量一个银行应对风险的基本能力,是静态的。而银行业运营的风险却是动态的,对于静态的巴塞尔协议我们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巴塞尔协议在全球开放的金融市场里可以算是一个游戏规则。而在中国加入WTO三年以后的今天金融市场也将向世界开放,遵守这场游戏的游戏规则还是作为竞赛者的我们所必须做的。
关键词
方正舒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ansi-language: ZH-CN">资本充足率 宏观经济手段 行为金融学
正文
一、背景及问题的起源
在2003年10月15日招商银行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以到2005年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将降到8%以下为由提出拟发不超过100亿元可转换债券的提案,并在非流通股股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通过。此事件发生后引起金融市场的轩然大波,包括鹏华、易方达、长盛等50多家基金经理以小股东利益被非流通股大股东侵害为由联名反对,控告招商银行此举是在资本市场上的恶意圈钱。招商银行(600036)股票价格也因此一跌再跌。事后一个月国际上权威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对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评级,招商银行被评为BBpi级,即投机级。招商银行信用被大打折扣。尽管资本市场和中小投资者对招商银行此举并不满意,但是小股东的声音是微弱的,招商银行仍以大股东全票通过为由向证监会提出了拟发100亿元可转换债券的方案。方案上报到证监会被证监会发行审批机构暂时压了下来。给招商银行的批复是融资方案必须改变。2004年初招商银行董事会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规模进行了修改,并于2004年2月16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2004年5月21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部分条款的修改,将100亿可转换债券修改为发行65亿可转换债券和35亿次级债,融资总规模为100亿。新的可转换债券的债券期限为五年发行价格为100元/张;初始转股价格为9.34元/股;利息为1.0%、1.375%、1.75%、2.125%、2.5%,并对到期未转股的可转债持有人给予6%的利息补偿。申购日为2004年11月10日。可转换债券以网下抽签的方式申购发行。
显然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利率和发行的规模上招商银行迫于外界媒体的压力和中小股东的问责,向中小股东妥协并缩小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规模。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发行方案刚一被提出便得到中小股东的大力追捧,并积极申购。方案刚一提出的时候也曾经受到中小股东的大力批驳,很多中小股东甚至对招商银行提出洗仓的威胁,欲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寻求一种解脱。但是到了可转换债券准备进行抽签的前一个月,这些相反的声音“瞬间消失”。申购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众多。并最终以0.6%的网上中签率收场。招商银行的可转换债券到底该不该发行?与上次发行目标仅仅是相差35亿元这样做真的可以把中小股东的危机化解吗?这和最近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和近期经济走势有很大关系,本文将从巴塞尔协议、近期国家宏观经济走势、招商银行行业分析和行为金融学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二、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
理解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目的首先要从巴塞尔协议入手,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的通用准则之一,它是用来限定银行业这个与一般投资企业完全不同的行业风险规模的。
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典的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在内的12个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会上通过了全称为《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包含四大方面:1、资本的构成,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所涵盖的内容。强调核心资本应占银行全部资本基础的50%,附属资本在全部资本总额中不应超过50%,在保证资本内部比例基础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本的比例至少为4%;2、资产按风险的不同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以0%、20%、50%、100%加权指数进行计算;3、设定资本衡量标准与目标标准比率;4、过渡期的实施与安排。
巴塞尔协议经过了十七年的检验,和巴林银行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而倒闭的教训,到了2004年6月,巴塞尔协议委员会重新公布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新协议)。巴塞尔新协议的目标是:强化审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促进金融稳定。
巴塞尔新协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相互加强的三大支柱,鼓励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虽然银行在准确计量重大风险和维持适当的资本充足率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但是巴塞尔新协议认为,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管理或银行系统的安全稳健而言,作为第一支柱的最低资本要求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第二支柱是强有力的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当局监督检查以及早期干预,第三支柱规定的市场约束是对最低资本要求的有益补充。
可以看得出整个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业的监管可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属于外部监管的一种方式,而对银行业内部监管体系的要求则出于内部监管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已经三年有余,金融市场已经度过了它这三年短暂的过渡期。依据中国加入WTO的备忘录中所要求的:三年以后中国将逐渐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并准许他们在中国大陆进行人民币投资业务。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2月1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截至今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1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24家外国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开办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业务等。外资银行规定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已超过100种。”他说,“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去年,中国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3个,并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 从今年12月1日开始,中国还将进一步按照备忘录中规定的时间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这对中国大陆已上市和未上市的银行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些考验既包括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考验也包括对国际准则适应能力的考验。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的新形势,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下银行业的竞争中我们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就是巴塞尔协议。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4%(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总资产,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从另一方面理解就是对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度的限制。因为不良贷款和风险资产都会给债权人带来或有的损失。而资本充足率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银行发生挤兑后造成措手不及甚至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的崩溃,人民的恐慌,社会秩序的紊乱。从而维持金融行业秩序的稳定。从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提供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图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占不良贷款中的主要部分(10.83%)。
影响不良贷款率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府转移支付额度的大小和银行对于呆、坏账的处理。当政府转移支付数额加大,不良贷款被消化的就越大,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就越小。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运营风险的保障力就越低。
图表 一: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2004年9月30日
单位:亿元、%
——资料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网站
可见,资本充足率的主要目的是衡量资本强度的总指标,它只能衡量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时的偿还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直接衡量银行业运行的风险,在巴塞尔新协议下也明确表示最低资本要求并不是银行风险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而8%的资本充足率只是作为外界监管的一种辅助手段。银行的内部监管币之外部监管更有效。所以用到2005年末资本充足率不足8%作为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理由对中小股东确实有些不公平,巴塞尔协议并不是再融资的根本理由。那为什么一年之后的广大中小股东对招商银行这次的五年期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又趋之若鹜呢
三、从近期宏观经济分析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布了2004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储蓄总额回落以后,宣布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以鼓励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由原来的1.98%上调到2.25%;贷款利率由原来的5.31%上调到5.58%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自从1996年5月1日宣布第一次降息并连续八次降息后的第一次加息。
众所周知,银行是以存、贷款利息差异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利息率的变动对于银行本身和银行的投资者都是非常敏感的,一方面,利息率的上升会吸收更多的外来存款,银行作为向储户借款的贷款方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就将增加。另一方面,消费个体的收入基本上是用于消费与储蓄的,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会带来消费的减少,在商品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就会减弱。企业生产的商品就会出现过剩,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缩小规模,对债权融资的需求也会减弱,同时融资成本的上升也会打击企业对债权融资的需求。
对于存款数量的逐日增加和长期贷款数量的减少,银行为资产运营所付出的成本也在上升,这就要求银行增加运营能力获得更多的风险收入以维持资本的存量。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可转换债券的利率是很低的,招商银行此次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利息率为1.0%、1.375%、1.75%、2.125%、2.5%,并对到期未转股的可转债持有人给予6%的利息补偿。综合下来到五年期债券结束后未转股的可转换债券平均利率为2.84%,尽管当前银行存款五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为2.79%,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局部地区经济过热和储蓄额回落的压力下肯定会选择加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加息以后招商银行吸收银行存款的成本就会比发行可转换债券付出的成本要多。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招商银行还是应该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的。
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宣布加息首次加息之今已经连续五次加息,美国存该款利息率已经由1.00%上升到2.25%对海外投资收益的税率也由35%下降到5.25% 降幅为85%。美国经济学家预测这些政策将会为美国2005年带来4000亿美元的回流,这将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寒流。外汇资本在中国市场上的撤出对于中国企业的融资质量上的要求就有所上升,加之中国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水平远没有国外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目前招商银行77%的存贷款比率来看,这个数字略高于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75%的上限,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招商银行可能会面临无钱可贷的尴尬局面,为了缓解存贷款比例的不合理,应对或有风险,增加存款数量和资本存量是招商银行的当务之急。
四、从招商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一)纵向比较
——数据来自新浪网财经频道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招商银行各项业务呈现出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1、招商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税前利润为26.38 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10.38 亿元,增幅达64.86%;净利润16.8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1 亿元,增幅52.43%。
2、资产总额小幅增长、自营存款稳定增加。截至6 月末,招商银行折合人民币资产总额5388.62 亿元,比年初增加349.69 亿元,增幅6.94%;各项存款余额4418.2 亿元,比年初增加426.1 亿元,增幅10.67%:其中人民币对公存款自3 月份以来一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增加344.3 亿元。 (部分数据见文后附表)
3、自营贷款适度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6 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437 亿元,比年初增加362.2 亿元,增幅11.7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95.63 亿元,比年初下降1.15 亿元,不良贷款率2.78%,比年初下降0.37 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发放的新账不良贷款余额为8.95亿元,新账不良贷款率为0.34%。贷款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4、贷款准备金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招商银行净计提贷款呆账准备金10.96 亿元人民币。截止6 月末,贷款呆账准备金余额总计为96.1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一般准备金余额为46.70 亿元人民币,专项准备金余额为49.40 亿元人民币。准备金覆盖率为100.49%,专项准备覆盖率为51.66%。
5、股本回报率和每股收益明显提高。上半年,半年的股本回报率(净资产利润率)为8.69%,较去年同期的6.46%上升2.23百分点,增幅34.52%;每股收益为0.25 元/股,若按转增股本前计算为0.296 元/股,较去年同期的0.19 元/股上升了0.106 元/股,增幅55.79%。
(二):横向比较
与上一会计期间相比:三家重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都有下降,招商银行下降幅度最大和上年末相比下降了0.37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下降0.24%,民生银行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由于倚仗着稳定的储蓄来源和较高的储蓄存款比例,招商银行在长期存款比例相当低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贷款/存款比率,说明招商银行贷款的刚性仍相当强,一旦资金来源进一步紧缩,直接会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从各家银行情况分析,浦发银行有较大比例长期存款支持,民生银行长期存款比例则要少一些,招行主要依赖其储蓄存款,但存款流动性强,如果一旦被分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不可忽视。
从收入结构看:2004年三季末,招商银行债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7.30%。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这一比例相对较高。较高的债券比例有利于减少规模扩张对资本金的消化,但在银行加息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损失,但由于招商银行债券的持有期一般不到2年,这使加息对招商银行的影响相对减轻。
综上所述:相对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从风险角度还是从准备的角度考虑招商银行的经营业绩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扩张的战略指导思想下招商银行需要大量的资本金,减少融资成本增加融资的使用效率是必需的,而去年招商银行在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16%的水平下进行再融资一方面与法律有悖,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没有被“逼到绝路”的招商银行不会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资本。所以现在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时机恰好,既可以扩大规模又可以适时应对国外金融机构的挑战。
五、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简单分析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的学科。与经典金融学的先验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是以实证研究为理论基础,而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去进行过多的实证研究,只是借用了众多学者们得出并已经证明的结论。通过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是为什么在时隔一年以后中小股东对于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态度会出现180○的转弯。
首先我们从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本身分析:此次招商银行的可转换债券利息为1.0%、1.375%、1.75%、2.125%、2.5%并对到期未转股的可转债持有人给予6%的利息补偿。从这个数据看,如果债权人到期后未转股,继续以债券的方式持有则平均为利息率2.84%,而现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息率水平一年期为2.25%五年期为3.60%(10月29日以前一年期为1.98%五年期为2.79%)。在加息前的这个数字说明投资招商银行的可转换债券是相对合理的。可转换债券的申购日为2004年11月10日,申购日距离中国人民银行10月29日宣布加息只有11天。而在招商银行宣布申购可转换债券的日期前一个月申购人必须将申购所需资金存入招商银行的账户,即2004年10月10日。在这个阶段尽管在资本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酝酿着要加息但是始终没有行动,就此看来与招商银行的可转换债券相比,投资银行存款每一百元将损失两元,同时股票市场的“颓废”、众多金融腐败现象被逐渐揭露也让投资者感到在股市上投资的风险的越来越大,理性人的考虑使他们更加看好招商银行的可转换债券。依据行为金融学中“无视”的理论中小股东在对已投资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后不会再对其他微小的变动做出反应,尽管它们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收入。所以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后到可转换债券申购的11天内中小股东和大股东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动。
其次我们从中小股东分析:2003年的惨痛结果让中小股东永生难忘。大股东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将中小股东的权益置之于管理决策权外。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非流通股股东是以股票票面价格认购非流通股股票的,而流通股股东则是在二级市场上以流通股的价格认购股权,流通股股权认购价格远远高于非流通股股权认购价格,但是决策主动权却在大股东手里,小股东的力量永远是微弱的,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在2003年股东大会上奋力提出反对的声音却被得票率结果屏蔽后,中小股东此次只能采取跟随战略,因为如果中小股东不跟随大股东的决策,那么本应属于中小股东优先的权利也将丧失,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权利将面临将雪上加霜。所以对于中小股东最聪明的决策是个虽大股东的决策。
第三我们从招商银行决策层分析,招商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明显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为其进行转移支付消耗不良贷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有新项目时必须自己进行融资,而股权融资为资本市场提供的是不利的信息,债券融资成本和手续费也是比较高的。考虑可转换债券招行欲发行65亿元网上中签率为0.6%,这意味着在申购以前一个月招商银行账户中应该增加存款10833亿元,这些存款在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申购结束前产权归招商银行拥有,依据银行活期存款0.72%和贷款5.04%的利率算,招商银行将获得不菲的收入,这些钱足够支付发行费用的消耗,可以说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但没有费用支出还有利息收入。那么作为贷款再投资者的银行此举是最好的融资方案。
综上三方面的分析,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案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没有来自投资方的阻力了,发行可转换债券也就成为必然。
六、从市场的期望来看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时机选择
从市场对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的期望分析,招商银行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股票代码600036。在分析的过程我们尝试着把这段时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0月29日到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以后到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申购之日;第二阶段是11月10日到12月22日(今天)——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申购结束以后到文章截止日
第一阶段,10月29日到11月10日:
从数据和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第一阶段中(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以后到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申购之日)招商银行股票每日的开盘价和收盘价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开盘价:8.89,收盘价:8.89)这也印证了行为金融学中的理论。在这段时间里投资者已经把申购可转换债券的资金存入招商银行。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商业银行利率上调了25个基点,并且使可转换债券的平均利率低于商业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受这一消息影响,在这11天内中小股东和大股东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可转换债券是具有转股权的,可以说转股权的吸引力使得投资者忽略其他外界因素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可转换债券投资者此时放弃将血本无归。其次是市场上原有股权所有者在商业银行上调利率后对新加入的投资者持有债券期结束后转成股票的行为并不看好,即使利息有相对微小的差异。所以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是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第二阶段,11月10日到12月22日
——数据来自新浪网财经频道
在第二阶段:11月10日到12月22日(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申购结束以后到文章截止日)招商银行股票的开盘价和收盘价都有了很大的波动(开盘价:8.95-8.55,变化0.4,变化4.5%;收盘价:9.10-8.65,变化0.45,变化4.9%)。招商银行股票价格之所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主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影响,在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确认了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外界对加息的预期也有所不同,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预测为1%而国家经济研修中心预测为0.7%。总之调整的幅度比较大,使可转换债券的平均收益与商业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异越来越大,这就加大了可转换债券持有期结束后转换成为股票的几率。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影响了资本市场,使股票有所下跌。另外招商银行规定的初始转股价格为9.34元/股,如果可转换债券到期后招商银行股票价格未达到9.34元/股债券持有人还是不会选择转股的。
综上所述:由于宏观调控手段的影响,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如果可转换债券的申购日再晚一点——在中国人民银行选择加息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以后的一个月,那么整个发行过程就不会这样顺利了。
七、结论
从招商银行截止到六月底的报告中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接近8%这条生死线的结果来看招商银行65亿元的可转换债券还是应该发行的,作为补充总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防止银行运营风险,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是最快捷、风险相对较小的办法。但是单单以资本充足率无法达到巴塞尔协议中要求的8%作为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理由向公众披露 显然是不够的,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招商银行当务之急是改变资本运营的风险结构。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
否则投入再多的资本依然会转变为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也无法保证持续维持在一个可以让投资者满意的水平上。投入资产越多,总资产的“盘子”就越大,挤兑后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对经济的影响就会越大。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招商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它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强大的资金来源。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靠国家注资提升资本充足率以保证银行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就只能靠自己自负盈亏,在急剧扩张的战略指导下招商银行必须不断进行融资和投资决策将银行规模做大,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效益。以低成本再融资是招商银行扩张战略的需要。所以招商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必需的,而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发行更是恰到好处,早一点则于理不通;晚一点则错失良机。
八、寻求其他办法应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冲击
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其次,在外资银行相对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显出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放贷质量还有很多的问题,金融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急剧扩张的公司战略和信息市场的不完全流通也是导致银行业运营的风险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些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加大风险资产的比重,降低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信贷风险+[12.5×(市场风险+运作风险)]
发行可转换债券是直接增加总资本的总量,也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手段。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也不能只有这一种。因为在可转换债券未转股以前是银行债券,负债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加了银行破产挤兑的风险。事实上银行的运行风险是加大的,这也是银行为发行可转换债券付出的成本。为了减少这种成本,降低银行的运营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将贷款企业的信用与贷款额度紧密相联系。
建立相对透明的信息市场。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经济个体是具有趋利性的,这就为经济个体在贷款时对银行说谎提供了依据,只有加大说谎惩罚力度、增加造假成本,才会遏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这样就可以减少银行与企业在信息市场上的博弈成本,缩减银行因为调查企业信用程度而带来的“排队时间”,加快资源的有效配置。银行的运营风险也会随之减少,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就不是这么重要了。
二、参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对于呆、坏账核销的办法加强银行呆、坏账核销及回收的管理。
根据招商银行的报告显示招商银行的拔备覆盖率已经达到105%,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说明招商银行对于呆、坏账的准备已经提取充分,这仅仅暂时是防止了银行的运营风险,从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损失还是要由股东支付。所以对于呆、坏账的回收管理依然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选择随时沟通的方法对银行呆、坏账回收工作进行处理。当银行确认呆、坏账并提足拔备后,银行依旧设立专门人员随时对贷款企业进行回访并监督,督促他们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及时归还贷款,这个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核销呆、坏账并不是扔垃圾,在合理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对以核销的呆、坏账予以关注
三、内部监控(对寻租行为的控制)。
内部监控系统是防范金融风险、减少商业银行呆坏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巴塞尔协议的内用力对内部监控也作了详细地解释,协议中鼓励银行建立以内部评级法(IRB)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贷款的质量,减少金融腐败中因为寻租行为而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不公就会减少银行运营的风险,减少呆、坏账发生的几率。加强风险的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准确进行风险衡量(risk evaluation)加强风险控制(risk control)最后再做出正确的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使整个体系处于足够安全状态。只有这样的内部监控体系才会保证贷款的良性发展,才能保证银行的合法收入不受侵害,才能保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被破坏,从而提高信用在国际中的等级,降低经营风险和挤兑风险。才能在WTO金融市场开放之日与外资银行真正较量一番。
四、资产管理公司。
在我国,政府已经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拨款100亿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建设银行;东方——中国银行;长城——农业银行;华融——工商银行)。这些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低价拍卖方式消化不良贷款,借助其他同行业公司的重组削减债务风险以处理自己无法收回的坏帐。让人欣喜的是在完成本文的同时招商银行已经着手准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上报银监会审批。但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也不是银行业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很有可能会成为银行管理者洗钱的工具。所以只有妥善建立监管制度才能防微杜渐使银行和银行监管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另外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已经在酝酿市场化,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九、结束语:
自从2003年10月15日招商银行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到2004年11月10日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以网下抽签的方式申购发行结束,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发行事件历时一年有余,正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给了我思考的机会。资本充足率一个主要目的只是衡量银行业资本强度的总指标,只能衡量一旦银行出现问题时的偿还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直接衡量银行业运行的风险的指标。却在投资者之间演化出如此大的态度变化,这个数据真的那么重要吗?作为银行业经营来说风险是它所不可避免的。资本充足率仅仅是衡量一个银行应对风险的基本能力,是静态的。而银行业运营的风险却是动态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思想教育课。对于风险的认识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本充足率上,要有更高的认识。当然,在中国加入WTO三年以后的今天金融市场向世界开放,遵守这场游戏的游戏规则还是作为竞赛者的我们所必须做的。
参考书目:
比较杂志 1-15期,部分文章
行为金融学 清华大学经济研修中心教材
企业财务学 王斌
招商银行报表 2003年年报;2004年半年报
新浪 财经频道
搜狐 财经频道
第一财经日报 2004年11月15 -12月24
财经杂志 2004年1-24期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