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广富林遗址的出土文物看,从北方迁移到这里的移民生产力相当低下,生活水平真可用悲惨二字来形容。
BY陆勇
周六下午看电视直播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挖掘。这些年来,每遇有文化遗址发现,都要兴师动众地进行电视直播,使得原本非常寂寞的考古工作成了一场全民关注的寻宝游戏。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这个角度看,也许有点意思,但考古工作者并不以为然,因为有些情节,一看就知道是“摆拍”。比如这次也是,在直播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第八个墓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虽然战争频仍,外族经常骚扰并且有几度成功入主中原,但中华民族的主要文脉一直没有断过。故而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会惊爆一些考古大发现,每年由专家评选出来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基本上就是这么“爆”出来的。 广富林遗址所处年代大约在5000至4000年前,正好是中国踏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也是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期。那么这次广富林遗址的发掘,经过个别媒体半吊子记者的夸张描述,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误解,这个遗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就挖了几铲,没有特别重大的文物浮出水面,就立了一块牌子“晒太阳”了。现在因为修公路,红线一划就划到遗址上,那么就必须挖一挖了。不过老百姓,特别是在民间收藏热背景下的收藏爱好者,希望一铲下去挖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现,改写中国的历史,至少也是长江流域的历史,至少也要弄清我们上海以前是什么样的? 事实令人失望了,从目前广富林遗址的出土文物看,从北方迁移到这里的移民生产力相当低下,生活水平真可用悲惨二字来形容。最大的一个墓葬只有八件随葬品,而且都是陶罐。与楚国战国时期的墓葬动不动就是金缕玉衣、动不动就是铜鼎铜剑及整套编钟相比,上海的先民真是一个赤贫群体。 在这之前的良渚文化遗址是出土了大量玉器的,说明这一带的氏族社会曾经阔过一阵子,有上等贵族、中小贵族、平民,社会结构也相当严密,精神世界也相当丰富。谁想到比良渚文化晚几百上千年的广富林,则是这么一幅悲惨景象。 距今4000年前左右,居住在豫东地区属河南龙山文化年代的一支中原人突然在其发源地玉油坊消失了。他们为何消失,去向哪里,这在考古界一直是个谜。前几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寻找先商文化发源地时发现,这支中原人是受当时豫东洪水侵袭而被迫迁徙的,苏北高邮、兴化地区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足迹,然而由于兴化地区属于里下湖沼泽湖泊地区,生存条件极不理想,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们又像雾一样蒸发了。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灰陶器和当时中原的陶器样式相仿,那么据此可以确认,那支豫东地区的中原人,在兴化作短暂停留后,最终南迁上海! 用民间话语来说,就是我们上海人,来自河南、山东一带。用专家话语来说,就表述为:河姆渡、田螺山、青浦崧泽文化、浙江良渚和现在的广富林,非常有系统地完成了一种生态的缔结,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文明。 广富林遗址有历史文化价值,也许就是如此了。除了广富林文化时期有重要的新发现,新石器时代、周、汉、宋元各个时期也有大量考古发现,如陶、瓷、玉、石、骨、角、木器等,但我们不要幻想明天一铲挖下去,会挖出一个青铜大鼎,或者挖出一大堆玉器。这个可能性大概等于买六合彩中大奖。因为在那个时候的东海之滨,还没有崇明岛,还没有陆家嘴,松江还是一大片滩涂,经常要发生海啸、台风、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也不适合农耕与居住,杆栏式的建筑也是一个证明。很有可能,广富林这一带的先民在若干年后又移到别处去了。再从中国的历史看,这一带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远不及处于华夏文明中心边缘的南越王和三星堆。 今天的上海是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人很聪明,也很牛。香港人喜欢说一句话:英雄不问出身,庶几可安慰一下面对电视镜头而大失所望的上海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