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热点经济问题:经济学大师如是说》
当时,历史学派肩负着为后进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施穆勒所率领的历史学派较好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而历史学派也因适应了时代要求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流经济学派。 书外人语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曾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这说明历史学派之所以能历久不衰,绝非浪得虚名。 施穆勒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第一是正确地观察;第二是善于树立界说和分类;第三是找出典型的范例并从因果的关系上加以说明。”关于第一点,他强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客观的有效性、透彻的准确性和广泛的完整性。特定的现象需要看做是独立的而同时又是整体的部分,并从它与整体之间的可能掌握的各种关系上,以及从它与别的现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比较上来加以观察。”同时,他强调充分运用统计资料和当时已经很发达的统计学方法。他称自己的方法是“历史的统计方法”,以区别于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的生理方法”。 卡尔·门格尔与古斯塔夫·施穆勒之间的“方法论之争”是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争。1883年,门格尔发表了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认为经济学是纯理论,它的基础是行为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于是便引发了这次论战。施穆勒于同年发表了一篇文字激烈的评论文章予以驳斥。他争辩到,经济学原理的基础是历史的经验数据以及归纳法。门格尔以一篇措辞同样激烈的文章予以答复,该文题为《历史循环论的谬误》(1884年)。施穆勒对此大为恼怒,甚至拒绝阅读这篇文章。以后几十年中,其他学者就此发表了大量论著。这次论战涉及对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及其政策含义的讨论,成为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方法论之争。

历史学派虽着重于对历史的研究,却没有看出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缺乏理论创新和指导。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他们没有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错误地认为:“只消整理一下历史专题研究的成果,无需借助人们在专题研究之外还花费的思维活动,就可以把历史专题研究成果与‘普通经济学’熔焊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历史学派的衰落应归罪于历史主义,但却不能因此而抹杀历史学派所具有的历史感。历史学派之所以历经半多个世纪而不衰,靠的正是这种历史感。 当我们评价历史学派时,不仅要看到历史学派使我们注意到经济学的多因素分析,注意到历史归纳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经济理论的研究应具有历史感。只有在历史感的统率下,才能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才能使理论的建构不至于昙花一现,成为过眼云烟。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以史为鉴,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既不囿于细枝末节,又要高瞻远瞩,这绝不是一种苛刻的要求,而是普通大众的成功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