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语录体企业管理专著:管理如歌》
打草工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机械,里面有很多学问。要打得既快又干净,而且尽量节约人力和资金,还真得下功夫研究。在工作中,他们发现滑行道道肩的草最难处理,因为沿道肩安装了很多助航灯光隔离变压器盒,所以不能使用割草机械,只能人工打,每年仅在道肩打草这一块的人工费就要4000多元。此外,人工打下的草不能及时回收,大型飞机转弯路过时,草屑就会被吹上道面,这时还要赶紧抽人清扫,否则草屑被下一架飞机吸入发动机,可能会影响飞行安全。 男子汉们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他们在洒水车里灌上除草剂和农药,沿着道肩洒了一圈,三五天后,道肩附近95%的草都枯死了,不仅减轻了人工打草的负担,而且没有草屑,消除了安全隐患。尽管他们严格控制打草的高度,但每次刚打完草都会引来成批的小鸟觅食。原来草矮了以后,草丛中隐藏的虫子都暴露了出来,小鸟们就是冲着那些虫子而来。仅仅依靠驱鸟只能治标不治本,怎么解决呢,男子汉们自有办法。他们同样是在洒水车里灌上杀虫农药,每次打草前喷洒,草打完了虫子也基本都死了,喜欢吃活虫的小鸟对死虫子向来不屑一顾,这样,今年来场区草地觅食的鸟类明显减少,驱鸟工作量也大大减轻了,大家高兴地说“打草前先撒药”,省钱、省力还安全,一举三得。场区草地内的几个大水坑一直是铁肩男子汉们的心头之患,一方面影响场区美观,另一方面易生芦苇不好管理。他们利用监管机场扩建工程的机会,从施工现场不花分文地“借”来了6500万方土,加班加点运输施工,填平了两个大水坑,平整草地2万多平方米。下一步,他们还要继续发扬“愚公填坑”的精神,争取把场区草地内的水坑全部填平,彻底改变场区形象。 为了使场区更整洁、更清新,他们重新涂刷了标志线,平整了破损路面,砍伐了野树,清理了杂草,场区往日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旧貌换新颜。今年5月重新涂刷机坪标志线也是一项大工程,他们总共涂刷了各类标志6400多平方米,折合长度近50公里,相当于从机场到东站徒步走了个来回,而且全部是利用夜间停航后,一点点涂刷完成的。 优秀的团队需要优秀的管理者 见到场务灯光分部经理胡印平时,他穿着雪白的衬衣、笔挺的西裤,完全没有事先想象中的黝黑,甚至可以用儒雅来形容他。我满腹疑惑地问他,是不是也要干修跑道、打草、平整地面这些粗活重活,他一脸严肃地回答:“当然要干,场务队一共8个人,再加1个季节工,到了赶任务、赶工期的时候,全都要顶上去”。他说,机场现在对人工成本的控制非常严格,既不要闲人,也不养懒人,“临时工干活正式工看”的现象在他们这里门儿都没有。 2003年竞聘之前,胡印平对场务工作的接触并不是很多。因为非专业出身,缺乏经验,在管理上也走过一段弯路。老胡至今都难忘大家给予他的支持和鼓励,场务员工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都非常朴实,没有人因为他是外行而故意刁难,而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工作经验,帮助他迅速适应了新的管理岗位。 场道维护可以说是机场工作环境最艰苦、工作任务最繁重、安全责任最重大的岗位。以前有种说法:“没有单位愿意要的员工,就安排到场务去”,这话虽然玩笑居多,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场务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老胡和助理张志刚憋足了劲,准备彻底改变这种印象。怎么改?路只有两条:一是规范管理,二是提高素质。于是,他们从基础工作入手,对上向民航华北管理局咨询,对外向首都机场等兄弟单位学习,对内向员工虚心请教。2004年适逢机场推行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彻底自身改变形象,规范工作、提升管理的宝贵时机。 张志刚参加了机场组织的培训,考取了内审员资格,承担了分部手册编写的大部分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张志刚对分部的各项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他把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制度到流程,从记录到表格,重建了一套场务灯光分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过多次外审、内审和实际工作的检验,张志刚所编写的体系文件不仅规划严谨、流程合理,而且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员工们也很乐于接受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