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老小川各有所惑
最近以来,中美两国中央银行的行长都多少有些犯迷惑,这个迷惑起因是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但根子却在于信心问题。
在大洋彼岸,格林斯潘居然发现利率调节出现异常情况:2005年6月7日在国际货币会议的电视讲话中,格老坦陈:
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美国经济不断走强,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8次上调,达到3%的水平,但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却持续下跌,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目前已跌至4%的罕见低位。长期利率的不断下跌,使美国房地产市场不顾加息而持续火爆,美国居民对其他信贷消费的热情也保持高涨。
债券利率上不去,代表成交价格高,说明在债券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买方需求强烈。格氏将造成美国长期利率走低的因素归结为一种神秘的“新力量”,其实,老谋深算的格老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
跟格老相比,周小川面临的还是老问题:2005年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6591亿美元,同比增长50%。中国政府“坚壁清野”击退国际游资的愿望不仅没能实现,一些新的压力又出现了:居民售汇增加,外资企业结汇也开始上升。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4月末,上海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174.14亿美元,当月净减少3.63亿美元,同比多减4.52亿美元。同时,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334.43亿元,同比多增24.96亿元。周先生还在担心通货膨胀问题,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不近人意,所以,需要继续努力。
中美两国央行行长面临的问题看似不相干,实则连在一起,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由于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体制,在贸易与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大幅增加时,中国外汇储备出现持续增长,中国政府把外汇储备换成美国国债,使美国国债价格上升(利率持续下降)。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就是格老没有点名的神秘的“新力量”。
格老的哑谜:中国在向美国输送信心
格林斯潘的讲话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他没有明说的是:我在加息,可是,因为有你们中国央行大量购买我们的政府债券,结果,我们的长期利率还在往下走,说明我们美国政府的债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形之下,格老有理由偷着乐。这可是你们自做多情,送上门来的资金,我们能不收吗?
这边厢,据说在国际金融界名望越来越上升的周小川却没有格林斯潘那么轻松。跑到美国去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那可是不得已的选择。谁让大家对美国政府债券的信誉深信不疑的?那可是“金边债券”。既然是“金边债券”,利率低一点也无所谓。于是,就大量地购买。好了!这就是对美国政府的信心,换一句话说,是中国在帮助美国人维持信心。
听好了,保持信心对美国太重要了!
格林斯潘深知,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利率,而长期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信心。长期以来,格林斯潘对市场效率非常具有信心,他认为,美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市场能够对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做出及时的反应,金融市场在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方面,已经取代了美联储的传统职能。这就将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推到了只作为“仲裁人”的令人艳羡不已的地位。美联储只需要轻轻地调高或降低利率,以敦促市场正常工作。由此可见,格林斯潘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在过去19年的美联储职业生涯中,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主席,利率在他手中,仿佛是一个魔方,因时利导,调高调低,游刃有余,各方面非常佩服,即使是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人,也认为他是美联储历史上最善于把握经济动态并知道采取有效措施的人。
过去,格林斯潘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他的基本经济信念基础之上的。格林斯潘的经济理念是(为了叙述清楚,把他的理念加以分解并条理化,这些基本观点见诸他的多次讲话):第一,决定经济增长与否的关键,在于长期利率的高低;第二,长期利率的下降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远远超过联邦政府可能采取的任何措施;第三,如果金融界对于政府政策和经济前景有信心,长期利率会趋于下降;第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就会增加;第五,经济也将随之走向繁荣。反之,如果财政赤字失控,金融界担心通货膨胀,对政府的信任减少,长期利率就会上升,经济必然走下坡路。
按照格林斯潘的观点,我们的推论是:经济成长取决于较低的长期利率水平,而长期利率水平取决于金融界对于政府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实际上,格林斯潘的经济理念可以简化为:“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利率、长期利率取决于信心”。信心足,长期利率低,经济就能增长;反之,信心不足,长期利率必然上升,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在这里,我不是简单地重复上面提到的观点,而是说明一点,长期利率水平并不是由美联储能够决定的,美联储只是把上述因素进行汇总并且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格林斯潘可以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但是却无法决定长期利率水平的高低。那么,推理到此,关键是两个字“信心”,信心由什么决定,格林斯潘没有明说,只是告诉我们与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前景有关。当然,格林斯潘不可能把什么东西都告诉普天下的大众。这里所说的“信心”不是特指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信心,而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感受。
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随经济变化而变化。关于信心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传统理论也是非常重视信心在增长中的作用,但是,到21世纪,信心在美国经济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是随经济变化而变化的,在经济走向繁荣的各个阶段表现不一样。在经济上升时期:就业机会增加、股市上升→财富效应伴随风险意识淡薄→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者预期收入上升→刺激消费;进而有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在即将进入衰退时期:失业增加、股市暴跌→负财富效应→信心受到打击→投资者预期收入减少→开始关注风险并且厌恶风险→消费减少;消费不足将使经济步入衰退。所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是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丧失。
信心有价
让我们回到格老的讲话上来。再读一遍他的讲话: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美国经济不断走强,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8次上调,达到3%的水平,但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却持续下跌,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目前已跌至4%的罕见低位。长期利率的不断下跌,使美国房地产市场不顾加息而持续火爆,美国居民对其他信贷消费的热情也保持高涨。
现在,我们总算闹明白了,为什么格老还是那么牛。原来,在FED加息的过程中,美国人并没有向人们通常预期的那样丧失信心,相反,在中国人民伟大的(金融)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之下,美国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依然信心十足,并没有因为美联储多次加息而下降。当然,格老有足够的理由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郑友林,信心问题困扰美国经济 www.enet.com.cn 20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