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热点经济问题:经济学大师如是说》
1868年到1877年,马歇尔担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道德哲学特别讲座的讲师,其间,曾经到德国研究康德哲学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开始接触到了德国历史学派人物罗雪尔的经济学。回国以后,马歇尔又研究了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此后,他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1877年,马歇尔离开剑桥大学,到布里斯托尔大学担任院长兼经济学教授。

1883年到1884年,马歇尔接替牛津大学去世的著名经济史学家小汤恩比,担任该校巴里奥学院讲师,讲授经济史。马歇尔于1885年返回剑桥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在此期间创立剑桥经济学院。1908年,马歇尔从剑桥大学退休,于1924年逝世。 因为马歇尔长期任教于剑桥大学,因此他与其门徒被称为“剑桥学派”。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被视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剑桥学派”又被经济学家叫做“新古典学派”。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代表作,该书一共分为六篇,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均围绕着均衡价格理论展开。马歇尔首先分析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质和经济规律,将它定义为研究财富和人类欲望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解救贫困与增进福利,随后展开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阐述。在他看来,在经济研究中,需求和消费的问题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消费者需求等级”和“欲望弹性”等很多新的理论主张。 马歇尔在“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组织”一篇中,提出了生产四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以及组织,论述了报酬递减倾向与递增倾向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五篇主要论述了“需求、供给和价值的一般关系”,在该篇中,马歇尔论述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即均衡价格论,以及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关系,分析了直接成本与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问题。第六篇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在此,马歇尔放弃了李嘉图以三大阶级为轴心的做法,而把四大生产要素作为主体,阐述了它们的价格决定问题,也就是研究了工资、利息、利润与地租问题。在这六篇里,第五篇是核心,涉及的内容是全书中篇幅最大的。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对继约翰·穆勒以后传统经济理论的一次新的综合,兼容了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对重要经济范畴进行了一次新探讨,创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微观经济学确立了基本框架。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以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需求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在马歇尔看来,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由效用来满足,所以,欲望与效用是相关的名词。马歇尔认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是各种各样的,可是每一个别的欲望又是有限度的。所以,当某个人要买一件物品的时候,他刚刚被吸引购买的那部分,可以叫做他的边际购买量,边际购买量的效用,可以叫做这个物品的边际效用。而一个物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都是随着他已经拥有这个物品数量的每次增加而递减的。马歇尔用边际需求价格来衡量边际效用。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边际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马歇尔将个人需求扩大为社会需求,指出个人需求的综合就是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价格的综合便形成了社会需求价格。 马歇尔的生产理论就是其供给理论,是研究用以满足需求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的规律。马歇尔的供给理论建立在庸俗的生产费用论基础之上。他的生产理论包括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有关生产要素,马歇尔提出了劳动、土地、资本和组织为生产四要素,除土地以外,别的要素都有自己的供给价格,这些供给价格都有自己的变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