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热点经济问题:经济学大师如是说》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原理可基本概括为:“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的欲望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 通常而言,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第二,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第三,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在不损害对手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句话说,如果是双方交易,则意味着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帕累托的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讲义》、《社会主义体系》、《政治经济学教程》等。 帕累托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讲义》,这是帕累托的早期作品。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一些后来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定理,这在经济学家中是并不多见的。 帕累托承认主观效用无法用数量测定。他指出,人们一直把享乐、使用价值、经济效用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当做是一种数量,但是没有对此做出证明,即使证明了这一点,也不能测定这个数量。帕累托主张以“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经济效用”,以“基本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边际效用”,以无差异曲线方法和先后次序来比较“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一主张备受经济学界重视。 “帕累托最适度原理”是帕累托在著作中表明的最基本的观点,为福利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点。现代的新福利经济学是沿着帕累托的社会福利体系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书外人语

帕累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经济思想家,他的成就让人高山仰止,他的经济观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帕累托对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差异曲线来帮助发展了个体经济学领域。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非常重要的标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帕累托以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二八法则是经济学中一条非常著名的定律,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表现的形式也许并不一样,但都包含着这样的哲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平衡,聪明的人都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不平衡使自己获得成功。在我们的身边,那些看似付出不多的人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面。现代社会财富和信息分配极不平衡,未来社会的发展依然也摆脱不了二八法则的约束。信息和财富的不平等造成了国家、地区、个体之间的分化,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分化在未来还会不断加剧。