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掌握经济学精髓: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假如,当商品价格是10元时,时间成本是5分钟,那么该商品总成本就是10元加5分钟;当价格降为7元并存在短缺时,时间成本可能是45分钟(可能还有人即使排长队也买不到),这样,商品总成本至少是7元加上45分钟。由于货币具有自由流动性和选择性,而时间没有这种特性,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性的选择是宁愿用5分钟花10元钱买东西,也不愿花7元加45分钟等候(还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价格或价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利。 可见,价格还是自由竞争形成的好,好意的计划价格或价格管制人为地破坏了市场机制,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还会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排长队买东西浪费宝贵的时间),说得更严重点,是在剥夺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利。 4.4 从理论到实践,就是在变与不变之间 我们习惯于简单的因果推论,是因为常忽略了“变中有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们想当然地断言,系安全带就安全,吃低脂冰淇淋就能减肥,价格便宜对消费者有好处。但是,由于一个变化往往会引发另一个变化,后面的变化也可能反作用于前面的变化,并最终抵消了原来努力想得到的结果。
![辐射4 居里不变人 第22节:第4章 在变与不变之间(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92363449340.jpeg)
开始的变化把我们往上推,后来的变化把我们往下拉,最后使我们陷于“骑虎难下”(要上上不去、要下下不来)的难堪境地。到底是升了还是降了?这取决于我们往上走和往下掉的相对幅度。如果上升的趋势大于下降的趋势,我们的位置则要比起始点高些;如果下降的趋势大于上升的趋势,我们就会处于比起始点更低的位置;如果上下力量相当,我们忙乎了半天,其实还在原地踏步。究竟是什么结局,最终取决于一个变量与其他变量变化的相对幅度。 需要明确的是,在讨论经济学话题时,用“这最终取决于”说话要特别小心,应该用经验事实来审慎推导结论。光有“理论”是不足以说明实际问题的,仅知道关键变量的变化方向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综合把握相关变量在每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才能恰当地运用相当简化了的“理论”解说现实中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